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任海研究员与广西植物研究所唐辉课题组等合作,开展了地枫皮的保护性回归研究工作。研究人员在进行野生种群及其生境调查的基础上,成功繁殖了苗木,再将苗木移植到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KSS)、喀斯特裸岩(KBR)和非喀斯特丘陵(NKH)生境中,并将其与原分布点的野生地枫皮个体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移植在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点的地枫皮的成活率、株高、茎直径、冠幅和总生物量远远高于另两个点的地枫皮,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点的地枫皮的繁殖性状也普遍优于另两个点的地枫皮(图2)。但是,喀斯特裸岩点的地枫皮不同部位药用成分含量(槲皮素和厚朴酚)高于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点的地枫皮,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点的又高于非喀斯特丘陵点的。总之,地枫皮在喀斯特裸岩点表现出强的生长适应性且药用成分含量较高,在被移植到非喀斯特丘陵点时生长表现不佳,在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点时表现良好。该试验表明,地枫皮的保护性回归是可行的,此举也为地枫皮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条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贫困的喀斯特地区石山的生态恢复并产生经济效益。这个种的保护性回归也为区域内其它乡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关成果以 Conservation introduction of Illicium difengpi, an endangered medicinal plant in southern China is feasible为题发表在保护生物学主流刊物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厅和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等的支持。
原文链接:Conservation introduction of Illicium difengpi, an endangered medicinal plant in southern China is feasible

图1 1.地枫皮嫩叶 2.子叶期开花 3. 花蕾 4. 果实 5. 长在裸露岩石上的地枫皮

图2 三个回归试验点地枫皮成活率、高度、 茎直径和冠幅对比图
责任编辑:张婧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