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地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孔祥兰和冉勇研究员等人,研究了纯培养蓝细菌中难降解脂肪性生物聚合物的结构、产油和生烃潜力,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Organic Geochemistry上。该研究对实验室培养的两种蓝细菌 (颤藻和畸形眉藻)样品进行了化学分级,得到去脂类 (LPF)和酸不可水解有机碳(NHOM) 组分,应用元素分析、13C交叉极化/总边带抑制 (CP/TOSS NMR)及其对应的偶极去相核磁共振技术和Rock-Eval热解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并使用封闭式高压釜-黄金管裂解实验对颤藻和畸形眉藻中的NHOM组分进行了裂解研究。
结果表明,从两种蓝细菌中分离出的NHOM组分是一类具有高脂肪性的难降解生物聚合物,由一条饱和、无支链、链长可达33的碳链构成,与藻质素的结构相似。此外,两种蓝细菌的类藻质素组分的氮和氧含量低,其生烃潜力分别达到65%和53%,具有非常好的产油和产气前景。以上裂解实验得到的生烃潜力和核磁共振数据计算的理论生烃潜力相比,表明核磁共振法会略微低估了两种蓝藻生物聚合物的生烃潜力。
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广东省重点联合基金项目(U1701244)、广东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7B030314057, 2019B121205006)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基金项目(SKLOG2020-3)的资助,成果发表在《Organic Geochemistry》上。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orggeochem.2021.104352

图1.颤藻和畸形眉藻原始样品(BL)及其NHOM组分的13C NMR谱图。 细线:非选择性CP/TOSS光谱;粗线:对应的偶极去相CP/TOSS光谱。

图2. 不同裂解温度下,OSC_NHOM和CAL_NHOM产生的气态烃含量变化图。C4为异丁烷和正丁烷的总含量; C5是异戊烷和正戊烷的总含量。

图3. 在不同裂解温度下,OSC_NHOM和CAL_NHOM样品产生的液态烃的气相色谱图。

图4. 在不同裂解温度下,OSC_NHOM和CAL_NHOM样品产生的正构烷烃(n-C6-33)含量。
责任编辑:李暄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