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导师简介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0-05-11

   陈 杰,男,1966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人才百人计划第一批人选。1995年于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构造地质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7年先后赴德国波茨坦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裂变径迹实验室、波茨坦地学中心古地磁与岩石磁学实验室、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古地磁实验室和美国加州大学Santa Barbara分校地壳研究所作短期学术访问,并与这些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主任,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新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委员会年代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委员。
 
  一直从事新生代构造、新构造、活动构造、第四纪地质及其年代学、构造地貌、工程地震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致力于:1. 青藏高原周缘及邻区主要造山带如帕米尔、昆仑山、祁连山、天山、龙门山新生代再造山作用的时间、幅度、变形方式、变形分布及其与地震活动、环境变化、地表过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2. 第四纪沉积物释光测年方法及其应用研究;3. 古地震年代学研究;4. 磁性地层学研究。
  目前主持和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晚新生代帕米尔向北的楔入-大陆斜向碰撞作用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南天山第四纪断层相关褶皱的侧向生长扩展及相互作用”、2008年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的第四纪年代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断裂活动性调查”、德国DFG项目“Structural and geomorphic origin of anomalous topographic culminations in the Chinese Pamir: Muztagh Ata and Kongur Shan”、美国国家科学基金“Continuation and termination of the Karakorum and Karakax faults in Western Tibet: Implications for the role of regional strike-slip faults in orogenic belts”等。

  电话:(010)62009093 (office) 手机:13681518928
  E-mail: chenjie@ies.ac.cn

   陈九辉,男,1969年生,博士,副研究员。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2007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学位。曾先后作为访问学者与德国波茨坦地球科学中心全球地震学研究室、美国仁色雷尔工学院地球与环境科学系以及法国约瑟夫-傅里叶大学地球物理与构造物理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现任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台阵地震学实验室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协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从事宽频带地震学理论和方法以及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技术研究。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及方向:1.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远震体波波形数据的三维地壳上地幔精细速度结构反演及偏移成像研究;2.利用地震噪声相关函数研究地壳介质结构及其变化;3.青藏高原东缘的深部结构及动力学研究。
   Email: cjh@sac.ac.cn
 
   陈小斌,男,1972年生,副研究员。1995、2000年于江汉石油学院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2003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北京大学地空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电磁测深正反演方法与应用、电磁测深数据处理软件开发以及地球动力学三维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成果有:①提出有限元直接迭代算法,成功实现了大地电磁二维正演和频率域线电流源二维电磁场模拟;②提出自适应正则化反演算法,实现了大地电磁一维连续介质最平缓模型反演;③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开发了国内目前功能最全面的大地电磁资料处理与解释的可视化集成系统——“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管理器”;④依据GPS速度场求取的中国大陆应变率场,提出青藏高原在印度板块推挤下发散式挤出的动力学模式;⑤利用三维流变模型对华北及其邻区岩石圈块体的形变和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
  目前正在积极从事大地电磁测深、网式大地电磁技术、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波技术等方面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负责和参与多项课题。
  共发表论文近30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次,已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1名。
   E-mail:cxb@pku.edu.cn
 
   单新建,男,1966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壳形变与动力学实验室主任,中国地震协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遥感技术应用协会理事,中国地震卫星专家组成员。中国地震局优秀人才百人计划第一批人选。 “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支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国地震局重点项目、国防科工委重点项目等项目。与法国、德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家的专家进行着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主要研究方向:D-InSAR地壳形变观测理论模型研究及应用;InSAR角反射器台阵地壳形变观测技术;震前-同震-震后干涉形变场观测与演化特征分析;火山、滑坡等地质灾害形变观测技术及应用;地表形变场数值模拟与断层滑动特征分析;热红外图像接收处理及断层活动性研究;基于卫星遥感信息的数据共享、远程计算等。 
  目前研究方向:1、基于星载InSAR技术的形变场监测与地壳动力学研究;2、角反射器台阵形变观测技术及应用;3、卫星热红外与断层活动图像研究; 4、3S集成技术与地震信息应用。
  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70余论文,其中20余篇被SCI收录,15篇被EI收录。2001年以来分别获得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6项。
      
   E-mail:xjshan@163.com
 
   邓志辉, 男,1962年生,研究员。1992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构造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曾在韩国资源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遥感与地震中长期预测研究室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北京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委员。1998年入选“中国地震局跨世纪人才”第一层次人选,2003年入选“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人才”第一批人选。
  主要研究方向:(1)地震构造分析、模拟与物理预测方法研究;(2)卫星遥感、地热观测、热力作用模拟及其在地震预测中应用研究;(3)地下流体动态监测、流固耦合模拟及其在地震预测中应用研究。

  主要工作成果:完成科研和工程项目几十项,在国内外发表论著30多篇(本),培养和联合培养博士生4名、硕士生6名,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2次。

   E-mail: zhihui@ies.ac.cn 或 deng6789@163.com
   甘卫军,男,1964年生,研究员。2001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国际全球导航服务组织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理事会委员、全球大地测量观测系统GGOS(Global Geodetic Observing System)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委会委员。
   主要科研工作:1998.11~2001.08年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作访问学者,主攻GPS的自动化数据处理及地壳形变的GPS观测解释。研究涉及美国中东部的地壳形变与地震危险性、加州东部剪切带的构造形变与演化过程,以及旧金山湾区的GPS速度场特征与应变积累等。2003.08~2004.03在欧洲空间局(ESA)作高级访问学者半年期间,负责Galileo /EGNOS导航系统测试数据的分析处理。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藏高原东北部构造变形的GPS密集观测研究》、《青藏高原地壳差异运动GPS速度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拟》、科技部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中国大陆地壳形变与地震活动性关系研究》及“973计划”子项目《区域活动构造运动方式和应变分配研究》等,并参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运行管理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管理。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地壳形变的GPS监测与分析;2.GPS数据的自动化处理;3.断裂参数的GPS约束反演与地震危险性分析;4.GPS时间序列的非构造干扰剔除;5.青藏高原地壳形变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模拟。

  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科学家有广泛的合作和交流。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 50 多篇,已培养硕士2名。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 3 次。

      E-mail: wjgan@gps.gov.cn
   韩竹军, 男,1964年生,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7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硕士毕业,1997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1年~2002年在新西兰Insitute of Geological & Nuclear Sciences(IGNS)进修学习。1995年和1997年两次赴日本开展合作研究;1999年8-9月间参加中国地震局赴土耳其伊兹米特7.4级地震现场考察专家组。主持过多项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过30余篇论文。多年来,在野外活断层调查的基础上,注意研究强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开展GIS技术在活断层分段、第四纪覆盖平原区隐伏活动构造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为了弥补目前地震危险性概率方法中固有缺陷,首次完整地提出一套确定设定地震的技术方法。在新西兰惠灵顿地区和中国西北地区开展断层间相互作用与地震触发机制研究。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地震地表破裂带或强变形带规模及其危害性研究;2.核电选址中地震安全性评价。

   E-mail:zjhan0904@163.com
 
   何昌荣, 男,1961年生,研究员。1989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物理研究室主任。
  主要从事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及在地球动力学、地震动力学中的应用,涉及岩石摩擦和流变两个领域。“九五”以来,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子课题:“地壳上地幔不同深度岩石力学性质及流变参数的实验研究”、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中的课题“气体介质高温高压三轴实验系统”、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94-04-03中的子课题“大陆强震时空迁移规律与前兆特征的实验与理论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温高压条件下辉长岩摩擦本构参数的实验研究”等研究项目和开放实验室的开放研究工作,涉及高温高压下岩石流变以及脆-延性转化、摩擦强度及滑动稳定性等内容。

   近年来在下地壳流变和摩擦强度、岩石摩擦本构关系等研究方面取得一些进展,部分成果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1998), J. Geophysical Research(2003)、 Tectonophysics(2001)、《中国科学》等杂志。

   E-mail:crhe@ies.ac.cn
 
   何宏林 ,男,1964年生,博士,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后,入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1995年开始留学日本,2000年获东京大学大学院理学系研究科地理学专攻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东京大学空间情报科学研究中心、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活动断裂研究中心作特别研究员,2003年回国再入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曾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联合基金会、日本科学协会、日本学术振兴会、东京大学、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多项研究课题,另外还参加了国家十多项核电和水电等重大工程项目。目前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社会公益项目各一项,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子项目。最近5年主要开展青藏高原南东缘第四纪地壳变动的相关研究。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活动断层与活动构造;2.GIS技术在震灾预测和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3.地震活动的连锁性与地震危险性。
  
  E-mail: honglinhe123@vip.sina.com
   李志强,男, 1969 年生,研究员, 199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 1997年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学位。
  现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地震灾害评估、自然灾害综合研究、数字地球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灾害方面的应用研究。“九五”和“十五”期间,负责和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