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家重点学科:油气田开发工程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5-21

  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学科是于1953年在清华大学原石油系基础上创建的,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石油主干学科之一,是国内同类学科点中唯一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于1986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89年被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批准为省部级重点学科。

  石油与天然气是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如何提高已探明油气储量的采收率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目前,我国主力油田综合含水已高达80-90%,剩余在油藏中占总地质储量2/3以上的原油却无法用常规技术进行开采;“九五”期间新增的数十亿吨的油气储量主要储存于低渗、裂缝及超深等复杂油气藏内,另外,海洋与沙漠油田也将成为我国21世纪的重要开采对象。上述各类油气资源的开发都对现有开采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历经近50年的发展,尤其是经过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本学科已形成了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学术梯队。现有教授3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5人),副教授33人,教师中获博士学位者比例为35.6%。本学科现已成为我国油气田开发理论与技术重要的科研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了渗流机理与提高采收率、试井物理模拟、人工举升采油、复杂油气藏综合模拟等四个实验室。这些实验室除了装备有一流水平的仪器设备外,还开发研制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与科研实验装置,如大型井筒多相流、注采井筒模拟和三维多功能油藏模拟等装置。已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采油工程软件开发信息中心”和两个重点实验室(天然气成藏与开发、油层物理与渗流)的分研究室。“九五”期间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省部级项目100多项,科研经费达7000多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项,科技成果创产值约15亿元;发表论文452篇,其中62篇录入三大检索系统,公开出版教材和专著25部;授予博士学位30人,硕士学位182人,在读博士生50人,硕士生168人,同时为油田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骨干。

  经过多年建设,本学科已形成油气藏描述理论与方法、油气渗流理论与油气藏数值仿真、油气田开发理论与方法、采油工程理论与技术和提高采收率理论与方法等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油田高含水期及复杂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技术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其中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最早开展了复杂油气田智能开发与管理理论体系及现代石油战略学研究;系统进行了油气藏流体物性和PVT相态实验研究与理论描述;丰富了油藏三维定量建模、地质条件约束的水淹层评价、剩余油分布预测等理论与技术;发展了非达西、非牛顿渗流理论,建立了多重介质流固耦合、分形网络介质、水平井及特殊类型井的渗流模型;提出了油气井人工举升方式优选的理论体系和采油工程综合决策分析系统;研制和开发出柔性连续抽油杆和高效节能离心注水泵发明专利产品;率先提出并开发了调剖堵水-化学驱一体化提高采收率专利技术。上述成果是本学科优势与特色的标志。

  本学科与国内外同类学科相比,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化学驱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国际交流。

  今后五年,将发挥学校理学、地学和工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保持本学科已形成的特色,以油气资源高效、经济开发为目标,以改善采油技术和提高采收率技术为中心,深化复杂油气藏和气态能源的开发理论及海上和沙漠油气田开采理论与技术研究,进一步拓宽和发展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加强和完善学科建设,保持在国内同类学科的领先地位,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