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许琪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10

许琪沈岩许琪课题组
本课题组主要从事重性脑疾病致病/易感基因的识别及相应功能学研究。课题组主要研究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症、癫痫、阿尔兹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等重性精神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寻找疾病的易感基因和生物标志物;2)阐述疾病发病的分子病理机制;3)探索疾病的治疗靶点。我们的兴趣在于探索和应用新的研究策略和方法:1)发现疾病的易感基因,并深入研究易感基因间的作用模式;2)利用先进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方法,阐明易感基因如何参与到疾病的病理生理进程中;3)挖掘可用于诊断或治疗的生物标志物;4)解释精神疾病与其它疾病共病现象;5)理解精神神经疾病中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6)针对靶基因开发基于病毒载体或新型药物的治疗方法。
课题组现有先进的神经科学研究平台,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可以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提供合理完善的培养计划。

课题负责人


沈岩,男,1951年10月19日出生,分子遗传学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复杂疾病发病分子机理研究等领域均有重要贡献。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9年1月至1979年3月,陕西省延安县插队知青/赤脚医生;1979年6月至1980年11月,北京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实验工;1980年12月至今,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技工、技师、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至1984年于北京市职工大学(业余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大专学历),1987年至1989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在职申请硕士学位,获生化专业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主要从事人类遗传疾病基因识别、DNA诊断和疾病分子机理研究。
在单基因遗传病研究方面,通过与临床单位的合作,先后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牙齿涎磷蛋白基因突变导致遗传性乳光牙本质(Nature Genetics,2001, 27: 151)、T型钙离子通道H基因变异与儿童失神癫痫发病有关(Annals of Neurology,2003, 54: 239)、钠离子通道a亚单位SCN9A基因突变导致红斑肢痛症(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2004; 41: 171)、CRYGS基因突变导致单纯先天性白内障(Journal of MedicalGenetics,2005; 42: 706)。在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研究方面,通过提出分析多基因联合效应与疾病关系的新研究策略,与合作伙伴一起,以精神分裂症为切入点,在国际上首次以疾病相关的整条通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通路上所涉及的基因组合作用与疾病易感性的关系,这一研究策略和方法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Molecular Psychiatry, 2004, 9: 510)。参加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中国承担的1%(3号染色体短臂末端)基因组测序项目,并担任项目执行组成员,负责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承担任务的组织领导和计划实施。参加痢疾杆菌福氏2A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工作。参与钩端螺旋体基因组DNA测序工作。建立了发育中期人胎脑海马基因表达谱,发现13个基因可能与出生后海马学习记忆功能有联系。参加甲型血友病、地中海贫血、脆性X综合征等遗传病基因诊断研究。
  已发表国际SCI收录论文160余篇、综述32篇、参加编写专著8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第1完成人和第2完成人各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第1完成人和第2完成人各1项)、三等奖1项(第1完成人),《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第2完成人),《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第1完成人和第2完成人各1项)。200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许琪,女,1975年1月10日出生,研究员,协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联系方式:电话:;E-mail:xuqi@pumc.edu.cn。
199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2004年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毕业,获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9年受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年受聘为“协和”。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
近10年来一直从事精神分裂症等重要精神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曾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863课题1项、973课题3项、863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面上、重点、优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医科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神经科学与重大神经退行性疾病防治研究”首席研究员。现任《Molecular & Cellular Epilepsy》、《WorldJournal of Psychiatry》、《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遗传》等国内外期刊杂志的编委;中国生化学会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中国遗传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应用生理学分会委员、北京药理学会神经精神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常务委员。
现已在Nature(2015)、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2017)、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5)、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2011)、Nature Genetics(2011)、Biological Psychiatry (2009,2010)、Molecular Psychiatry(2004)等期刊发表有关精神疾病研究的SCI论文60余篇,同时参加编写专著1部,申请精神疾病诊断、药物开发等相关国家发明专利6项。于2005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以其主持的863课题工作为主体的成果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各1项;2006年获由国际精神分裂症研究协会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2008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和教育部评审的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10年入选“第六批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201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同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6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现承担科研任务:
1. 国家科学基金:重性精神疾病发病机制(2017-2021);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家系的重性疾病间发生重叠分子机制研究(2015-2019);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星形胶质细胞mTOR通路异常激活在内侧颞叶癫痫中致病机制的研究(2015-2018);
4.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重大协同创新项目:神经科学与重大神经退行性疾病防治研究(2016-2020)。
承担教学任务:
  现承担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生《基因组学》、《真核基因表达调控》、《医学分子生物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科学进展》课程部分课时的教学工作。


代表性论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1. Na Cai#,Tim B. Bigdeli#, Warren Kretzschmar#, Yihan Li#,…., Qi Xu*, Jun Wang*, Kenneth S. Kendler*&Jonathan Flint*. Sparsewhole-gen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two loci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Nature. 2015 Jul 30;523(7562):588-91. (首次在全基因组范围报道重度抑郁症的易感基因,被科学界和媒体广泛报道)
2. Wei H#, Yuan Y#, Liu S, Wang C, Yang F, Lu Z, Wang C, Deng H, Zhao J, ShenY, Zhang C*, Yu X*, Xu Q*.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miRNA levels in schizophrenia. American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5 Nov 1, 172(11): 1141-1147.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长期跟踪随访,挖掘到两个新的miRNA可作为诊断标志物,发表于精神疾病领域top1的杂志)
3. Sha L*, Wang X*,Li J, Shi X, Wu L, Shen Y, Xu Q* Pharmacologic inhibitionof Hsp90 to prevent GLT-1 degradation as an effective therapy for epilepsy. J ExpMed. 2017 Feb;214(2):547-563. (Highlighted by Nature Reviews DrugDiscovery
4. Wang X#, Sha L#, Sun N, Shen Y, Xu Q*. Deletion of mTOR in Reactive Astrocytes Suppresses ChronicSeizures in a Mouse Model of Temporal Lobe Epilepsy.Mol Neurobiol. 2017 Jan;54(1):175-187.
5. Sha L#, Wu X#, Yao Y, Wen B, Feng J, ShaZ, Wang X, Xing X, Dou W, Jin L, Li W, Wang N, Shen Y, Wang J, Wu L, XuQ*. Notch signaling activation promotes seizure activity in temporallobe epilepsy.Mol Neurobiol. 2014Apr;49(2):633-44.
6. Shi Y#, Li Z#, Xu Q#, Wang T, Li T, Shen J,Zhang F, Chen J, Zhou G, Ji W, Li B, Xu Y, Liu D, Wang P, Yang P, Liu B, Sun W,Wan C, Qin S, He G, Steinberg S, Cichon S, Werge T, Sigurdsson E, Tosato S,Palotie A, N?then MM, Rietschel M, Ophoff RA, Collier DA, Rujescu D, Clair DS,Stefansson H, Stefansson K, Ji J, Wang Q, Li W, Zheng L, Zhang H, Feng G, HeL*. Common variants on 8p12 and 1q24.2 confer risk of schizophrenia. NatureGenetics. 2011 Oct 30;43(12):1224-7. (首次报道中国人群精神分裂症全基因组范围的易感基因)
7. WeiruiGuo#, Yanbo Chen#, Xiaohong Zhou#, Amar Kar, Payal Ray, Xiaoping Chen,Elizabeth J Rao, Mengxue Yang, Haihong Ye, Li Zhu, Jianghong Liu, Meng Xu,Yanlian Yang, Chen Wang, David Zhang, Eileen H Bigio, Marsel Mesulam, Yan Shen*,Qi Xu*, Kazuo Fushimi, Jane Y Wu*. An ALS-associated mutation affecting TDP-43 enhancesprotein aggregation, fibril formation and neurotoxicity.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2011 Jun 12; 18(7):822-30.
8.ZhangJ, ChenY, Zhang K,Yang H, Sun Y, Fang Y, Shen Y*,Xu Q*.A cis-PhaseInteraction Study of Genetic Variants Within the MAOA Gene in Major DepressiveDisorder.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0 Nov 1;68(9):795-800.
9.YanWang#, Ying Hu#, Yue Fang, Kerang Zhang, Hong Yang, Jitang Ma,Qi Xu *, Yan Shen*. Evidence ofepistasisbetween 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gene andaldehyde dehydrogenase 3B1 gene inparanoid schizophrenia.Biological Psychiatry.2009Jun 15;65(12):1048-54.
10.Xu Q, Jia YB, Zhang BY, Zou K, Tao YB, Wang YP, Qiang BQ, WuGY,Shen Y*; JiHK, Huang Y, Sun XQ, Ji L*, Li YD, Yuan YB, Shu L, Yu X, Shen Y*; Yu YQ, Ju GZ.Associationstudy of an SNP combination pattern in the dopaminergic pathway in paranoidschizophrenia: a novel strategy for complex disorders.Molecular Psychiatry.2004May;9(5):510-521.
相关话题/基础 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