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导师信息简介列表(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0-05-10


水平进行中药神经精神药效评价的技术和方法。作为主要专家,参加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国家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战略和规划的制定。现与加拿大UBC和SFU大学、加拿大天马药业集团、卢森堡国家健康研究中心、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和台北体育运动科研所在联合培养学生和人员交流方面建立了稳定的经费资助渠道。在PNP、eCAM 、Exp Biol Med.、PTR、Gynecologic Oncology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得国家、部委奖励10多项,国家专利3项。

陈君 研究员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栽培中心植保室主任,兼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GAP认证专家,中医中药研究促进会栽培分会理事,中药材GAP研究促进会理事,北京市昆虫学会理事等。主持及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支撑项目等46项;在Genet. Resour. Crop Evol、植物生态学报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6篇;参加编写论著11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项。
        主要研究方向:药用植物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濒危沙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及繁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等研究。

李先恩 研究员
   

研究员、栽培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药品与食品监督局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中国标准化协会原产地保护评审专家,北京市海淀区十四届人大代表。
        一直从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与栽培技术的研究。围绕中药材质量控制这个主题,从种质和环境条件(生态环境与栽培技术)两方面对地黄、丹参等药材的质量变化进行了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与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科技部基础性工作项目、科技部平台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攻关项目、北京市科技项目等二十多项,发表论文七十多篇,培养研究生6名。“十五”期间主持的科技部专项课题“20种中药材种质量标准与检
验规程的研究与制定”与科技部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项目“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描述标准与规范的制定与示范”。“十一五”期间主持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北京地区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丹参种质创新与新品种的选育研究”等。主编了国家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中药材种植员》等。获得国家及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陈曦 博士
   

博士、开发中心副主任、兼任云南分所副所长、云南柬龙制药厂厂长
        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清华大学分析化学博士后。在《Pharmacognosy Magazine》、《Planta Med》、《中国新药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血清药化学研究,代谢组学研究;中药新型制剂研究;新药、保健食品及天然植物化妆品研发。

杨美华 研究员
   

博士、博士生导师、分析中心副主任、兼海南分所副所长
        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分析中心副主任兼任海南分所副所长。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2009、2010、2012年药植所突出贡献奖,2014年度被评为药植所先进个人。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多项。曾赴美国、英国、芬兰、意大利等国做学术交流和访问。参编著作4部,在国内外杂志Natural Product Reports、Nanoscale、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Sensors & Actuators
B:Chemical、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Analytica Chimica Acta、Analyst、分析化学、药学学报等共发表论文280多篇,其中SCI文章110多篇。研究成果“中药中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分析及应用研究”荣获201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特色南药益智在大健康产业上的应用研究”荣获2017年海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负责协和硕、博士"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课程。至目前为止,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包括联合培养生)共计70多人,其中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以及校优秀论文。
        研究方向:中药质量分析和安全性研究
        近5年作为通讯作者发表的10篇代表性文章:
        [1] Congmin Liu, Xiaowen Dou, Lei Zhang, Weijun Kong, Liu Wu, Yaping Duan, Meihua Yang*. Development of a broad-specificity antibody-based immunoassay for triazines in ginger and the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y of cross-reactive molecules by molecular modeling.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18, 1012:90-99.(IF=4.95)
        [2] Lei Zhang, Xiaowen Dou, Cheng Zhang, Guangyao Ying, Congmin Liu, Jiaoyang Luo, Qian Li, Peng Li*, Yitao Wang, Meihua Yang*. Facile preparation of stable PEG-functionalized quantum dots with glycine-enhanced photoluminescence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screening of aflatoxin B1 in herbs. Sensors & Actuators B:Chemical, 2018, 261: 188-195.(IF=5.401)
        [3] Lei Zhang, Xiao-Wen Dou, Cheng Zhang, Antonio F. Logrieco*, Mei-Hua Yang*. A Review of Current Methods for Analysis of Mycotoxins in Herbal Medicines. Toxins, 2018, 10, 65. (IF=3.03)
        [4] Xiaowen Dou, Lei Zhang, Congmin Liu, Qian Li, Jiaoyang Luo, Meihua Yang*. Fluorometric competitive immunoassay for chlorpyrifos using rhodamine-modified gold nanoparticles as a label. Microchimica Acta, 2018, 185:41. (IF=4.58)
        [5] Congmin Liu, Xiaowen Dou, Lei Zhang, Qian Li, Jia'an Qin, Yaping Duan, Meihua Yang*. Determination of triazine herbicides and their metabolites in multiple medicinal par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using streamlined pretreatment and UFLC-ESI-MS/ MS. Chemosphere, 2018, 190:103-113.(IF=4.208)
        [6] Lei Zhang, Xiaowen Dou, Weijun Kong, Congmin Liu, Xu Han, Meihua Yang*. Assessment of critical points and development of a practical strategy to extend the applicable scope of immunoaffinity column cleanup for aflatoxin detection in medicinal herb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17, 1483:56-63.(IF=3.981)
        [7] Xianfeng Chu, Xiaowen Dou, Ruizheng Liang, Menghua Li, Weijun Kong, Xihui Yang, Jiaoyang Luo, Meihua Yang*, Ming Zhao. A Self-assembly Aptasensor Based on Thick-shell Quantum Dots for Sensing of Ochratoxin A. Nanoscale, 2016, 8:4127-4133. (IF=7.367)
        [8] Weijun Kong, Xihui Yang, Meihua Yang*, Hao Zhou, Zhen Ouyang, Ming Zhao. Photoluminescent nanosensors capped with quantum dots for high-throughput determination of trace contaminants: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analytical performance.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6, 78:36-47.(IF=8.442)
        [9] Xiaowen Dou, Xianfeng Chu, Weijun Kong, Jiaoyang Luo, Meihua Yang*. A gold-based nanobeacon probe for fluorescence sensing of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15, 891:291-297. (IF=4.95)
        [10] Weijun Kong, Riwei Wei, Antonio F. Logrieco*, Jianhe Wei, Jing Wen, Xiaohe Xiao, Meihua Yang*. Occurrence of toxigenic fungi and determination of mycotoxins by HPLC-FLD in functional foods and spices in China markets. Food Chemistry, 2014, 146:320–326.(IF=4.529)

杨峻山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杨峻山教授1965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分配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1992年底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任副所长、研究员。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药用植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药学杂志》副主编,《药学学报》、《中国天然药物》、《中草药》、《中国药师》、《现代药物与临床》等杂志编委,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库成员等职。
        在四十多年的工作中,杨峻山研究员在药用植物资
源、化学、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中做出了一定成绩,对一百多种药用植物或传统中药的化学、资源以及质量标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基础研究,分离鉴定化合物1700多个,其中新化合物350多个,不仅明确了一些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及其传统药物的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而且为传统药物质量标准的制定,对照品的提供,为合理用药以及传统中药的再次开发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并提供了多个先导化合物,用于新药研究。
        我国一类创新药物“恩必普”(丁苯酞)现已上市。杨峻山研究员在该项研究中作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他从芹菜种子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确定结构后,又进行了化学合成,经严格的临床验证证明可用于治疗癫痫和脑卒中疾病的有效药物,并申报了专利。这是我国近年来推出的具有我国自己知识产权的一类创新药物,并以2500万元转让给河北省石家庄制药厂。同时获得200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
        杨峻山研究员倡导从传统药物的源头抓起,把好药材的质量关。他是“九五”攻关项目“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的项目组负责人之一,华北地区组长,该项成果获得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奖;2001年《66种常用中药材质量标准及其对照品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杨峻山研究员在4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在国内外的学术刊物中发表科研论文330多篇,其中近百篇被SCI收录,在本学科领域产生很重要影响。另外杨峻山研究员还主持和参与编写了许多重要的科技著作,主要代表著作《分析化学手册》。目前他正在主编《实用天然药物手册》,共计十四分册,现已出版9个分册。
        杨峻山研究员在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的成绩,为传统药物的现代化做出了一定贡献。2003年他被北京市评为具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专家,受到北京市市委和市政府的表彰与奖励。
        与此同时,他在教书育人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他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22名,全部毕业,培养的博士研究生38名,已毕业34名。

卢善发 研究员
   

博士、博士生导师
相关话题/北京协和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