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导师简介(3)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0-05-11


  主要研究方向:1. 高精度GPS数据处理方法;2. GPS观测信息的分离与地球物理解释;3. 地壳形变的GPS监测与分析。
  研究成果: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次。
  E-mail: mwang@gps.gov.cn
 
   魏海泉,男,汉族,1958年出生于北京。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专业:火山学与火山灾害。现任中国火山学会理事,北京地质学会监理长。
   十几年对长白山天池火山、龙岗火山、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云南腾冲火山及内蒙、琼北等活火山的研究,对我国若干近代火山的活动规律、喷发特征与过程、灾害类型与强度等方面取得了比较系统、深入的认识与研究成果,为我国火山学研究与火山灾害减轻工作做出了贡献。与国际知名火山学家的合作研究也使得我国的火山研究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自1996年以来从事的科研工作主要有九五火山项目下属4个子专题研究工作、十五火山项目下属4个专题、十一五火山项目下属2个专题、3项自然科学基金火山项目研究工作和一项工程应用性火山灾害评价工作。近年研究成果已经出版和著专著2本,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火山会议,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地学前缘》4(1-2),263-266;《地质论评》45,257-262;《岩石学报》22(12),3007-3013;《Acta Geologica Sinica》 78(3): 790-794;《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1, 515-526;《Lithos》 96, 315-324等杂志。
  国际合作项目中多次联系实施了对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典型火山、科研机构与政府部门的综合考察,并组织了国际火山学与地球内部化学学会主席、秘书长等来华讲学,特别是与布里斯托尔大学合作建设的火山喷发灾害模拟实验室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专门从事火山喷发动力学模拟的专业实验室。另外,自己还多次利用受英国皇家学会资助访问学者及日本仙台大学客座教授工作的机会,开展与国外同行间的交流,介绍我国境内有关活火山及研究工作。
  E-mail: weihq2002@sohu.com
 
   徐锡伟,男,1962年生,研究员。1989年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1994年度受日本学术振兴会和米仓之教授的邀请在东京大学理学部做博士后研究,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现任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主管科研、外事副所长。
  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学、新构造年代学、构造变形动力学、地震地质灾害与数据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首席科学家,承担着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各一项。
  主要研究方向:1. 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运动学模型;2.活动断层发震习性与地震危险性;3.近断层强地面运动与地震灾害;4.大陆构造变形动力学。
  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法国宇宙科学研究院(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Paul Tapponnier教授、Yann Klinger博士等进行青藏高原运动学、动力学与地震活动性等方面的合作研究。
  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Tectonophysic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已培养博士5名、硕士2名。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次。
  
  E-mail: xiweixu@vip.sina.com
   许建东, 男,1962 年生,研究员。198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98 年获美国纽约州大学布法罗分校地质系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火山研究室主任,中国地震局火山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人才百人计划第二批人选,国家教委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灾害评估与协调委员会委员。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会、中国科技部和中国地震局多项研究项目,近些年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指导博士生4名,硕士生7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构造地质、火山地质、灾害评估与应急救援。目前承担的研究项目主要包括:1.“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火山遥感监测技术研究”专题;2.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主要活动火山喷发序列研究与灾害预测”;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现场救援技术标准与救援行为系列规范”专题。

  E-mail: jdx321@sina.com
   杨晓平,男,研究员, 1995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一直从事新构造、活动构造及其工程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致力于:1.天山山前活动逆断裂-褶皱带阶段性造山作用的时间、幅度、变形方式;2.古地震丛集发生和活动褶皱带阶段性抬升的关系研究。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山山前活动逆断裂-褶皱带晚第四纪非均匀阶段性隆升",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天山北麓活动构造及地震危险性评价技术",参与中国第五代地震区划图的编制等。
  研究成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多篇,合作完成专著1部,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E-mail: yangxiaoping-1@163.com
 
   杨晓松,男,1959年生,研究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高温高压实验岩石物理学、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深部构造地质学方面。 目前的研究包括: 部分熔融在造山带地壳物质调整中的作用;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和下地壳麻粒岩的形成时代和过程; 流体对地球物理测深结果的影响及青藏高原壳内低速-高导层的成因; 地震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研究; 俯冲带水迁移过程及其动力学作用;超声地震实验与数值模拟等。 现承担的研究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课题、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中国地震局实验室重点建设项目等。
  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欢迎地质,地球物理和物理专业的学生报考。

  Email: xsyang@ies.ac.cn 
 
   尹金辉,男,1969年生,副研究员。2006年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学博士,1995年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工作。现负责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和中国地震局科研项目。研究方向主要为:第四纪年代学、第四纪地质,尤其是碳十四测年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目前主要工作有: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的碳十四测年研究,龙门山主要地貌面年代学研究。
  国际交流与合作:即将到美国同类实验室工作研究一年,与国外同行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E-mail: yjhdzs@ies.ac.cn
   张培震,男,1955年生,研究员。198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88-1991年在美国内华达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回国。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和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是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目前主要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重大基础发展研究规划项目。研究方向为新生代大地构造,青藏高原构造变形与动力学、GPS技术在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活动构造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等。 

  研究成果:作为主要参加者先后3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第九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发表论文103篇,其中SCI收录41篇。2001年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Article一篇,并被列为该期的“亮点”论文;同年还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一篇。SCI检索表明,论文被引用1382次,其中他引1275次。在ESI公布的1998-2008十年间国际地球科学领域被引用最多的前2710篇论文中,有2篇第一作者和1篇通讯作者论文入选,排名分别为第294、826和1182。

  E-mail: peizhen@ies.ac.cn
 
   郑德文, 男,1971年生,副研究员。1992年毕业于沈阳黄金学院,199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低温热年代学工作(裂变径迹和Ar/Ar热年代学)。曾主持然科学基金项目、地震联合基金和科技部技改项目,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目前正在研究的项目有国家自然基金“祁连山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热年代学制约”和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及祁连山西段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时空演化”。
  感兴趣的方向:新生代构造、气候与地貌演化,U-Th/He年代学。
  联系电话:62009250

  E-mail:zhengdewen2002@yahoo.com.cn
   周本刚,男,1964 年生,博士,研究员。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1986年-1989年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2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构造地质专业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程院总工程师、副院长、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地震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历史地震和地震工程3个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地震区划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现承担有关国家科技支撑课题、中国新一代地震区划图编制、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以及核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等项目或课题研究,并参与有关技术规范的编制。发表相关论文 30 多篇,参与编写专著3部。获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单位讲授工程地震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

  当前承担的主要研究内容:(1)不同类型高震级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综合判定方法;(2)走滑活断层定量数据评定潜在震源区参数研究;(3)核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4)中国东部近海海域地震构造与地震危险性评定(5)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E-mail:zhoubg1964@263.net
 
   周永胜, 男,1969年生,博士,研究员。1997年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构造物理专业。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实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等多项课题,在岩石破裂-摩擦、脆塑性转化-塑性流变和部分熔融、矿物相变等方面开展了实验研究。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作为德国DAAD 奖学金获得者,于2005年-2006年在德国波茨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开展流变实验研究。
  目前的研究方向:(1)水和熔体对中下地壳岩石流变影响的实验研究;(2)矿物相变在实验室高压容器压力标定和超高压造山带压力指示中的应用;(3)流体对断层滑动和震源区岩石变形机制的影响;(4)汶川地震区的地壳流变结构;(5)华北克拉通地壳拆离作用的实验流变学模拟。

   E-mail: zhouysh@163gj.com
 
   杜建国,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人。1982.1在河北地质学院获学士学位;1987.6在兰州地质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4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982.2-1984年7月在甘肃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工作,任技术员;1987.7-1996.4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工作,1993年被中国科学院聘为研究员,先后任兰州地质所科研计划处处长、所长助理;1996.5-2003.9在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工作,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10-2004.9在日本京都大学地热科学研究所任客座教授,2004.10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