围绕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春香博士和赵天保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春在研究员合作,利用观测降水、帕默尔干旱指数与全球海温资料,揭示了中国区域干湿状况与全球海温变化的协同机制。
研究表明,从春到冬,伴随热带东太平洋型(EP-)ENSO事件的发展,中国区域干湿变化主导模态表现为西南的湿异常逐渐东移,北方干异常逐渐南退的季节变化特征(图1);从冬到秋,伴随热带中太平洋型(CP-)ENSO事件的发展,中国区域干湿变化第二模态表现为南方逐渐变干、西北和东北逐渐变湿的季节演变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干湿变化受多种海温异常信号的共同影响。其中,AMO通过对流层中高层的经向波列和“海气耦合桥”影响干湿分布的年代际变化,ENSO相关的海温异常事件通过“大气桥”作用于中国区域干湿分布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该系列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项目共同资助,并在Journal of Climate和Atmosphere上发表。
文章信息:
Li, C., C. Wang, and T. Zhao, 2019: Seasonal co-variability of dryness/wetness in China and glob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J. Climate, doi:10.1175/JCLI-D-19-0250.1.https://doi.org/10.1175/JCLI-D-19-0250.1
Li, C., and T. Zhao*, 2019: Seasonal responses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to El Ni?o and positive Indian Ocean dipole modes. Atmosphere, 10, 372. https://doi.org/10.3390/atmos10070372

图1. 与全球海温场进行SVD分析得到的PDSI场第1模态的季节演变分布(右)、对应的海温场主导因子及其主要影响机制示意图(左)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