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系统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是具有革命性前景的发电系统。其核心部件之一的sCO2压缩机工作在二氧化碳临界点(7.3773 MPa,304.128 K)以上,具有耗功低、效率高及尺寸小的优点。
超临界二氧化碳系统运用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是,CO2在临界点附近物性变化剧烈,尤其是密度、比热和声速。微小的温度和压力变化就可能导致物性的剧烈改变,进而导致流场高梯度、强烈非线性。同时,流场局部由于加速膨胀容易进入液态区,形成局部凝结相变。一方面这对数值模拟中物性计算准确度提出了严格要求,另一方面也给CFD程序计算稳定性带来很大挑战。
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开展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的数值模拟研究,针对CO2状态方程过于复杂、在模拟中直接求解方程计算量太大的问题,将CO2物性状态方程制成表格供CFD程序调用,研究了包含超临界区、液态区、气态区及气液两相区的物性表格的分辨率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采用非等距采样插值保证临界点附近的插值精度并减少采样点数以控制计算量;通过调节网格及控制方程松弛因子等方式降低然高分辨率及跨区物性表格带来的计算不稳定性;然后基于干度分布分析冷凝区域位置、大小,研究了后弯角等叶片几何参数对压缩机冷凝区及性能的影响。
研究人员还对美国Sandia实验室sCO2循环主压缩机模型开展数值模拟,结果与其试验数据吻合较好,表明所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多工况条件下近临界点压缩机的总体气动性能。基于上述研究获得的计算方法及经验,完成了某10MWt级sCO2布雷顿循环主压缩机的初步气动设计及三维数值计算。
图1 空气与二氧化碳工质中的音速对比
图2 Sandia叶轮的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研究进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计算 控制
高负荷压气机气动稳定性诊断与控制研究装置的研制进展
旋转失速和喘振流动失稳现象是压气机故障的重要诱因,严重威胁到航空发动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由于对两类流动失稳发生的物理机理和过程的非定性认识还未形成统一的理论和指导设计体系,一直以来,失稳现象的预测和控制是困扰压气机设计与稳定运行的难题。如何根本性地解决这一难题已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关键,特别是高负荷压气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空基“十三五”数据接收系统跟踪接收分系统和站综合控制分系统实施方案通过评审
12月22日至23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十三五”陆地观测卫星地面系统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空基“十三五”)数据接收系统跟踪接收分系统和站综合控制分系统(密云站、喀什站、三亚站、本部)实施方案评审会在成都召开。中科院院士、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院长吴一戎出席会议,并调研中国电子科技集 ...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NC:海水钙含量控制的全球磷埋藏及大气氧化进程
地质历史时期的大气氧化进程及其与生命进化的关系是地质学和地球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在地质时间尺度上,海洋的初级生产力及生物圈的大小主要受全球磷循环的控制,因此磷循环决定了有机碳的埋藏量,从而制约了大气的氧含量。前人研究提出海洋底栖动物的活动(生物扰动)和表生圈层的氧含量是制约全球磷埋藏的最重要因素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NC:控制斑岩铜矿富Au或富Cu的主要因素
斑岩型矿床提供了世界上约75%的Cu、20%的Au和90%的Mo,其形成与侵位至地壳浅部(多数<5 km)的中酸性岩株直接相关,而中酸性岩株及成矿流体则直接来源于中下地壳(10-15 km)的中间岩浆房。虽然斑岩矿床的成矿物质都需要经历矿质元素从岩浆转移至流体、继而在流体中沉淀这一过程,然而不同的斑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NG:晶体-熔体的分离作用控制着地球最古老TTG质陆壳的形成
板块构造是控制地球圈层分异、壳幔相互作用、地表海陆分布格局以及生命和环境协同演化的一级构造因素,它以发育洋中脊和俯冲带为重要特征,现今陆壳由于具有与俯冲带岩浆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通常认为其形成是板块构造活动的必然结果,因此解析陆壳成因对了解板块构造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与现今陆壳广泛发育的石英二长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PNAS:多孔弹性应力强化的孔隙压力扩散控制了俄克拉荷马州的诱发地震活动
由于世界各国能源需求的增加,地热资源开发、水力压裂及废水地下灌注诱发的地震活动正成为全球性的问题(Ellsworth, 2013)。2008年以来,美国中部和东部地震活动数量的增加就与大量废水注入深部地层有关。尽管在地震活动监测和流体注入诱发地震潜在机制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要成功量化和预测这种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Nature Geoscience:侏罗纪海洋生态的成功转变——从非生物控制转变为生物控制
本研究通过大量数据建立模型,用两个指标ASI和SCORara分别表示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的演化,借助两者关系发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圈的重要性在1.7亿年前的侏罗纪发生转变,侏罗纪之后环境变化等非生物因素对于生物圈的影响降低,而生物间相互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转变与中生代中期钙质浮游生物的兴起有密切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Nature Communications:西北太平洋地区俯冲板片含水量的控制因素
地球内部到底有多少水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地幔对流的一部分,板片俯冲可以将地表的水带到地球内部。俯冲板片的脱水可以形成岛弧岩浆,促进变质作用,降低熔融温度等;而俯冲前板片的含水量(或水合作用,hydration)则直接决定了输送到地球深部的总水量。 洋脊附近的热液循环(hydrotherma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周贝贝等-JGR:地壳软弱带可能是形成青藏高原中部共轭走滑区的控制因素
6500万年前,印欧板块发生碰撞,板块的持续汇聚作用造就了现今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陆陆碰撞造山带的热点研究区域。以逆冲断裂为代表的挤压构造大多发育在其周缘,指示着青藏高原持续的南北向缩短;大型走滑断层系则分布在边缘及块体边界,尤其是东南缘和东北缘,指示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挤出;高原内部则主要发育了一系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刘通等-CMP:古洋脊扩张速率对蛇绿岩多样性的绝对控制
蛇绿岩(ophiolite)是构造就位于大陆之上的大洋岩石圈残片。1972年Penrose会议建立了理想的蛇绿岩剖面,自底部向上依次包括地幔橄榄岩、堆晶杂岩(辉长质)、席状岩墙(辉绿岩为主)和枕状/块状熔岩。然而全球范围内仅有少数蛇绿岩具有“Penrose型”岩石组合,大多数蛇绿岩中往往缺失某个或多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