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4年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3)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3-11-30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1.应急救援领域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研究;2.地震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研究;3.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数据库建设和标准规范研究;4. 自然灾害的综合专题分析与研究。科研成果:发表论文论著60余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地震灾害学、地震应急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曾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1999年)、科技部“九五”科技攻关优秀人才(2001年)、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2003年)、中国地震局首批百人计划人选(2003年)、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三项(2003年、2004年)。Email:anynamengz@sina.com

  冉勇康,男,1955年生,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活动构造研究室主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活动构造、构造地貌、工程地震。参中与或主持过中美合作板内地震与活动构造研究,国家重大基础理论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中国地震局重点项目的专题研究,主持过西气东输等多条管道的断裂活动性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学术上突出的是古地震研究。在我国首先使用三维探槽技术、14C树轮校正技术和运用断层窗方法精细地研究海原走滑断裂的古地震,获得断裂的古地震同震位移量,恢复了断裂中晚全新世以来大地震的时间和强度分布历史,推动了断裂活动习性、断裂破裂分段和特征地震等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近年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定量研究构造活动习性,并把活动构造定量资料用于大地震危险性评价之中。研究成果:发表论文90余篇,培养研究生数名。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两项,并获第一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E-mail:ykran@263.net

  王萍,女,1964年生,研究员。1999年在日本东京大学理学部访问学习一年,2000年获宁夏青年科技奖,2003年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活动构造、构造地貌和第四纪年代学研究。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发改委及省局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项目专题等多项课题。最近十年开展的工作包括:断裂活动性研究;不同构造区晚第四记地层年代学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河湖相地层的沉积学、年代学及其构造和气候意义研究。在研项目有: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段河湖相地层的年代学研究(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巨型裂点的形成与演化的沉积学证据——以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海省德令哈市活动断层探测项目——标准钻孔探测与晚第四纪标准剖面建立(青海省地震局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已联合培养硕士生3名,在学硕士生2名。Email:1355837527@qq.com

    徐锡伟,男,1962年生,研究员。1989年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1994年度受日本学术振兴会和米仓之教授的邀请在东京大学理学部做博士后研究,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现任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主管科研、外事副所长。

  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学、新构造年代学、构造变形动力学、地震地质灾害与数据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基于古地震和历史地震资料分析首先提出了地震活动的非线性特征--丛状群集和不规则复发间隔等概念;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首席科学家,《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和《我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等项目负责人,承担着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各一项。  主要研究方向:1. 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运动学模型;2.活动断层发震习性与地震危险性;3.近断层强地面运动与地震灾害;4.大陆构造变形动力学。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法国宇宙科学研究院(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Paul Tapponnier教授、Yann Klinger博士等进行青藏高原运动学、动力学与地震活动性等方面的合作研究。研究成果:在Geolog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Tectonophysic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4次。E-mail:xiweixu@vip.sina.com

 

 

  杨晓松, 男,1959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高温高压实验岩石物理学、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深部构造地质学方面。目前的研究包括:地震断裂带物质组成及岩石物理性质;部分熔融在造山带地壳物质调整中的作用;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和下地壳麻粒岩的形成时代和过程;流体对地球物理测深结果的影响及青藏高原壳内低速-高导层的成因;地震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研究;俯冲带水迁移过程及其动力学作用。目前负责的研究项目有:国家科技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局实验室重点建设项目、地震动力学国家开放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欢迎地质和地球物理专业的学生报考。E-mail:xsyang@ies.ac.cn

  于贵华,女1966年生,研究员。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9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学位。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局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专家组成员。作为“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活断层分项专家组成员负责分项信息技术系统工作,主持建成了国家活断层信息中心;主持编制了活动断层数据库建设规范、主持研发了活动断层数据库模板及活动构造信息管理系统。

相关话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