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揭示了土壤无脊椎动物的致死率和繁殖率的元素“制毒基因”其内在的原子结构特征,如原子电离势、类极化力参数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评价元素毒性的模型-定量离子特征参数-活性关系模型(QICAR),并首次将其应用到土壤环境。内、外部验证表明新建的QICAR预测和实测元素毒害阈值误差<0.5个数量级,能够准确预测和评价土壤污染元素的毒性。
![](http://www.cnu.edu.cn/images/content/2021-09/20210924110254342064.jpg)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每年有成百上千的化学物质进入到环境中,尤其是一些新型工业、高新科技行业发展,使一些不常见的化学元素也进入到土壤环境,鉴于土壤环境的复杂性,掌握这些元素的生态风险和毒性机制非常困难,相关评价模型及标准明显滞后。王学东课题组一直致力于该方面的研究,上述成果是该课题组在2012年(Wang et al. 2012. Chemosphere)和2017年(Wang et al. 2016. Environmental pollution)分别提出土壤中单元素和复合元素风险评价新方法基础后的又一突破性进展,审稿专家均给予高度评价:该项研究在不依赖测量而对元素进行风险评价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填补了一系列金属和生物毒性数据的空白。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等项目资助。
附:相关论文链接如下: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4389421019506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9749116326239?via=ihub
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0456535120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