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导师简介(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0-05-11

  目前的科研方向主要是:1.数字地球应用;2.防震减灾信息系统;3.GPS应用。

  E-mail: lzhq@ies.ac.cn     
   刘力强,男,1956年生,研究员。1982年大学毕业,1995获得博士学位。
  多年从事构造物理实验工作,负责或参加了实验压力机的伺服控制改造,研制多通道声发射仪,数字波速测量仪,数字应变仪,建立实验室计算机局部网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的完成实现了实验室从模拟记录到数字记录、从手动控制到自动控制、从低精度到高精度、从单参数到多参数物理场同步观测的转变。针对构造变形与地震机制问题,对岩石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和应力-应变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其中包括声发射时空分布特征、能量-频度关系、声发射频谱、不同断层结构变形过程中应变场的演化等。 
  近年来,开始对岩石变形热红外辐射与电性变化的物理机制进行实验研究,初步取得了一些新认识。

  E-mail: liulq-sohu@sohu.com     
   马 瑾,女,1934年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62年在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所构造物理学专业,获副博士学位。现任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研究领域为构造物理学。三十多年来从野外调查、实验模拟及理论分析等多方面研究构造变形的物理机制及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其中包括:褶曲形成机制及应力场的物理模拟及其应用;缝(断)块系统的变形与地震活动性研究,包括构造类型与地震迁移、震源机制、地震序列及前兆类型的关系,共轭断层旋转与交替活动,构造变形过程中声发射及其它物理场的演化与失稳前兆;断层物质成分和变形机制与断层力学性状的关系及其对各种环境因素的响应等。主持完成了国家地震局多项重要课题。现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等研究工作。

  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发表论著100余篇(部),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余名,获部级以上科技奖10项。
  E-mail: majin@ies.ac.cn
 
   马胜利,男,1960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常务理事、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研究领域为构造物理学。以地壳强度及地震机制为研究目标,对断层摩擦滑动性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断层宏观力学性状与微观变形结构和机制、断层摩擦滑动与断层物质增温、水热作用下断层的摩擦性状、断层失稳机制及成核过程等;对断层几何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包括断层几何结构与失稳类型、失稳前兆及机理等。
  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1、断层滑动失稳及影响因素;2、隐伏断层破裂扩展特征;3、地震前兆机理。
  先后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专家开展过合作研究,目前正在与日本学者合作开展岩石力学与断层应力状态、诱发地震等方面的研究。
  先后承担过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目前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等科研项目。
  
   E-mail:masl@ies.ac.cn
   马宗晋,男,1933年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从师于李四光和孙殿卿教授,攻读地质力学专业研究生。1961年毕业后在中科院地质所从事小、中型地质构造及石油构造研究,1966年后因工作需要转入地震系统,先后担任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地质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顾问、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此间从事地震科研、地震预报、多灾种的综合减灾和全球构造及其动力学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节理的力学性质、分期、配套问题,湖北中新生代构造力学分析,1966-1976中国九大地震,美国与中国大陆地震的比较,地震的孕育和预报阶段的划分,地震预报学的三个主要研究分支-震因学、震史学、震兆学,论全球地震构造系统,取板块之精华、创立论之疑点,断块构造与地震网络现象,南美俯冲带显示的板条构造,地球变动的韵律性和反对称性,中国减轻自然灾害的系统工程,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研究,现今地壳运动问题,全球新-中生代构造,科学的思维习性与地震学的思维分析,思维的创造性和地学革命。近年开展中国中新生代区域地质构造和现今地壳运动、地球三大构造系统和地球非对称性,以及大陆动力学的盆山原耦合等方面的研究。计划将要开展的是全球板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希望有力学、构造几何学和空间测地等方面基础以及有志于自然灾害的成灾机理和开拓综合预报的博士或硕士生来共同研究。
   国际交流与合作:1980年以后两次赴美讲学,先后访问美国、俄国、日本、意大利、土耳其、法国等国共十余次,赴台湾讲学与交流共四次。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二百余篇,专著与编著二十余部, 已培养研究生数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科学三等奖一次,地震局一等奖五次。
  
   E-mail:lhm9075@sohu.com
   聂高众,男,1964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毕业,1983-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所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1992年在北京大学地理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年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减灾信息与计算中心主任、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理事、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地震应急、灾害信息、地震灾害学、自然灾害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攻关工作。是中国地震局多个“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的课题负责人、是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建设任务的负责人,是中国地震局“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应急指挥分项--“国家中心数据集成和指挥决策系统”软件项目的负责人。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1.应急救援领域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研究;2.地震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研究;3.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数据库建设和标准规范研究;4. 自然灾害的综合专题分析与研究。
  科研成果:发表论文论著60余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地震灾害学、地震应急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曾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1999年)、科技部“九五”科技攻关优秀人才(2001年)、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2003年)、中国地震局首批百人计划人选(2003年)、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三项(2003年、2004年)。
  
  E-mail:anynamengz@sina.com
 
   冉勇康 ,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7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并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活动构造研究室主任,科学技术委员会成员。地震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为活动构造。参中与或主持过中美合作板内地震与活动构造研究,国家重大基础理论项目和多项中国地震局重点项目的专题研究,主持过西气东输等多条管道的断裂活动性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学术上突出的是古地震研究。在我国首先使用三维探槽技术、14C树轮校正技术和运用断层窗方法精细地研究海原走滑断裂的古地震,获得断裂的古地震同震位移量,恢复了断裂中晚全新世以来大地震的时间和强度分布历史,推动了断裂活动习性、断裂破裂分段和特征地震等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近年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定量研究构造活动习性,并把活动构造定量资料用于大地震危险性评价之中。
  
  E-mail:ykran@263.net
 
   沈正康 ,男,1953年生,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地球物理专业,1990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地球物理博士学位,1992年至2001年在南加州地震中心及加大洛杉矶分校任研究员,2001年被聘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和中国地壳运动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先后主持参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联邦地质调查局,南加州地震中心多项重大研究课题,主要以卫星大地测量技术为工具,从事构造物理与地震学方面的研究。
  已从事研究包括:主持完成美国南加州地壳运动速度图。分析解释区域构造形变场,如中国华北及阿尔金地区,美国洛杉矶盆地及南加州地区等。分析地震破裂造成的地形变场,用力学模拟方法反演震源物理过程。监测大震后产生的地表弛豫形变,研究地壳与断层介质性质及其应力应变场演化。研究形变分析与模拟中的反演问题,优化求解地应变场及形变力源场。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精密卫星大地测量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地壳形变场监测与分析;3.活动构造机制与地震危险性;4.地震发生序列力学模拟;5.大陆构造动力学。
  研究成果:已发表科研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包括国外SCI论文二十余篇。

   E-mail: zshen@ies.ac.cn
 
   苏桂武,男,1969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1992和1995年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专业毕业,分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今,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科技委委员,三部委灾害综合研究组核心成员。
  长期从事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地震灾害与地震应急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已从事的研究包括:地震灾害中的脆弱性、人类响应与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过程与机理、防震减灾能力与地震应急对策、多属性多层次的灾害风险形成机制与灾害风险结构等。1998年以来,先后负责或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在承灾体系统的地震灾害脆弱性、人类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认知和适应、地震应急的尺度适宜性和层次对应性、自然灾害风险形成机制与风险分析方法、人类响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的案例研究等方面,产出了多项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1. 多尺度多层次的灾害成灾机理与灾害适应调整机制;2.承灾体系统的地震灾害脆弱性;3. 环境演变及其灾害效应; 4. 地震应急能力与地震应急对策。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2部、大型灾害图集1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国家级和学会级科普奖励各1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现指导硕士研究生2名。
   E-mail:suguiwu@263.net 或 suguiwu@ies.ac.cn
   汤 吉,男,1963年生,研究员。2001年获博士学位,2001至2003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客座副教授。现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地震学会电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一直从事电磁方法和理论研究以及应用研究。主持和参加了中国地震局“八五”、“九五”的多项研究课题、国际合作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科技部“973”和“科技支撑”研究计划的课题研究。
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大地电磁理论、大地电磁网(Network-MT)的理论、方法2.大地电磁测深应用研究;3.人工源电磁测深的理论和应用研究;4.地震电磁效应研究。
  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Utada教授、Uyeshima博士等进行中国东北地区地幔结构个动力学方面的合作研究。
  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50篇。
  E-mail: tangji@ies.ac.cn
 
   王 敏,女,1964年生,研究员。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1991年获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卫星大地测量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参加了国家重大基础发展研究规划、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等一系列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2000-2008年负责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GPS数据分析工作,产出的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得到了国内外地学界的广泛认可和使用。与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和加大洛杉矶分校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是南加州地壳运动图的主要完成人之一。目前承担的主要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GPS观测资料的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垂直运动》和国家重大基础发展研究规划项目的子课题《GPS数据的精密分析及其方法研究》。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