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常旭虹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13


姓 名:常旭虹 性 别:男
职 称:副研究员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changxuhong@caas.cn
个人网页:
课 题 组:小麦栽培
组长简介:
常旭虹,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作物栽培与生理科研创新团队成员;农业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995年9月至1999年7月在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习,获农学学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4年6月在沈阳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学习,获农学硕士学位;2009年9月至2013年1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学习,获农学博士学位。1999年7月至2001年9月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综合利用研究所工作;2004年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12年起担任北京作物学会理事。2016年担任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1. 小麦生长发育及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
2. 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
主要贡献:
1. 在小麦生长发育、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及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参加“小麦高产创建技术”、“冬小麦优势蘖理论及高产高效应变栽培技术”、“中国小麦种植生态区划”及“冬小麦保护性耕作”的研究推广工作。主持或参加国家级项目26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奖7项;在《Field Crops Research》《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Crop Journal》《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应用生态学报》《作物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第1作者及通讯作者11篇);副主编著作3部及《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图》36套;审定品种1个、获新品种权1项;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外观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5项;获批行业标准1项;指导研究生15名。
2. 在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方面,共设71个试验点,总计接受512个品种参加区域试验,400余个品种参加展示试验,共推荐68个品种晋级参加国家试验其中有6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总计完成总结报告35份,召开技术培训会15次,培训技术人员400余人次。制定配套技术规程1套。
获奖成果和荣誉称号:
1. 2017年,“<小麦高产创建>及系列模式图”,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普奖,赵广才、常旭虹、吕修涛等;
2. 2016年,“小麦高产创建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赵广才、常旭虹、刘鹏涛等;
3. 2015年,“中国小麦种植生态区划研究与应用”,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赵广才、常旭虹、杨玉双、王德梅、张保东等;
4. 2013年,“小麦优势蘖理论及高产高效应变栽培技术”,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赵广才、马瑞昆、常旭虹、王俊英、杨玉双等;
5. 2009年,“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百问百答”,中华农业科技奖科普奖,赵广才、常旭虹、杨玉双等;
6. 2008年,“冬小麦高产高效应变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赵广才、常旭虹、杨玉双等;
7. 2005年,“小麦优势蘖利用超高产栽培技术”,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赵广才、张保明、刘利华、杨玉双、常旭虹等。
在研科研项目:
1. 主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小麦栽培生理,2016-2020,经费350万;
2.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专项课题,2016-2020,经费510万;
3. 主持基本科研业务费-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及展示,2013-2017,经费200万;
4. 参加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2013-2017,经费48万;
5.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2014-2020,经费41万;
6. 参加农业部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3项,2015-2018,经费50万;
7. 参加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项目5项,2015-2017,经费27万;
8. 参加中作小麦联合体品种比较项目2项,2016-2018,经费120万。
主要论文和著作:
1. Tao zhiqiang#, Wang demei#, Ma shaokang, Yang yushuang, Zhao guagncai*, Chang xuhong*. Light interception and radiation use efficiency response to tridimensional uniform sowing in winter wheat.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7.16(0): 60345-7. (通讯作者)
2. Zhian Lin#, Xuhong Chang#, Demei Wang, Guangcai Zhao*, Bingqiang Zhao*. Long-term fertilization effects on processing quality of wheat grai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Field crops research.2015. 174: 55-60. (共同第一作者)
3. 王艳杰, 常旭虹*, 王德梅, 陶志强, 杨玉双, 赵广才*. 2017 年中国农业科学热点回眸. 科技导报. 2018.36(1):126-152.(通讯作者)
4. 马瑞琦, 亓振, 常旭虹, 王德梅, 陶志强, 杨玉双, 冯金凤, 孙敏, 赵广才.化控剂对冬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品质的调节效应.作物杂志, 2018(1):133-140. (第三作者)
5. 陶志强, 王德梅, 杨玉双, 马少康, 赵广才*, 常旭虹*.北方冬麦区小麦产量潜力及增产技术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 2018.34(2):48-53.(通讯作者)
6. 朱英杰,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王雨, 吕冰, 马瑞琦, 刘莹, 王玉娇, 赵广才*, 陶志强*.黑土与潮土对不同春小麦营养品质的影响.作物杂志, 2017.(6):84-90.(第二作者)
7. 刘孝成, 赵广才*, 石书兵, 常旭虹, 王德梅, 陶志强, 杨玉双, 王美, 郭明明, 亓振, 王雨.肥水调控对冬小麦产量及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影响.核农学报, 2017.31(7):1404-1411.(通讯作者)
8. 吕冰, 范仲卿, 常旭虹, 王德梅, 陶志强, 杨玉双, 张保军, 赵广才*.施氮量对2个粒色小麦产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核农学报, 2017.31(6):1192-1199. (第三作者)
9. 王美, 赵广才*, 石书兵,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郭明明, 张红, 张兴卫.氮肥底追比例及施硫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核农学报, 2017.31(5):954-963.(第四作者)
10. 陶志强,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赵广才*.2016年农业科学热点回眸.科技导报, 2017.35(1):64-77.(第二作者)
11. 王美, 赵广才*, 石书兵,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郭明明, 亓振, 王雨, 刘孝成.施氮及控水对黑粒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籽粒灌浆的影响.核农学报, 2017.31(1):179-186.(第四作者)
12. 王美, 赵广才*, 石书兵,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郭明明, 亓振, 王雨, 刘孝成. 施氮及花后土壤相对含水量对黑粒小麦灌浆期氮素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24(7):864-873.(第四作者)
13. 郭明明, 赵广才*, 郭文善,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陈凤, 樊继伟, 任立凯, 李强, 孙中伟, 王康君, 浦汉春, 易媛, 代丹丹, 王美, 亓振, 王雨, 刘孝成.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小麦群体质量的调控效应.麦类作物学报, 2016.36(7):906-912.(第四作者)
14. 亓振, 赵广才*, 常旭虹, 王德梅, 陶志强, 杨玉双, 王美, 范仲卿, 郭明明, 王雨, 孙通, 刘孝成.小麦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作物杂志, 2016(3):45-50.(第三作者)
15. 刘孝成, 石书兵, 赵广才*, 常旭虹, 王德梅, 陶志强, 杨玉双, 王美, 郭明明, 亓振, 王雨.早熟型冬小麦群体性状及产量对氮磷肥和种植密度的响应.麦类作物学报, 2016.36(6):752-758.(第四作者)
16. 郭明明, 赵广才*, 郭文善,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王美, 亓振, 王雨, 刘孝成, 任立凯, 李强, 孙中伟, 王康君.施氮量和行距对冬小麦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核农学报, 2016.30(4):805-812.(第四作者)
17. 郭明明, 赵广才*, 郭文善,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王美, 亓振, 王雨, 代丹丹, 魏星, 李银银, 刘孝成. 追氮时期和施钾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运转的调控.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22(3):590-597.(第四作者)
18. 马少康, 李克民, 常旭虹, 杨玉双, 王德梅, 赵广才*.不同化控处理对中麦8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农业科技通讯, 2015(12):82-85.(第三作者)
19. 赵广才, 郝德有,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小麦立体匀播技术.农业科技通讯, 2015(7):184-186.(第三作者)
20. 王美, 赵广才*, 石书兵,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范仲卿, 郭明明, 亓振, 王雨, 孙通, 刘孝成.施氮量对不同粒色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及成熟期氮素分配和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影响.麦类作物学报, 2015.35(6):829-835.(第四作者)
21. 郭明明, 赵广才*, 郭文善,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王美, 范仲卿, 亓振, 王雨, 刘孝成.施氮量与行距对冬小麦品质性状的调控效应.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23(6):668-675.(第四作者)
22. 赵广才,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高旭忠.2015年冬小麦春季管理技术建议.作物杂志, 2015(2):166-168.(第二作者)
23. 郭明明, 赵广才*, 郭文善,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王美, 亓振, 王雨, 孙通.播期对不同筋力型小麦旗叶光合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麦类作物学报, 2015.35(2):192-197.(第四作者)
24. 冯金凤, 赵广才*, 张保军,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氮磷钾肥对不同筋型冬小麦产量、加工品质的影响.作物杂志, 2014(6):116-119.(第四作者)
25. 王德梅, 赵广才*, 常旭虹, 杨玉双, 冯金凤, 范仲卿, 亓振.土壤相对含水量对冬小麦氮素积累、蛋白质组成和加工品质的影响.麦类作物学报, 2014.34(9):1245-1252.(第三作者)
26. 范仲卿, 赵广才*, 田奇卓,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亓振.拔节至开花期控水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运转的影响.核农学报, 2014.28(8):1478-1483.(第四作者)
27. 常旭虹, 赵广才*, 王德梅, 杨玉双, 马少康, 李振华, 李辉利, 贾二红, 陈枫.生态环境与施氮量协同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20(4):885-895.(第一作者)
28. 范仲卿, 赵广才*, 田奇卓,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亓振.返青至孕穗期控水对冬小麦氮素吸收与转运的影响.麦类作物学报, 2014.34(5):662-667.(第四作者)
29.冯金凤, 赵广才*, 张保军,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范仲卿.化学调控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及旗叶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华北农学报, 2013.28(S1):142-146.(第四作者)
30. 常旭虹, 赵广才*, 杨玉双, 丰明, 马少康, 王德梅, 毕玉强.农牧交错区耕作方式对土壤性质及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核农学报, 2013.27(8):1209-1215.(第一作者)
31. 冯金凤, 赵广才*, 张保军,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范仲卿, 亓振.氮肥追施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和蛋白质组分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19(4):824-831.(第四作者)
32. 赵广才,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杨万深.中国小麦生产管理技术发展战略探讨.作物杂志, 2013(4):4-5.(第二作者)
33. 常旭虹, 赵广才*, 杨玉双, 丰明, 马少康, 王德梅, 毕玉强, 杨素荣.我国农牧交错区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 2013.24(4):995-1000.(第一作者)
34. 赵广才,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马少康, 杨万深.小麦一喷三防技术.作物杂志, 2013(2):120-122.(第二作者)
35. 赵广才,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丁玉萍.冬小麦早春管理技术要点.作物杂志, 2013(1):106-107.(第二作者)
36. 赵广才,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小麦高产创建技术参考.作物杂志, 2012(5):159-160.(第二作者)
37. 赵广才,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冯金凤.中国小麦生产发展潜力研究报告.作物杂志, 2012(03):1-5.(第二作者)
38. 赵广才,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徐凤娇.农业隐性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与对策.作物杂志, 2011(5):1-7.(第二作者)
39. 赵广才, 常旭虹, 杨玉双, 丰明, 马少康, 杨桂霞.氮磷钾运筹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麦类作物学报, 2011, 31(1):106-112. (第二作者)
40. 《小麦高产创建》,副主编,2014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41. 系列《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图》(36套),副主编,2016-2017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授权专利:
1. 发明专利:一种小麦立体匀播种植方法,ZL4.3,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
2.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便携式小麦杂交工具,ZL7.7,常旭虹、陶志强、王德梅、赵广才、杨玉双等;
3.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划线器,ZL7.5,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马少康、赵广才等;
4.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小麦籽粒精选机,ZL9.X,王德梅、常旭虹、陶志强、赵广才、杨玉双等;
5.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小麦实验用容量瓶架,ZL9.3,吕冰、常旭虹、陶志强、王德梅、赵广才等;
6.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小麦均匀播种器,ZL6.6,陶志强、常旭虹、王德梅、赵广才、杨玉双等;
7. 实用新型专利:小麦侧深位施肥镇压播种机,ZL0.7,赵广才、常旭虹、张学政、崔志恒、董奎平等;
8.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省力高效小麦选种筛,ZL7.6,王玉娇、陶志强、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等;
9.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方便调节的划行器,ZL7.2,王德梅、赵广才、常旭虹、陶志强、杨玉双;
10.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磨小麦面粉专用口罩,ZL2.0,马瑞琦、陶志强、常旭虹、王德梅、赵广才等;
11.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小麦播种机,ZL0.1,陶志强、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马少康等;
12.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便于小麦田采集样本取出的采样器,ZL8.0,陶志强、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
13. 外观专利:土壤取样器,ZL4.0,陶志强、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
14.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小麦废弃物收集桶夹,ZL7.4,吕冰、王德梅、陶志强、常旭虹、赵广才等;
15.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小麦千粒计数和测根深两用器,ZL6.9,王玉娇、王德梅、陶志强、常旭虹、赵广才等。
软件著作权:
1. 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强筋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分析系统 V1.0,2018SR008879,常旭虹、陶志强、赵广才、王德梅、王艳杰等。
2. 温度影响强筋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分析系统V1.0,2018SR008211,王艳杰、常旭虹、陶志强、赵广才、王德梅等。
3. 光质影响强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分析系统V1.0,2018SR008458,陶志强、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王艳杰等。
4. 水分影响强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分析系统V1.0,2018SR008874,王德梅、陶志强、常旭虹、赵广才、王艳杰等。
5. 氮肥影响强筋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分析系统V1.0,2018SR008193,赵广才、陶志强、常旭虹、王德梅、王艳杰等。
审定品种:
中麦8号:2010年通过天津市审定,2017年通过河北省审定,赵广才、常旭虹等。
获品种权:
品种权:中麦8号,2015年授权,CNA**.8,赵广才、常旭虹等。
制定标准:
行业标准:黄淮冬麦区小麦栽培技术规程,NY/T2914-2016,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陶志强等。
新品种区域试验:
1. 共有6个品种经本团队推荐通过国家审定:中麦175、航麦247、中麦895、中麦415、中麦816、中麦1062。其中“中麦175”被列为国家北部冬麦区对照品种。
2. 制定“中麦175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规程”。
3. 完成总结报告35份,召开技术培训会15次,培训技术人员400余人次。



相关话题/作物 中国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