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文明复兴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再造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文明复兴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再造
王英伟; 1: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Abstract):

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适应中国赶超型发展战略,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的基因被强力置换,以"国家主义"为本位的极端专业化的"工具理性"成为人才培养的主导理念并具体落实为教育教学体系的塑造,师资队伍等教育教学资源的重组和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改变了旧中国不能培养学科配套工程技术人员的落后状况,保证了为建立国家独立的工业体系和经济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但由于"价值理性"的弱化和缺失,导致人才培养在"文明传承"、"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三个断裂。随着"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文明复兴",中国高校需要进行一场文明复兴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再造。

关键词(KeyWords): 文明复兴;;人才培养模式再造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英伟;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扬:“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和社会变迁”,载《开放时代》2004年第5期。[2]甘阳:“哈钦斯的大学理念和芝大转型”,载《21世纪经济导报》2006年6月30日第3版。[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4][美]罗伯特.M.哈钦斯著:《美国高等教育》,汪利兵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版。[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版。[8]北航高研院通识教育研究课题组著:《转型中国的通识教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版。[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1]甘阳:“大学教育的纲与目”,载《同济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12]纪语:“极端的通识教育-我的经历和反思”,载《中华读书报》2012年8月1日第9版。1本文仅从人才培养体系的角度探讨人才培养问题,对作为人才培养基础的大学精神和大学制度不作具体讨论。1 1949年后,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这是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参见林毅夫著:《解读中国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5页。2 本文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借用韦伯的概念,但不是指与传统和情感相对的理性计算,毋宁说是启蒙运动意义的理性,指人运用自己理性的能力为自己的目的服务。3 参见甘阳著:《文明·国家·大学》,三联书店2012版,以及北航高研院通识教育课题组著:《转型中国的通识教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版,二者对此有着一定程度的涉及讨论。1从高等教育的体系布局来看,当前国家教育部正在推动我国部分二、三流高校向完全职业教育方面转型,而国内一流大学作为培养一流精英人才的园地,责无旁贷地应该膺此重任,事实上,北大、清华、复旦、中山、浙大、南大、北航等已经率先启动实验。1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1《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工作报告》(2007),第5-6页。转引自《转型中国的通识教育》,第4页。1从高等教育的体系布局来看,当前国家教育部正在推动我国部分二、三流高校向完全职业教育方面转型,而国内一流大学作为培养一流精英人才的园地,责无旁贷的应该膺此重任,事实上,北大、清华、复旦、中山、浙大、南大、北航等已经率先启动实验。

相关话题/教育 马克思 培养 人才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