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剑
1981年生,江苏苏州人
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边疆研究、中亚(内亚)研究
《华西边疆评论》编委
《全球史评论》(CSSCI集刊)编委
《亚洲现代思想》编委
中央民族大学宗教研究院 客座研究员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跨界民族与边疆安全研究中心 特聘研究员
盘古智库 学术委员、研究员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研究院 研究员
中国蒙古史学会 会员
电子邮件:rucyuanjian@hotmail.com或rucyuanjian@yeah.net
学习经历
2006年9月至2012年1月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获历史学(专门史)博士学位
(2006年7月至2009年12月 同时参加(德国)弗莱堡大学历史系DFG-GRK1288 博士研究项目)
2004年9月至2006年7月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获历史学(专门史)硕士学位
1999年9月至2003年7月 苏州大学中文系本科,获文学(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5年10月至2006年6月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秘书
留学经历
2015年9月-10月 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东方学系 高级访问
2014年4月-7月获Eurasia-Pacific Uninet(EPU)博士后奖学金,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南亚、藏学与佛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 Univ. –Prof. Dr. Klaus-Dieter Mathes)
2013年10月 俄罗斯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Кунсткамера)访问
2011年7月 获英方全额资助,赴(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 KCL)历史系、中国研究中心担任短期访问学人
2006年7月至2009年12月 获德国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DFG)博士研究奖学金,赴德国参加(德国)弗莱堡大学历史系DFG-GRK1288 博士研究项目,项目成果为Favoriten und ihre Cliquen im qingzeitlichen China. Mingzhu (1635-1708) und Heshen (1750-1799) im Vergleich.(指导教授:Prof. Dr. Sabine Dabringhaus)(http://www.grk-freundschaft.uni-freiburg.de/personen/stipendiaten/Doktoranden/Doktoranden/jian )
学会兼职
2012年7月至今 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
获奖情况
2018年1月 三联书店2017年度十大好书·副榜(《拉铁摩尔与边疆中国》)
2017年7月第二届姚楠翻译奖 (通猜:《图绘暹罗:一部国家地缘机体的历史》)
2017年1月 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度十大原创图书(袁剑:《边疆的背影:拉铁摩尔与中国学术》)
2016年11月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推荐书目(通猜:《图绘暹罗:一部国家地缘机体的历史》)
2016年4月 中华读书报2016年4月推荐榜(袁剑:《边疆的背影:拉铁摩尔与中国学术》)
2015年2月 2015值得一读的十本海外中国研究著作(韩瑞:《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
2012年3月 万圣书园2011年度思想学术翻译十大好书(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
2011年12月 中华读书报2011年度百佳图书(范发迪:《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
2011年11月 第二届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青年奖
2009年11月 复旦大学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奖
2006年7月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清代西藏终审权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清史所仅一篇)
2006年5月 中国人民大学第八届“创新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2005年5月 中国人民大学第七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项目课题
(1)《“中国深度研究”跨学科学术工作坊关键词特别项目——“边疆”关键词》(项目主持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项目(项目编号:IAS-FudanXSGZFGJC10001),2010-2011年。已结项。
(2)《清朝与准噶尔部关系史研究综述》(项目主持人),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批准号:BJXM2012-09),2013年。已结项。
(3)《18至20世纪初北部蒙古地区土地利用方式与游牧经济》(项目主要参与人),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批准号:11CZS052),2011-2014年。已结项。
(4)英-俄-中三方合作项目“Ethnos and Minzu: the histories and politics of identity governance in Eurasia”(项目中方主要参与人),英国勒伍豪基金会(Leverhulme Foundation),2013-2016年。
(5)《意大利南蒂罗尔地区自治的历史、结构与效度》(项目主持人),2014年度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立项编号:14ZYZ024),2015年。已结项。
(6)《近代以来中国“边疆”概念的范型与流变》(项目主持人),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度校级自主科研项目(青年基金)(立项编号:2015MDQN03),2015年。已结项。
(7)《蒙古佛教的政治角色》(Larry William Moses, The Political Role of Mongol Buddhism. IndianaUniversity Press, 1977)翻译项目(项目主持人),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蒙古学文献翻译系列”项目。2017-2019年。
(8)《近代中国知识界对中亚诸国的认知观念流变》(项目主持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立项编号:CCSIC2017-ZD03)。2017-2019年。
(9)《新时代边疆治理:历史、资源与中国的当代实践》(项目主持人),中央民族大学2017年专项课题资助项目。2017-2019年。
科研成果
1.著作
学术研究类:
《中国近代报刊资料中的哈萨克斯坦史料汇编》(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将出。
《寻路边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故事》(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将出。
《欧亚之间:近代中国的中亚认知图景》(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将出。
《他山之石:国外边疆概念研究经典文献选编》(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将出。
《重新发现中亚》(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将出。
《拉铁摩尔与边疆中国》(共同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
《边疆的背影:拉铁摩尔与中国学术》(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空间、法律与学术话语:西方边疆理论经典文献》(合作),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
《世界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1644-1911)》(合作),法律出版社,2009年。
智库服务类:
《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合作)(共14个语种),新世界出版社,2017年。
2.译作
[美]莫塞斯:《蒙古佛教的政治角色》(Larry William Moses, The Political Role of Mongol Buddhism. 1977)(英文,独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9年将出。
[美]大卫·安东尼:《马匹、车轮及语言:欧亚草原的青铜时代骑手如何塑造了近代世界》(David W. Anthony, The Horse, the Wheel, and Language: How Bronze-Age Riders from the Eurasian Steppes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2007)(英文,合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9年将出。
[美]欧文·拉铁摩尔:《历史中的内亚边疆》(Owen Lattimore, Studies in Frontier History: Collected papers, 1928- 1958. 1962)(英文,独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将出。
[美]拉铁摩尔夫妇编:《丝绸、香料与帝国:探索者眼中的亚洲图景》(Owen and Eleanor Lattimore, Silks, Spices adn Empire: Asia seen through the eyes of its discoverers. 1968)(英文,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将出。
[美]罗伯特·萨克:《人类的领土性:理论与历史》(Robert Sack, Human Territoriality: Its Theory and History. 1986)(英文,独译),译林出版社,2018年将出(“人文与社会”译丛)。
[美]狄宇宙主编:《帝制中国的军事文化》(Nicola Di Cosmo eds., Military Culture in Imperial China. 2009)(英文,合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9年将出(“甲骨文”系列)。
[美]柏桦:《烧钱: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质精神》(C. Fred Blake, Burning Money: The Material Spirit of theChinese Life world. 2011)(英文,合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海外中国研究”系列)。
[美]史谦德:《北京的人力车夫:20世纪20年代的城市居民与政治》(David Strand, Rickshaw Beijing: 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1993)(英文,合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将出(“海外中国研究”系列)。
[美]苏塞克:《内亚史》(Svat Soucek, A History of Inner Asia. 2000)(英文,合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
[美]范发迪:《知识帝国: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Fa-ti Fan, British Naturalists in Qing China. 2004)(英文,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旧版,2011年。
[美]通猜·威尼差恭:《图绘暹罗:一部国家地缘机体的历史》(Thongchai Winichakul, Siam Mapped: A History of the Geo-Body of a Nation. 1994)(英文,独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人文与社会”译丛)(东南亚研究经典著作)。
[美]韩瑞:《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Eric Hayot, The Hypothetical Mandarin: Sympathy, Modernity, and Chinese Pain. 2009)(英文,独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海外中国研究”系列)。
[美]托马斯·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Thomas Barfield, The Perilous Frontier: 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 1992)(英文,独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海外中国研究”系列)。
[美]范发迪:《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科学、帝国与文化遭遇》(Fa-ti Fan, British Naturalists in Qing China: Science, Empire, and Cultural Encounter. 2004)(英文,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清史·编译丛刊”系列)。新版,2018年。
[德]沃尔夫冈·费肯杰:《经济法》(Wolfgang Fikentscher, Wirtschaftsrecht. 1983)(德文,合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
通俗作品:[美]彼得·豪根:《这就是世界史!》(第2版)(Peter Haugen,World History, 2009)(英文,与徐力恒、陶郁合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
审校作品:[日]岡田英弘:《世界史的诞生:蒙古帝国的文明意义》(『世界史の誕生:モンゴルの発展と伝統』,1992)(日文),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16年。
3.主要论文(包括书评)
"The Sino-Russian Trade and the Role of the Lifanyuan, 17th-18th centuries"(Joint with Ye Baichuan), in Dittmar Schorkowitz, Chia Ning ed., Managing Frontiers in Qing China: The Lifanyuan and Libu Revisited. Brill, 2017.(ISBN: 59) pp. 254-289.
文本链接:The Sino-Russian Trade and the Role of the Lifanyuan, 17th-18th Centuries (YE Baichuan and YUAN Jian).pdf
"Review: Kirk W. Larsen. Tradition, Treaties, and Trade: Qing Imperialism and Chos?n Korea, 1850–1910 ",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Vol.19, No. 4, 2012. pp. 621-623.
文本链接:Review_Kirk W. Larsen. Tradition, Treaties, and Trade_Qing Imperialism and Chos?n Korea, 1850–1910(YUAN Jian).pdf
“柏桦:< 烧钱: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质精神>书评”,《中国学术》第38辑。
“韩森:< 丝绸之路新史>书评”,《中国学术》第39辑。
“世界体系中的中亚:对贡德·弗兰克相关论述的再思考”,待刊。
“近代中国西北‘边疆’意象的生成:以当时西域探险考察活动及其社会影响为中心”,《青海民族研究》待刊。
“天下秩序中的‘西域-中亚’空间:中国古籍中的西域叙述与认知考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待刊。
“区域、文明,还是历史连续体?——中国的中亚叙述及其话语分类”,待刊。
“中亚人类学:历史语境、学科格局与当代发展”,待刊。
“边疆人类学:历史、语境与中国场域”,待刊。
“‘科学边疆’及其实践:19世纪后期英国围绕印度西北边疆的论争与决策”(合作),《世界历史》2018年第6期。
“中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现状及特质”,《文化遗产》2018年第5期。
“‘跨界民族’及其议题生成:‘边疆’‘民族’关系结构视角下的知识史考察”,待刊。
“边疆知识、区域分类与中国叙述——欧文·拉铁摩尔与近代中国边疆话语的生成”,待刊。
“镜像性、时间线与整体观:近代以来中国对中亚诸国的认知观念流变及其特征”,《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3期。
“边疆研究的域外资源与比较可能:基于美国、法国、泰国边疆概念研究的分析与启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待刊。
“近代中国视野中的塔吉克斯坦:形象生成与认知塑造”,《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8年第3期。
“分类、博物学与中国空间”,《读书》2018年第5期。
“从‘西域’到‘中亚’:中国的中亚认知及其历史变迁”,《文化纵横》2018年第2期。
“国运的镜子:近代中国知识视野下的阿富汗形象变迁”,《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
“2017年的中国边疆研究:理念、互动与开拓”(合作),《中国图书评论》2018年第1期。
“民族团结话语的中国能量”,《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帝国的边疆知识争夺:18、19世纪俄国与清朝对内亚空间的认知与政策取向”,《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断裂政治下的边疆治理:民国时期边疆政策实践的语境与维度”,《社会建设》2017年第6期。
“近代中国视野中的乌兹别克斯坦:背景、认知与演变”(合作),《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图绘暹罗’的场外意义”,《读书》2017年第5期。
“拉铁摩尔:学术的遗忘及其复归”,《华西边疆评论》第4辑(2017年)。
“丝绸之路、地方知识与区域秩序:‘丝绸之路’的概念、话语及其超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近代中国的吉尔吉斯斯坦认知:背景、过程与特征”,《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
“中亚、世界体系与中国的新契机”,《新战略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编,九州出版社出版)2017年第1期。
“‘中亚’在哪里?——近代中国人笔端下的‘中亚’范畴变化”,《文化纵横》2017年第1期。
“地缘政治下的蒙古国民族主义”,载许利平主编:《民族主义:我们周围的认同与分歧》(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20-136页。
“马世嘉:< 从边疆政策到外交政策:印度问题与清代中国的地缘政治转变>书评”,《中国学术》第37辑(2016年)。
“连续性与断裂性:近代中国知识视野下的‘中亚’范畴流变”,《青海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
“我们每个人的‘丝绸之路’”,《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第10期。
“边疆结构与‘历史中国’认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意大利南蒂罗尔地区自治的实践与挑战”,《世界民族》2016年第4期。
“时局与话语:对近代以来国内关于‘边疆’概念研究的分析与解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中国近代知识视野中的哈萨克斯坦:以清末民国时期国内报刊的记述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第2期。
“‘一带一路’知识视野下的‘中亚认知’:对于边疆、周边与外域认知空间关联性的思考”,《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2015年的中国边疆研究:契机、传承与创新”(第一作者),《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第1期。
“统合型国家的边疆话语困境与当代重建:对清朝边疆‘遗产’问题的一些认识与反思”,《中国边疆学》(邢广程主编)第3辑(2015年)。
“‘满大人’与中国想象”,《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11期。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拉铁摩尔理论的在华接受史:以民国报刊与文献的梳理与分析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1期。
“彼得?毕绍:< 香格里拉的神话:西藏、游记与西方的圣境塑造>书评”,《中国学术》第34辑(2015年)。
“‘一带一路’中的中国-中亚关系:常识重建与互为契机”,《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9期。
“边疆民族志与中国边疆学:理念、方法与可能”,《青海民族研究》2015年第3期。
“从批判拒斥到重新‘发现’: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拉铁摩尔及其著述的关注与互动”,《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第3期。
“< 内亚>(Inner Asia)杂志简介”,《全球史评论》第8辑(2015年)。
“西方近代‘边疆’概念及其阐释路径:以拉策尔、寇松为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新疆史地研究的生态视野:环境、历史与社会的一种解释路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拉铁摩尔与施坚雅:边疆研究内亚范式与西南传统中的歧异与互通”,《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该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15年第2期全文转载。
“打捞民国时代的边疆记忆”,《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11期。
“田野中的全球史与地方性:拉铁摩尔1929-1930年的中国东北之旅”,《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边疆概念的抽象化与具体化——民族志书写与近代的相关尝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该文被中国高校专业期刊——《历史学报》2014年第5期转载。
“内陆亚洲的民族志书写:百年积淀下的新契机”,《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2创新治理卷),2014年。
“‘关键词’路径下的‘总体史’写作:兼读《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3期。
“边疆理论话语的梳理与中国边疆学的可能路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1期。
“2013年的中国边疆研究:使命、范式与转型”,《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1期。
“20世纪上半叶的内亚研究与地缘政治:以民国时期国内对拉铁摩尔及其学说的介绍与评价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4期。
“‘边缘再造’下的薪火相传——读王明珂先生:《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第3期。
“‘内陆亚洲’视野下的大边疆:拉铁摩尔的实践路径——兼读拉铁摩尔的一些作品”,《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史禄国及满-通古斯研究的国际化与新契机——中英俄三方合作项目‘Ethnos and Minzu: the histories and politics on identity governance in Eurasia’(2013-2016)的目标与实践”,社会学视野网,2013年10月18日。
“我的博物学研究路径与期待——范发迪访谈录”(与范发迪合作),《自然科学史研究》2012年第4期。
“巴菲尔德的西北边疆观及其限度”,《西北民族走廊研究:文明、宗教与族群关系》(苏发祥主编,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8-24页。
“当前国内智库研究图书出版状况:综述与展望”,《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8期。该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出版业》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清代中国的‘边疆性’及其现代意义”,《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宋敏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33-343页。
“写作需要‘休息’——顾彬访谈录”,《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4期。
“从江南雅韵到边地情怀——《危险的边疆》译后”,《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
“德国汉学研究及其著作(初编)”,《海外中国学评论》第4辑(2012年)。
“中国的‘痛苦’与西方的‘被痛苦’——两部作品勾起的回忆”,《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12期。
“文化遭遇与知识网络——范发迪《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译后赘言”,《读书》2011年第11期。
“张勉治:《马背上的朝廷:帝国巡游与清朝统治的形成,1680-1785》书评”,《中国学术》第29辑(2011年)。
“米华健等(编):《新清帝国史—在承德建立起内陆亚洲帝国》书评”,《中国学术》第28辑(2011年)。
“从旧海棠到新雄鸡:新旧中国的国家想象”,《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11期。
“故乡,永恒的精神家园——Heimat: A Critical Theory of the German Idea of Homeland一书简介”,《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7期。
“《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书评”,《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9辑(2011年)。
“清代法律史的‘边缘突破’——读《世界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1644-1911)》”,《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阮元研究及其国际化的新进展”,《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2辑(2010年)。
“游牧社会视角下的满蒙历史:清代族群问题再思考”,《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第3期。
“民族国家观念的中国式阐释与中国主体性建构”,《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第27卷第1期(2010年)。该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
“西藏问题的近代迷思:长篇书评:Tibet and Nationalist China’s Frontier: Intrigues and Ethnopolitics, 1928-49”,《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增补修改稿刊发于《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115期。
“旧疆新命:西南少数族群的‘再发现’”,《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8辑(2010年)。
“清代以前西藏司法特征略论”,《藏学学刊》第5辑(2010年)。该文后被收录于甘肃省法官学院甘南分院民族法制文化研究所编:《民族法制文化研究》(第一辑),民族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国语’兴亡:清朝‘满语思路’的流变略论”,《“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2010年)。
“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边疆史”,《读书》2009年第4期。
“边疆的复调——萨义德《东方学》重读印象”,(香港)《二十一世纪》第115期(2009年)。
“中国历史中的政治、族群与边疆:另一张隐在的面孔——兼读狄宇宙、韦栋主编:《中国历史中的政治边疆、族群边界以及人文地理》”,《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史在四裔,惟求者方得之——读《边陲的中国》”,《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3辑(2009年)。
“从游牧社会发现历史——以11-13世纪蒙元对汉蒙民族的影响为例”,《蒙古学集刊》2009年第3期。
“清朝场域中的西南印象——读《亚洲边陲:清代云南边疆的变迁》”,《书品》2009年第5辑。
“书评:Joanna Waley-Cohen, The Culture of War in China, Empire and the Military under the Qing Dynasty”,(台湾)《汉学研究》第27卷第2期(2009年)。
“第十七届欧洲汉学大会研究论文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1期。
“宋元明历史与清代变局——顺延抑或跃变?——评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台湾)中央大学《人文学报》第38期(2009年)。
“清代西藏终审权问题再研究”,(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法制史学会合编《法制史研究》第14期(2008年)。
“欧亚十字路口:新疆历史——James A. Millward, 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书评”,(台湾)《汉学研究通讯》第27卷第3期(2008年)。
4.报刊文章
“一带一路的历史空间、地缘特质与开放包容话语”,《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19日)。
“博物视野下的近代中西认知图景”,《第一财经日报》(2018年6月8日)。
“帝国未待衰亡,结构却已瓦解:奥匈帝国历史的‘罪与罚’”,《第一财经日报》(2018年2月14日)。
“从狩猎中发现历史”,《晶报》(深港书评)(2018年2月3日)。
“在‘坟墓’与‘心脏’间寻找真实的阿富汗”,《晶报》(深港书评)(2017年11月4日)。
“当世界重新发现亚洲”,《第一财经日报》(2017年9月1日)。
“‘抗战顾问’的世纪传奇”、“拉铁摩尔:‘我们’的中国”,《中国经营报》(2017年7月31日)。《新华文摘》2017年第19期全文转载。
“清末日本在中国新疆的情报活动”,《炎黄春秋》2017年第7期。
“边疆议题、知识焦虑与中国方案”,澎湃·私家历史(2017年6月2日)。
“回望丝路,斯文·赫定与他的亚洲腹地考察”,界面文化·历史(2017年5月26日)。
“认识世界的地图之眼:读《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凤凰周刊》第605期(2017年2月5日)。
“泰国国王普密蓬:泰国民族国家的代言人”,澎湃·思想市场(2016年10月18日)。
“为中亚探险而生的普尔热瓦尔斯基”,《晶报》(深港书评)(2016年10月1日)。
“名卑实尊:清代狱吏的多元生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9月22日)。
“舞剧《太阳的女儿》:展现西藏变迁”,《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9月22日)。
“从边疆认识中国”,《人民日报》(2016年9月20日)。
“‘噶老’:一首不老的歌”,《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9月15日)。
“世界史的日式解读:当蒙古帝国成为开端”,《新京报》(2016年9月10日)。
“李希霍芬:'丝绸之路'一名的首倡者”,《晶报》(深港书评)(2016年8月20日)。
“中乌(兹)关系的历史实践与当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年6月30日)。
“中西两位‘边疆人’:西出阳关,开始旅行”(人物专稿),《新京报》(2016年6月18日)。
“欧洲、东方学与中亚世界”,《晶报》(深港书评)(2016年6月18日)。
“‘蛮夷’是文明的弃儿吗?”,《新京报》(2016年5月21日)。
“蒙古时代:中亚的荣光与落寂”,《晶报》(深港书评)(2016年3月5日)。
“拉铁摩尔如何从长城边疆发现中国”(访谈),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年1月27日)。
“结构与位势:中亚的区域认同与地缘历史”,《晶报》(深港书评)(2016年1月23日)。
“游移与彷徨:中亚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晶报》(深港书评)(2016年1月16日)。
“嵌入历史的民族、田野与关怀——纪念本尼迪克特·安德森(1936-2015)”,《新京报》(书评周刊)(2015年12月20日)。
“‘边缘人’与民族国家的新故事”,《晶报》(深港书评)(2015年12月20日)。
“重建我们的一般‘中亚’观”,《晶报》(深港书评)(2015年11月29日)。
“坚定稳妥推进新时期中哈合作——访哈萨克斯坦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纳比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1月12日)。
“拉铁摩尔与中国抗战”,《晶报》(深港书评)(2015年9月13日)。
“‘丝路’并非一条‘路’,而是一个网络“,《晶报》(深港书评)(2015年7月19日)。
“如何防止种族主义的‘平庸的恶’”,《晶报》(深港书评)(2015年7月5日)。
“民族史叙述的层累与超越”,《晶报》(深港书评)(2015年4月26日)。
“‘丝绸之路’视野下的时空互动”,《晶报》(深港书评)(2015年2月8日)。
“‘丝路经济’及其实践者”,《晶报》(深港书评)(2015年1月4日)。
“博物学、近代化与民族国家认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2月26日)。英文版以“Museums played vital role in forging national identity"为题发表于Chinese Social Sciences Today, 2015-01-29。
“‘内亚’传统的历史及其可能”,《晶报》(深港书评)(2014年10月26日)。
“中央欧亚、游牧民与世界秩序”,《晶报》(深港书评)(2014年9月7日)。
“拉铁摩尔在延安看到了什么”,澎湃新闻-私家历史(2014年8月26日)。
“拉铁摩尔和他的北京圈子”,澎湃新闻-私家历史(2014年7月3日)。
“西部想象与拉铁摩尔的新疆视野”,《晶报》(深港书评)(2014年5月4日)。
“中国历史中的‘二元结构’:新视野下的北方游牧力量”,《晶报》(深港书评)(2014年3月22日)。
“如何认识边缘:反思性‘边疆观’的重建”,《晶报》(深港书评)(2013年12月21日)。
“游牧力量的巅峰时代”,《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9月25日)。
“满大人:当边缘意象被重新消费”,《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7月31日)。
“从边疆、核心到新边疆——读《危险的国家:美国从起源到20世纪初的世界地位》”(全文版),《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12月19日)。
“民族是什么?”(译文节选),《中国民族报》(2012年8月17日)。
“踏实做学问,努力促交流——访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姚新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报》(
“亚洲民族国家的前世与后途——兼读《民族的建构: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清史与清代中国的‘边疆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19日)。该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
“长城的意义指向及其所体现的边疆意识”,《中国民族报》(
“图齐:在心灵朝圣之旅中展开藏学研究”,《中国民族报》(
“稳定完善的德国社区建设”,《中国文化报》(
“理藩院:清朝处理民族问题与对俄外交问题的枢纽”,《中国民族报》(
“故乡的离愁,民族的‘朝圣’——兼读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中国民族报》(
“边缘社会的外国眼:拉铁摩尔及其中国边疆民族理论”,《中国民族报》(
“美国学界研究中国新疆的新视角”,《中国社会科学报》(
“精神生活困惑下的学术人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8日)。
“再观欧洲:一个神话的诞生——读朱利安·班达的《对欧洲民族的讲话》”,《中国民族报》(
“西方关于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几个范式‘陷阱’”,《中国民族报》(
5.译文
[英]彼得·伯克:《作为社会记忆的历史》,待刊。
[德]尼古拉斯·卢曼:《政治记忆》,待刊。
[德]耶尔格·约亨·伯恩斯、沃尔夫冈·诺伊贝尔:《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之间的记忆术:概述》(德文),待刊。
[芬]萨拉·格林:《边疆意识》(英文),待刊。
[保]玛利亚·巴拉莫娃:《近代早期欧洲的边疆理论》(英文),待刊
[美]南斯·J·塞蒂诺:《全球边疆:美国对外关系中的比较史与边疆路径》(合译,英文),待刊。
[美]罗伯特·R·阿瓦拉兹:《墨西哥-美国边界:边疆人类学的诞生》(合译,英文),《华西边疆评论》第6辑(2019年)。
[俄]史禄国:《史禄国1917-1919年活动总结报告》(合译,俄文),《西北民族论丛》第17辑(2018年)。
[英]凯瑟琳·亚历山大:《中亚人类学概述》(合译,英文),待刊。
[美]罗伯特·所罗门:《东南亚的“边界”观念及其实践》(合译,英文),《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将刊。
[美]诺曼·J·G·彭斯:《法国“自然边疆”观的起源》(合译,英文),《中国边疆学》第10辑将刊。
[英]卡罗琳·汉弗莱:《“俄国”观念及其与中国边疆地区的关系》(合译,英文),《中国边疆学》第9辑。
[英]黑斯廷斯·唐南:《边疆人类学概述》(合译,英文),《民族学刊》2018年第1期。
[俄]萨亚娜·纳睦萨拉耶娃:《仪式、记忆与布里亚特离散群体的家乡观念》(合译,英文),《中国边疆学》第8辑。
[美]约翰·T·朱里塞克:《美国人对“边疆”一词的使用:从殖民时代到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时代》(合译,英文),《华西边疆评论》第5辑(2018年)。
[美]彼得·萨林斯:《再论“自然边疆”:17世纪以来的法国边界》(合译,英文),《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美]狄宇宙:《关于草原帝国历史分析的理论思考》(英文),收录于王晴佳、李隆国主编:《断裂与转型:帝国之后的欧亚历史与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美]柯娇燕:《塑造蒙古人:试论清朝是如何塑造蒙古社会和蒙古人的》(英文),《华西边疆评论》第3辑,2016年。
[美]罗友枝:《乾隆朝的清帝国》(英文),待刊。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丝绸之路还是草原之路?——世界史中的丝绸之路》(译校,英文),《西北民族论丛》(第14辑),2016年。
[美]塞诺:《重新发现中亚》(合译,英文),《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德]贡德·弗兰克:《中亚的中央性》(英文),《全球史评论》第11辑,2016年。
[美]欧文·拉铁摩尔:《历史中的边疆》(英文),《河西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德]傅海波:《清朝外族王朝统治下的中国18世纪盛世》(德文),《国际汉学》第2期,2015年。
[美]欧文·拉铁摩尔:《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内亚路径》(英文),《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
[美]戴维·L·桑顿:《美国区域研究的起源、性质与挑战》(英文),《文明研究》(第1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
[德]弗雷德里希·拉策尔:《作为边缘机体的边疆》(德文),收录于张世明等编:《空间、法律与学术话语:西方边疆理论经典文献》(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
[美]托马斯·巴菲尔德:《草原游牧世界》(英文),收录于张世明等编:《空间、法律与学术话语:西方边疆理论经典文献》(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
[美]乔安·阿柯希娜:《为语言而战:我们该如何说话》(英文),《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第7期。
[德]海因茨·莫恩豪普特:《尤斯图斯·威廉·黑德曼与“经济法”学科的发展》(德文),收录于张世明等主编:《经济法基础文献会要》(法律出版社,2012年)。
[法]厄内斯特·勒南:《民族是什么?》(英文),《知识分子论丛》第10辑(2012年),修订版译文被收入《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113期。
[德]约昂·吕森:《传统-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则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逻辑和影响》(英文),《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1)——首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论文集》(2011年)。
[美]盖博坚:《何谓满洲人》(英文),《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9辑(2011年)。
[德]扬库:《“天灾乎,人祸乎”:1928-1930年西北大饥荒》(英文),《中国学术》第30辑(2011年)。
[美]宿迪塔·森:《研究综述:满族统治下的中国的新边疆和关于亚洲王朝的历史研究》(与董建中副教授合译,英文),发表于刘凤云、刘文鹏编:《清代的国家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美]唐纳德·霍洛维茨:《如何开始用比较的视角去思考苏联的族群问题》(英文),《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77期。
6.其他
《苏格兰公投的几点启示》,《民族工作研究内参》(2014年,总第90期)。
参与编辑《重新讲述蒙元史》(《亚洲现代思想》第1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6月)。
参与编辑《全球史评论》第8、9、10、11、12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