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简介(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0-05-10

    他曾担任ESCAP/WMO台风委员会年度报告(TCAR)编委、世界气象组织(WMO)海洋气象委员会(CMM)委员,世界数据中心(WDC)中国分中心气象学科主任,中日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联合协调委员会(JCC)联合主席,国际热带气旋科学大会(IWTC)国际组委会委员、专题主席、联合主席。现任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象研究工作组(WMO/WGTMR)主席、东亚季风国际委员会(IPEAM)委员,IWTC组委会委员,组织和推动了国际热带气象和热带气旋的科技合作。

    研究方向为:天气动力学,热带气旋,中低纬度环流相互作用(含高原影响)。

 


丑纪范,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1934年7月23日出生,湖南省长沙人,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1年2月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和工作(访问学者)一年;1986 年在兰州大学晋升为教授,1987 年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主任,1990年任北京气象学院院长;199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学科评审组成员。

    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数值天气预报和数值模拟以及气候动力学研究和教学,重点研究长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以及有关的大气和海洋动力学,特别是非线性动力学问题。他早期将泛函分析引入数值预报问题,提出了新型“广义解”的概念,设计了一种使用多时刻资料的短期数值预报模式;在长期数值预报理论研究中,证明了大气温压场演变与下垫面热状况的等价性,为解决长期数值预报的初值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建立了一个动力统计的季节预报模式;他还在强迫耗散的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研究中获得了一系列富于创新的成果,有许多工作是开创性的。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1989年被命名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7部。代表性专著有:《长期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出版社,1986),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大气动力学的新进展》(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获国家教委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奖;《大气科学中数学方法的应用》(气象出版社,1986);《非线性动力学》(气象出版社,1994)等。培养出一批优秀研究生,其中有2名分别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1);2名获“涂长望全国青年气象科技一等奖”(1992,1998);指导的1篇博士论文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99)。

    研究方向:数值天气预报和数值模拟

 


李泽椿 正研级高工,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1935年6月1日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1965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气与动力气象专业研究生毕业,1983年-1996年先后担任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主任;1987年评为正研高工;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常务理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李泽椿院士几十年来一直在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和科学研究第一线工作,其主要贡献在于作为组织者和主要参加者,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建立了国家级中、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业务体系。曾组织协助北京市气象局建立了中尺度短时(6-24小时)天气预报系统。并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特别是政府和群众对天气预报的需求,结合指导研究生的,开展了提高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的研究。“六•五”期间承担国家计委气象组重点任务“中国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建成后投入业务运行,获1985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七•五”期间承担了国家计委重大工程项目 “北京气象中心扩建工程(增建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及国家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研究”,项目建成于1993年投入业务运行,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八•五”期间承担国家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我国台风暴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测研究”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九•五”期间承担中国气象局重点科研项目“并行计算在NWP中应用”,该项目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何梁何利奖;2004年获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贡献奖。

    近年来参加了中国工程院的咨询性研究:如钱正英主持的国家院重大咨询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任专题组副组长主持《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发展趋势》专题;主持徐匡迪负责的国家发改委为编制“十一•五规划”对综合性重大问题开展的进行的咨询项目:《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课题中《农业资源保证与环境安全》专题;主持钱正英负责的国家咨询项目《东北地区水土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东北自然环境历史演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专题。

    承担科技部基础司973咨询专家组成员任务,跟踪评价10个973项目,这些项目涉及气象、地震、海洋等领域。为各省气象部门业务系统的建设作了大量咨询工作。

    李泽椿院士作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硕博生导师已培养毕业了十余名博士、硕士生。

    研究方向:天气与动力气象 中短期天气预报(长期从事天气预报,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工作)

 

许健民,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1965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气象科研、业务及卫星气象的应用服务工作。他重视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工作。

    1980-1986年他在国家气象中心工作。当时我国已参加世界天气监视网,并成为全球通讯系统上的一个节点,通过全球通讯,收集到大量气象资料。但是由于检索调用分发存盘的软件没有跟上,使用资料的研究业务人员仍旧感到用资料难。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并组织人员实施完成了 “实时气象数据库”和“气象专用程序库”。在此期间,他撰写出版了“用磁带交换资料的技术”一书,对气象人员使用国外资料起了积极作用。

    为适应我国远程导弹试验的气象保障任务,他提出在常规气象资料十分匮乏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利用非常规资料进行天气分析,并在中央气象台创建了我国热带天气分析业务。

    1986年他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任主任后,注重研究气象卫星资料在天气、气候、自然灾害监测和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的应用。1987年东北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期间,他主持了森林火灾实时监测服务,及时提出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技术和服务措施,及时准确地为中央领导和公众提供了大量有用的火情信息,为灭火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国务院的表扬。1991年夏季江淮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他提出了用气象卫星资料客观有效地监测洪涝,得出了87个县淹没情况和受灾严重程度的比较表,为国务院和民政部提供了准确的水情信息,受到国家防洪指挥部表扬。

    在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工程建设中,他在组织方案设计、进行技术协调、组织人员攻关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所领导的研究组进行了艰苦细致工作,解决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图高精度定位的难题,使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图像的定位精度达到了像元级,全面实现了实时、全自动、高精度,为风云二号卫星观测资料的应用做出了贡献。在2001年10月召开的国际气象卫星协调组织第29届会议上,该项工作受到高度评价。评语如下:《WG II applauded China for its innovative approach to navigation and encouraged it to publish details》。

    他在卫星云导风产品研究中提出了快速算法,使云迹风的计算在国际上首次用微机实现,并投入了业务运行。在1996年4月召开的国际气象卫星协调组织第24届会议上,受到气象卫星协调组织会议的高度评价。评语如下: 《PRC-WP-06 presented a method for the calculation of cloud motion vectors utilizing GMS5 data. A significant feature of the approach was the minimization of the computational requirement, and its consequent compatibility with a PC based implementation. 》

    他提出在云高度指定中区分薄卷云和低云的新算法,本研究组人员提出算法。受到国际云导风会议的高度评价。1999年5月的美国气象学会公报刊登了第四届国际云导风会议总结报告 (Johannes Schmetz, Donald Hinsman, Paul Menzel, Summary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Winds Workshop, Bulletin of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Vol. 80, No. 5, May 1999 893-899) 认为是卫星导风领域的重要进展: 《Recent work with FY-2 and GMS data has shown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developing an enhanced method to distinguish low cloud from thin cirrus. The procedure examines the correction of suspect areas with water vapor and infrared imagery to better separate contributions from each and to improve height assignment. Additionally, emissivity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ces between high and low clouds can be used in a similar way by examining the split window channel difference field; the refl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ice versus water clouds at 3.8 µm can also be used in a similar way. Thus the height assignments of thin cloud tracers are becoming more reliable. The working group recommends additional research in this area. 》1999年8-10月,受欧洲气象卫星组织邀请,课题组成员到欧洲气象卫星组织利用相同资料集,对两个组织提出的卫星导风算法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己在美国J.G.R杂志发表。这表明,卫星气象中心云导风的质量己得到国际同行的承认。

    许健民曾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8篇;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篇;在国内重要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19篇;撰写出版著作4本;翻译出版和审核出版译著5本。

 

 


倪允琪  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6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81年至1984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并工作。1991年至1993年再度应美国Lamont 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 Columbia University的邀请赴美合作研究。原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曾任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科学委员会委员、CLIVAR中国工作组成员、九五攻关项目“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攀登项目“青藏高原地—气物理过程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专家委员会成员。现任国际GCOS科学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我国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气象局气候咨询与评议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美国纽约科学院成员。

    该导师长期从事气候动力学和天气动力学的研究工作,在国内是该学科的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编写出版《气候动力学》教材一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先后研制了“正压原始方程台风数值预报模式”、“斜压原始方程台风数值预报模式”和“九五”攻关重中之重“气候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中的“全球热带海气混合模式”。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一项,1980年和1991年分别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二项;1992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1992年获“江苏省中青年科技奖”一项;1997年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我国首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首席科学家)。
     该导师的研究方向为:气候动力学和中尺度气象学。

 


徐祥德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79年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毕业获硕士学位。80年代在南京气象学院任教,讲授动力气象学,任教研室副主任。1987-1988年在美国迈阿密大学从事数值预报模式技术与理论研究。1990-1992年在天津市气象局任副总工程师。1992年迄今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先后任天气所所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历任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委员、理事;SCI类国际“边界层气象杂志”(Journal of Boundary Layer Meteorology)、《计算物理》编委等;WMO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环境专家组成员;CEOP国际现场观测设计协调委员会委员;中国现场统计学学会、中国计算物理学会委员主任、常务理事;兰州大学兼职教授等。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