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丁邦平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04


个人简历
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兼任首都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自2008年迄今,获聘首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国际期刊 “Science & Education”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审稿人。曾任东亚科学教育学会(East-Asian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Education)执委兼秘书长(2009-2013)。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教育学类)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教育学类)评审专家;国务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中心博士点(教育学类)评审专家;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教育学类)评审专家等。2002年以来,曾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奥地利、德国、土耳其、韩国等国家访学或参加国际科学教育会议。主要学术兴趣:科学教育改革国际比较研究;技术教育国际比较研究;比较教学论研究;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等等。出版专著《国际科学教育导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主编《小学科学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在国内教育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2001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第3届);2000年和2010年两次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论文)二等奖;2005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多次获得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优秀导师奖”。2017年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排行榜(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参见http://evaluation.chd.edu.cn/info/1003/1271.htm )。
学习经历
1978年安徽省怀宁县秀山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铜陵专科学校(1980年毕业);1984年入武汉华中师范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学习,1986年获英国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学位;1986年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学习,师从洪丕熙教授,1989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6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学习,师从顾明远教授,1999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英国利物浦大学教育学系科学与技术教育研究中心访问,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教育学院访问,2007年8月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科学与技术教育研究中心访问,2012年11月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访问。
工作经历
曾任高中英语教师(1980-1984年)。1989-1996年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助教、讲师。1999年以来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2004年晋升)。
研究领域
科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技术教育国际比较研究;比较教学论研究;比较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国际比较研究;高等教育比较研究。
主讲课程
比较教育学(本科生课程);比较教育理论与方法(硕士生课程);教师专业化研究(硕士生课程);科学教师教育研究(硕士生课程);建构主义与科学教育改革(硕士生课程);比较教育学原理(博士生课程);比较科学教育专题研究(博士生课程)。
专著、译著及书章
1.Ding, B. P. & Wang, F. (2017). Didactics meets curriculum studies in the context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John Chi-kin Lee and Kerry Kennedy (eds.) Theoriz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sia and Europe: A conversation between Chinese Curriculum European Didactics. London: Routledge.
2.Ding, B. P. & Lee, S.-T. (2016) The Adv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for All: A Policy Review Across East-Asian Regions, pp.27-51. In Huann-Shyang Lin, John K. Gilbert, & Chi-Jui Lien (eds.)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East Asia: Trends and Perspectives. Taipei: Higher Education Publishing Co. Ltd.
3.Ding, B. P. (2015). Scienc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In Richard Gunstone (ed.)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Education, Springer.
4.Ding, B. P. (2015).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In Richard Gunstone (ed.)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Education, Springer.
5.Ding, B. P. (2009)). School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 Critical Loo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ssessment. In Alister Jones and Marc de Vries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pp.117-130. 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Sense Publishers.
6.Ding, B. P. (2008). Learning from Other Countrie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urrent Primary Science Curriculum Reforms in Mainland China. In R. K. Coll &. N. Taylor (eds.). Education in Context: An International Examin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on Science Curricula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pp. 343-352. 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Sense Publishers.
7.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中国中青年教育学术文库之一),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8.丁邦平(主编):《小学科学有效教学》(全国中小学有效教学指导丛书之一,赵亚夫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9.丁邦平(等译):《身份的确立:科学教育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10.丁邦平(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1783-187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丁邦平、朱 明:《青春期教育》(基础教育新概念丛书之一),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学术论文(包括少量译文)
科学教育比较研究
1.张 霄、康 琪、丁邦平:《科学类与科学教育类硕士生科学教育目的观差异的现象图析学研究》,《现代大学教育》2018年第5期第72-83页。
2.赵 瑶、丁邦平:《例谈伴随真实感的理解——日本“大地的结构与变化”简介》,《科学课》2018年第3期第80-81页。
3.丁邦平:《我国科学教育改革需要立法保障》,《科学与社会》2017年第3期第5期第5-7页。
4.张 霄、丁邦平、吴晗清:《HPS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化学教育》2017年第38卷第19期第9-13页。
5.张 霄、丁邦平、吴晗清:《高中生科学实验能力评价体系的建构与调查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年第2期第89-94页。
6.张 霄、丁邦平、姚舒、胡扬洋:《科学专业师范生科学实验观的调查研究与反思》,《教师教育学报》2017年第43-51页。
7.康 琪、丁邦平:《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学与课程目标关系的再思考》,《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39-46页。
8.张 霄、丁邦平:《新手化学教师学科知识遗忘率的调查研究》,《当代教师教育》2016年第9卷第4期第64-70页。
9.张 霄、于 婧、丁邦平:《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研究成果嬗变对我国化学教学的启示》,《化学教育》2016年第36卷第16期第77-81页。
10.贾 佳、丁邦平:《“探究-研讨”教学法中的教师角色》,《科学课》2014年第6期第12-14页。
11.石 翡、丁邦平:《科学前概念中西方研究进展追踪——文献计量学视角揭示的中西方差异》,《比较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第28-33页。
12.高绣叶、丁邦平:《回眸与启示:施瓦布探究式教学的思想遗产》,《基础教育》2014年第1期第14-20页。
13.丁邦平:《国际比较视角下的理科学科教学论与科学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当代教师教育》2012年第3期第53-60页。
14.唐小为、丁邦平:《“科学探究”缘何变身“科学实践——解读美国科学教育框架理念首位关键词之变》,《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第141-145页。
15.丁邦平、王 飞:《建立独立建制的科学教育学刍议》,《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年第2期第58-69页。
16.陈 莉、丁邦平:《美国科学教材对“科学概念”的处理及其借鉴——以FOSS教材为例》,《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第6期第88-91页。
17.丁邦平:《我国小学科学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思考》,《当代教师教育》2011年第2期1-7页。
18.陈 莉、丁邦平:《FOSS评价的目的、内容与实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7期第29-31页。
19.陈 莉、丁邦平:《美国FOSS教材的编写特点》,《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年第6期第62-64页。
20.丁邦平:《科学教育学科建设三题》,《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1期第66-69页。
21.丁邦平:《探究式科学教学:类型与特征》,《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第81-85页。
22.潘 娟、丁邦平:《新加坡四年级学生在TIMSS科学测评中的佳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9期第46-50页。
23.丁邦平、罗星凯:《论科学教育研究与科学教育改革》,《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第75-80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8年第6期第20-24页。
24.丁邦平:《英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实地考察与思考》,《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第66-71页。
25.邓亚东、丁邦平:《概念卡通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第62-66页。
26.丁邦平:《中美基础科学教育的差异》,《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2期第92-96页。
27.丁邦平:《以学习性评价促进探究式教学》,《科学课》2007年第5期第4-6页。
28.谢恭芹、丁邦平:《建立科学学习中心,深化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第83-87页。
29.丁灵巧、丁邦平:《学习性评价在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的运用》,《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12期第63-66页。
30.丁邦平(译):《2007年世界科学与技术大会〈科学与技术教育帕斯宣言〉》,《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12期第90页。
31.丁邦平:《论基础科学课程与教学中“科学探究”的价值取向》,《教育科学》2006年第4期第16-19页。
32.丁邦平、胡军:《建构主义理论与我国基础科学教育改革的若干问题》,《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第1-6页,全文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5期第68-70页;另全文收入中国教育学会 2006年《中国教育科学》第495-50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33.丁邦平、罗星凯:《美国基础科学教育改革及其主要特点》,《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98-103页。
34.丁邦平:《学习性评价与课堂教学改革——以科学课评价为例》,《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11期第40-43/50页。
35.熊 艳、丁邦平:《建构主义给科学课堂带来了什么?》,《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第73-76页。
36.丁邦平:《科学观与科学教育改革:跨学科的视角》,《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第37-43页。
37.丁邦平:《建构主义科学教育观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1期第29-32页。
38.丁邦平:《论国际理科教育的范式转换——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第1-6页。
39.丁邦平:《国际基础科学课程改革:回顾与前瞻》,《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0期第47-51页。全文收入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课程改革借鉴篇》第602-61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40.丁邦平:《多元文化主义与科学教育改革》,《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第65-69页。
41.丁邦平:《反思科学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2期第20-24页。
42.丁邦平:《建构主义与面向21世纪的科学教育改革》,《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第6-10页。
43.丁邦平:《科学元勘与科学教学改革的两种模式》,《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11期第49-54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2期第84-89页。
44.丁邦平:《中美科学教育比较》,《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4期第52-54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0年第7期第79-81页。
45.丁邦平:《HPS教育与科学课程改革》,《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第6-12页。
46.丁邦平:《西方科学教育的历史考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第81-90页。
47.丁邦平:《科学教育学:一个新兴的教育研究领域》,《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第12-16页。
48.丁邦平:《国际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兼谈我国小学自然课的若干问题》,《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3期第31-36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小学各科教学》1998年第6期第107-112页。
技术教育比较研究
1.苏 洵、丁邦平、柏毅:《英国中小学通用技术教育改革及其学科转型》,《比较教育研究》2014年第9期第65-70页。
2.丁邦平:《英国小学的“设计与技术”课程:建构主义的视角》,《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8期第38-42页。
3.丁邦平:《英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一例》,《基础教育课程》2004年第4期第47-49页。
比较教学论研究
1.丁邦平:《基于比较教育学思维的中国教育学反思》,《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年第6期第7-15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8年第4期第139-149页。
2.丁邦平:《“教学论”与“教学法”的关系探析——(跨文化)比较教学论的视角》,《教育学报》2015年第5期第53-64页。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年第179-80页。
3.丁邦平:《比较教学论:21世纪比较教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第12-19页。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3年第8期;另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7期(3000字)。
4.王 飞、丁邦平:《苏联教学论与美国课程论:在中国的误解与误读》,《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第47-51页。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3年第4期。
5.丁邦平:《反思教学论研究:基于比较教学论的视角》,《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9期第26-31页。
6.丁邦平:《教学论与教学理论概念之辨》,《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1年第10期第70-76页。
7.宋秋英、丁邦平:《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学本土化的内在意蕴及动因分析》,《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3期第5-8页。
8.丁邦平:《教学(理)论与课程论关系新探:基于比较的视角》,《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0年第4期第104-109页。另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2010年第4期第147-149页(3000多字文摘)。
比较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1.现象图析学在比较教育学研究领域应用的初探——以对45 名境外访学人员的实证研究为例》,《外国教育研究》2017年第10期第16-30页。
2.张 霄、丁邦平:《现象图析学:一种中观层面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比较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第26-32页。
3.刘小娟、丁邦平:《全球化时代西方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第1-5页。
4.蔡婷婷、丁邦平:《西方比较教育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第1-5页。
5.王长纯、宁 虹、丁邦平:《研究主体和接受主体的“知行合一”:比较教育理论建设跨文化的哲学对话》,《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第24-29页。
6.丁邦平:《国际比较教育的若干方法与理论——兼谈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第12-17页。
7.丁邦平:《国外比较教育研究述评》,《比较教育研究》(外国教育动态)1991年第1期第15-19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1年第2期第140-144页;另全文收入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 编《国际教育纵横——中国比较教育文选》第119-12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国际比较研究
1.宋秋英、丁邦平:《新西兰评价资源库建设与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第112-115/120页。
2.王晓岚、丁邦平:《美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方式、特点及其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第49-54页。
3.王晓岚、丁邦平:《美国整体性学校改革的兴衰:政策分析》,《外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第40-45页。
4.张奂奂、丁邦平:《美国高中与大学衔接的双学分课程:形成、发展和展望》《外国教育研究》20009年第11期第56-60页。
5.藏玲玲、丁邦平:《PDS与TDS两种模式特征的理论背景分析》,《当代教师教育》2009年第2卷第2期第46-51页。
6.王沁艳、丁邦平:《学习性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39卷第9期第47-51页。
7.丁邦平:《从“形成性评价”到“学习性评价”:课堂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9期第20-25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12期第30-35页。
8.石少岩、丁邦平:《试论英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现状与变革》,《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第29-32页。
9.谢恭芹、丁邦平:《论成为一名建构主义教师》,《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5期第67-71 页。
10.洪 明、丁邦平、黄忠敬:《让教师在专业实践中成长:国际教师教育沙科纳教授访谈》,《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3期3-6页。
11.丁邦平:《学习性评价:涵义、方法及原理》,《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第1-6页,收入《新华文摘》2006 年第 8 篇目辑览
12.郭元婕、丁邦平:《教师教育研究的定位和发展趋势》,《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第56-60页。
13.丁邦平、张 琦:《办好教师发展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6期第52-55页。
14.丁邦平、顾明远:《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离还是融合——兼论“学生本位课程”及其特征》,《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第31-35页。
15.王长纯、宁 虹、丁邦平:《建设教育发展服务区,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第35-40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年第3期第97-102页。
16.丁邦平:《论美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及其对我们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93-99页。
17.丁邦平:《论战后香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第1-5页。
18.丁邦平:《非洲各国课程多样化思潮述评》,《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第6-11页。
19.丁邦平:《美国幼教专家谈早期教育的若干问题》,《人才摇篮》1996年第4期第7-8页。
20.丁邦平:《瑞典中小学劳动与职业教育初探》,《外国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第33-37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1996年第7期第92-96 页。
21.丁邦平:《中介学习经验理论与儿童智力发展》,《学前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第6-8 页。
22.丁邦平:《从国际经验看农村初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利弊——兼与谭虎、霍生等同志商榷》,《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第4期第22-25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1995年第10期第35-39 页。
23.丁邦平:《美国早期儿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外国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第42-47页。
24.丁邦平:《国外游戏研究成果综述》,《学前教育研究》1994年第5期第58-60页。
25.丁邦平(译):《批判性思维与成人教育》,《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第185-193页。
26.丁邦平:《美国中小学性教育及其课程改革述评》,《外国中小学教育》1993年第3期第32-35页。
27.丁邦平:《美国弱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上海教育科研》1993年第6期第26-29/51页。
28.丁邦平(译):《关于幼儿学习的若干误解》,《学前教育研究》1993年第5期第63-64页。
29.丁邦平:《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外国中小学教育》1992年第3期第17-19页。
30.丁邦平:《拉美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外国教育研究》1992年第5-9页。
31.丁邦平(译):《美国大学选修制的形成与发展》,《外国教育参考资料》1991年第1期第6-9页。
32.丁 献(笔名)(译):《改善认知结构的一种方法——认知结构工具丰富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年第1期第61-64页。
33.丁 献(笔名):《美国对按能力分班(组)教学效果的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外国教育动态)1990年第2期第51-53页。
34.丁 献(笔名):《美国中小学思维教学概览》,《外国教育研究》1989年第4期第32-36页。
35.丁 献(笔名)(译):《重新塑造认知结构的工具丰富法》,《外国教育参考资料》1989年第2期第1-5页。
36.丁邦平:《合作学习:大面积提高学业成绩的理论与方法》,《外国教育资料》1988年第5期第46-50页。
(六)高等教育比较研究
1.丁邦平:《从世界秩序模式规划理论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第46-49页。
2.余 凯、洪成文、丁邦平、施晓光:《面向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述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第6-16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8年第8期第133-143 页。
3.余 凯、洪成文、丁邦平、施晓光:《国外高等教育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动向》,《教学与教材研究》1998年第1期第44-47页。
学术会议论文
1.Ding, B. P. Actual developments in scienc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 Reflective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FOURTH SINO-GERMAN DIDACTICS DIALOGUE CONFERENCE: "General Didactics –Subject Matter Didactics & Empirical Educational Research" 30th of May to 1st of June 2018, Leibniz.
2.Ding, B. P. &. Wang, F. Didactics Meets Curriculum Studies in the Context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16th WCCES 2016, BNU, Beijing, August 22-26, 2016.
3.Ding, B. P. & Lee, S-T. The Adv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for All: A Policy Review across East-Asian Reg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5 EASE conference, BNU, Beijing, Oct. 16-18, 2015.
4.Ding, B. P. The Roles of Subject Didactics of Sciences in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Voices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Disciplin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Hong Kong, July 4, 2013.
5.丁邦平 國際科學教育研究的兩大範式:對科學師資培育的影響,臺灣彰化師範大學,2011年6月15日。
6.Ding, B. P. Toward an Academic Discipline of Science Education with Chinese Features-- A preliminary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EAS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hosun University, Kwangju, Korea, October 25-29, 2011
7.Ding, B. P. Mentoring for Master’s Students as Prospective Science Teachers:
A Case Study in Mainland China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Science Education 2010,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Hong Kong, December 20-21, 2010.
8.Ding, B. P. From ‘Nature’ to ‘Science’: A Case Study of Primary Teachers Experiencing Science Learning and Teaching as Inquiry in Mainland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at World STE 2007 conference at Sheraton Perth Hotel & Mercedes College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8-12 July, 2007
9.Ding, B. P. Teacher Development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in Teachers Development Schools (TDSs): its values, benefits, issues and problems, paper presented at ICET World Assembly, Hong Kong University, Hong Kong, July14, 2004.
主要课题
1.丁邦平(主持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创造力国际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8ysxh1-4-6-4),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
2.丁邦平(主持人):“教学论学科群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欧洲经验”(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11YJA880016,2016年结题。)
3.丁邦平(主持人):“学科与研究生教育——科学教育” 专项(北京市教委专项课题,2010年10月结题)。
4.丁邦平(主持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比较的视角”(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200308,2009年11月结题)。
5.丁邦平(主持人):“基础教育阶段技术与设计教育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课题,2012-2013年,项目批准号:11JDGC026,2013年结题。)
6.丁邦平(主持人):“中外小学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北京市教委项目,项目批准号:01SK-32, 2005年结题)。
7.丁邦平(主持人):“国际科技教育的比较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2000年12月结题。)
8.丁邦平(主持人):“国际科学教育理论与改革研究”(首都师范大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课题),2000年12月申请,2002年结题。)
9.丁邦平(主持人):“若干国家普通中小学劳动、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1996年4月结题。)
获奖情况
研究奖
2001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第三届)
( 博士论文题目:《国际科学教育理论研究》)
2010年获得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论文)二等奖
2008年获得兴华科学教育网优秀资源和优秀博文奖
2006年获得首都师范大学学报首届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0年获得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

教学奖
2011年获得首都师范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科研“优秀导师奖”
2010年获得首都师范大学第十届研究生科研“优秀导师奖”
2009年获得首都师范大学第九届研究生科研“优秀导师奖”
2008年获得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优秀导师奖”
2005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排名第3)
2004年获得首都师范大学“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联系方式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白堆子甲23号,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00048;电子邮件:bpding2007@126.com


相关话题/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