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5-21

  本学科点是在1953年建立的油气普查与勘探专业上发展起来的, 1954年招收研究生,1981年建立硕士点,1986年建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被评为省部级重点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是发现油气田的两大支柱。没有陆相生油理论就没有大庆油田的发现;没有山地地震技术,就没有塔里木克拉2大气田的发现,也就没有西气东输工程的资源保证。目前我国年进口油气量已达6880万吨,加速油气勘探学科的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具有迫切而重大的意义。

  油气勘探是我校长期稳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学科。经过近50年的努力,已为国家培养了8000多名本科生和850多名研究生,为我国输送了以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为代表的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对大庆油田、陕甘宁大气田、塔里木大油气田的发现及渤海湾诸油田的高产稳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6年以来,吸引了来自8个国家的留学归国博士,在编人员146人,具博士学位的占48.8%,其中45岁以下的教授38人,占教授总数的67.8%.年轻学术骨干中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长江特聘教授1名及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全国性奖励的有16人。完成各级科研课题300多项,经费达1.2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三等奖、教学成果二等奖、教材二等奖及省部级奖励共计65项;发表论文1400余篇;出版专著101部。在研项目,包括"973"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共28项,在研经费4510万元。建成了“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油藏地质”和“物探”三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8个行业重点研究室。组织了20多次全国性、6次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与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国的教学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吸引了俄罗斯、韩国等5个国家的留学生。五年来,已授予博士学位100人、硕士学位349人。目前在读的博士生100人、硕士生303人。本学科点"211工程"子项目专家评审验收组认为,"该学科已成为我国油气勘探领域主要的实验基地、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本学科点在下列五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特色。1.盆地分析与资源评价:主要研究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揭示制约矿产资源形成和分布的地质因素、评价和预测矿产资源。发展了以盆地波动定量分析和构造岩相分析为特色的沉积与构造相结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近期可望在叠合盆地深部结构及演化机制、含盐层系构造解析及盆地深部、浅部流体相互作用等方面获得突破。2.油气形成与分布:主要研究油气的成因机理、运聚特征和分布规律。完善和发展了煤成烃和低熟油理论,形成了复杂地质条件下油气成藏研究特色,可望在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理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分布预测等方面取得突破。3.矿产资源勘探方法与技术:主要探索矿产资源勘探新方法和新技术。本方向已在地震与测井资料获取、处理与解释方面形成特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物理模型实验装置,开展了复杂地质体地震资料正反演处理与成像技术研究,有效地指导了油气勘探。近期可望在山地地震勘探技术、古潜山和裂缝性油气藏识别等方面获得突破。4.沉积地质与沉积矿产预测:主要研究盆地的沉积物充填作用及成岩演化规律,揭示沉积矿产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目前已在盆地岩相古地理定量分析、陆相层序地层研究和非常规储层研究方面形成特色。可望在陆相储层随机建模和隐蔽圈闭预测等方面取得突破。5.矿产资源信息处理与应用:采用现代方法和技术采集、传输、处理和优化利用矿产资源信息资料。目前已在数据库及三维随机建模和可视化技术等方面取得进展,所开发的Forward、Watch软件已在我国各主要油田得到推广应用并出口国外。近期有望在矿产资源信息管理与数据挖掘、油气藏定量模拟等方面取得突破。

  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相比,本学科建成的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有特色和优势,在陆相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和叠合盆地定量分析方法诸方面居领先地位。存在的主要差距是学校受行业局限,与相关学科交叉不够。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在保持油气地质与勘探特色的同时加强与其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宽学术发展方向,不断扩大国际影响。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