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非规则轴承故障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航空发动机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军事安全息息相关。现代航空发动机大多采用双转子甚至三转子结构,高、低压转子通过多个主轴轴承支承于发动机机匣上,为提高推重比,通常将高压转子的后支点设计成轴间轴承形式,或称中介轴承,即高压转子前端通过前轴承支承在与机匣连接的固定支承结构上,而后端通过中介轴承支承在低压涡轮轴上[1]。中介轴承作为一种特殊的主轴轴承,是实现运动传递和承受载荷的关键部件,此外航空发动机转子-轴承系统的运行条件与常规旋转机械相比,系统结构更加复杂,高温、高速、重载的工作环境使得主轴轴承更易发生打滑现象并导致点蚀、剥落等故障,对转子系统甚至发动机的运行性能产生重大影响[2-3]。因此,深入探讨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的故障机理,建立有效的、符合工程实际的滚动轴承故障动力学模型,对及时发现轴承的早期故障,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种特殊的滚动轴承,主轴轴承的研究大多可以借鉴普通的滚动轴承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的轴承故障研究大多是将故障简化为矩形凹槽或圆形凹坑等规则形状,与现实的故障形貌存在较大差别。Kankar等[4]基于位移激励的方法,通过改变滚动体与滚道之间间隙量的方式,将内外圈及滚动体上的局部故障表征为滚道或滚动体表面的矩形凹槽。东亚斌等[5]建立了单一局部故障的滚动轴承模型,将故障定义为截面为矩形的凹坑,同时还分析了故障的宽度、深度和是否处于载荷区等因素的影响,但该模型中假设保持架处于静止不动状态,与滚动轴承实际运转情况显然不符。Sawalhi和Randall[6-7]在表征故障引起的间隔量变化时,采用一个故障深度随转角呈锥形变化的函数来模拟,更加真实地描述了滚动体进出故障的轨迹,实现了轴承故障的精细建模,进一步改进了基于位移激励的轴承故障模拟方法。陈果[8]针对航空发动机转子系统中的轴承故障建模问题,用半圆形凹槽来引入轴承局部故障,改进了局部故障的形貌。
在工程实际中,轴承的故障形貌往往呈现出显著的不规则特征,与矩形或半圆形等规则形状差别很大。鉴于此,本文提出了滚动轴承非规则局部故障的表征方法,并通过单转子系统进行验证,对掌握含故障轴承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提高转子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 单转子-轴承系统模型 轴承故障动力学分析是深入了解轴承故障特征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主轴轴承作为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支承部件,航空发动机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运行特点使得转子和轴承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突出[9]。传感器采集到的振动信号是包含了整个转子系统的振动响应,相比于单纯轴承故障动力学建模而言,整个系统涉及的运行环境和边界条件更为复杂,将轴承从转子系统中孤立出来进行动力学特性研究与实际工况明显不符[10]。因此,在轴承故障动力学建模中,考虑转子系统的影响,更加深入地分析轴承-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对于发动机实际工况的研究及后续轴承故障诊断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1 轴承-转子系统模型 以单盘对称转子模型作为分析对象,建立含不平衡故障的转子-滚动轴承动力学模型,如图 1所示。实际发动机的转子系统要比这一模型复杂得多,但根据此模型可以说明实际转子的振动现象。
图 1 单转子-轴承系统 Fig. 1 Single rotor-bearing system
图选项




在模型中,O1O2O3分别为轴承几何中心、转子几何中心、转子质心,mrLmrR分别为转轴左、右两端在轴承位置的转子集中质量,mrp为转子在圆盘处的集中等效质量,e为转子质量偏心,k为弹性轴的刚度,ccrb分别为转子在圆盘处和轴承处的阻尼系数,ω 为转子的转速,FxRFyR为右端轴承的支承反力,FxLFyL为左端轴承的支承反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为
(1)

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
1.2 轴承力模型 假设轴承内圈固定在旋转轴上随转轴一起旋转,外圈固定在轴承座上保持不动,如图 2所示。滚动体在运转时每通过一次载荷区就会产生一次振动,即VC振动[11]。同时,滚动轴承也因为转子系统的不平衡激励而产生强迫振动。
图 2 轴承力模型 Fig. 2 Bearing force model
图选项




设第j个滚珠的位置为θj,有
(2)

式中:ωc为保持架的旋转速度;Z为滚珠数目。
设内圈滚道半径为r,外圈滚道半径为R,有
(3)

设内圈中心在横轴和纵轴产生的位移分别为 xy ,轴承的初始间隙为δ0,轴承由于故障产生的间隙为λD,则第j个滚珠与滚道间的法向接触变形量为
(4)

根据非线性赫兹弹性接触理论,可得滚动接触的第j个滚珠与滚道所产生的接触压力Fj,又因为滚珠与滚道间产生压力的条件为接触变形,即ζj>0时才有作用力,可以利用η来表征。则
(5)

(6)

式中:Cb为赫兹接触刚度;n为滚动轴承接触载荷变形系数,球轴承通常取1.5。Fjx轴和y轴方向的分力分别为Fjx= Fjcos θjFjy= Fjsin θj,故轴承产生的轴承力可以表示为
(7)

1.3 轴承非规则故障模型 采用随机数据数列模拟故障表面形貌,滚动体通过故障区域时,通过改变接触区域间隙的形式来引入位移激励[12]。故障表面可看做是由一系列高度随机变化的点构成,高度的分布可以反映出表面的重要信息,建立故障粗糙表面模型的步骤如下:
步骤1????生成一个均值为0、方差为1的随机高斯噪声序列。
步骤2????鉴于高斯噪声序列数据点的幅值变化太剧烈,与实际的轴承故障形貌不相符。为了使滚动体在通过故障表面时紧贴故障表面滚动,对随机噪声进行低通滤波。滤波器的波长需要根据滚动体的半径进行设定,具体过程如下:
滚动体曲率kball可以用式(8)估算,d为滚动体直径。正弦曲线如图 3所示,表面曲率ksi可以通过式(9)和式(10)计算。在x=3λ/4处滚动体与表面曲率一致,目的是为了使滚动体可以顺利在滚道两顶点之间滚动。
(8)

(9)

(10)

图 3 波长导出 Fig. 3 Wavelength export
图选项




因此,联立式(8)和式(10)可得波长为λ=
滤波后信号如图 4黑线所示。理想模型下,滚动体在经过故障区域时会瞬间释放全部变形量,离开故障时,又会瞬间重新获得接触变形。然而在实际中,变形量的释放和获得是渐变的,粗糙表面的形成,尽可能地减小了滚动体进出故障的瞬时振动影响。
图 4 低通滤波信号 Fig. 4 Low-pass filtered signal
图选项




1.4 滚动轴承外圈故障建模 轴承因为长时间运行和受到滚动体的频繁冲击,外圈滚道易产生点蚀、剥落等故障[13],故障形貌常呈现出非规则特征。图 5为轴承外圈故障模型。图中:LD为损伤表面的宽度。
图 5 轴承外圈故障模型 Fig. 5 Bearing outer ring failure model
图选项




滚珠在经过故障区域时,轴承间隙会发生变化,滚珠与轴承内外圈的赫兹接触力会因为轴承间隙的改变而降低或变为零。故需计算滚珠在损伤区域的间隙变化量λD。将外圈滚道离散化得到共NL个点。设损伤在外圈的位置为θout,易得出故障在离散轨道上所对应的位置为Np,从图 5(c)中可以看出,外圈故障对应的中心角为β,由此可求得故障在周向宽度上对应的数据长度Nf,在(Np+1, Np+Nf)区域内用随机数列表征产生的故障,由损伤引起的轴承间隙变化量为
(11)

式中:h为深度;f为低通滤波函数。
假设外圈固定于轴承座上,接下来确定轴承间隙变化产生的条件。第j个滚珠的位置为θj,当滚动体旋转到损伤位置并且在损伤角β范围内时,即|(θoutθj)mod(2π)| < β(j=1, 2, …, Z), 将产生轴承间隙变化量λD,其中损伤角为
(12)

需要说明的是,式(12)相当于用一个质点来表示滚动体,与真实的滚动体进出故障区域的过程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进行动力学计算时,只需将λD代入式(4)中。
1.5 滚动轴承内圈故障建模 假设内圈随转轴一起转动,轴承内圈故障建模与外圈过程相同,但轴承内圈滚道产生损伤时,损伤区域的位置随着内圈的转动而变化。因此,滚动体与损伤区域产生冲击的位置也会随着损伤区域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使得振动时冲击力大小不同,振幅也会因此而产生周期性变化[14]图 6为轴承内圈故障模型。
图 6 轴承内圈故障模型 Fig. 6 Bearing inner ring failure model
图选项




t时刻内圈损伤的角位置为θinner= ωrtωr为转轴的旋转速度。显然,当滚珠的旋转角位置与内圈损伤角位置之间的关系满足|(θoutθj)mod(2π)| < β(j=1, 2, …, Z)时,将产生轴承间隙变化量λD。进行动力学计算时,只需将λD代入式(4)中即可。
2 滚动轴承故障仿真分析 选取的转子系统的初始参数如下:mrp=32.1 kg,mrL= mrR=4.0 kg,c=2 100 N·s/m,crb=1 050 N· s/m,e=0.05 mm,k=2.5×107 N/m。滚动轴承采用2204K和NJ204E型滚动轴承,具体参数如表 1所示。
表 1 滚动轴承主要计算参数 Table 1 Rolling bearing main calculation parameters
参数 2204K NJ204E
外圈滚道半径R/mm 23.5 23.5
内圈滚道半径r/mm 10 10
滚动体直径d/mm 14 14
滚珠数目Z 15 9
赫兹接触刚度Cb/(N·m-3/2) 13.34×109 13.34×109
轴承初始间隙δ0/μm 0 0


表选项






当轴承元件的表面出现局部损伤时,轴承系统会被一系列宽带冲击所激励,产生相应的冲击衰减响应[15]。这些宽带冲击是由特定的通过频率产生的,频率大小通常取决于轴承型号和转速。假设轴承内圈随着转轴一起转动,外圈固定于轴承座。滚动轴承各故障特征频率如下。
内圈故障特征频率为
(13)

外圈故障特征频率为
(14)

保持架公转频率为
(15)

式中:fr为转子的旋转频率;D为轴承节径;α为接触角,假设α=0°。
2.1 外圈滚道含故障时的振动响应 分析外圈滚道时,采用2204K型轴承。设损伤宽度LD=3 mm,损伤深度h=1 mm,损伤位于右端轴承外圈垂直正下方,转子转速为600 r/min。由式(14)得,外圈故障特征频率BPFO≈43.6 Hz,冲击响应的周期为T=0.023 s。
图 7(a)为转子右端垂直振动加速度时间波形,可以看出由于损伤所产生的脉冲信号到来时会对轴承产生冲击作用,此时振动加速度会因受到冲击而突然增大,损伤的冲击周期T≈0.023 s,随着冲击作用消失,系统产生了一系列衰减振动。从频域图(见图 7(b))中可以看出,在共振区域边频带的间隔为43.6 Hz(约为1/0.023),正好是轴承外圈产生故障时外圈的通过频率BPFO,即外圈故障的特征频率。从平方包络谱(见图 7(c)) 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外圈故障特征频率及其倍频。文献[16]指出,外圈损伤在频谱上表现为在共振频率附近出现一系列谱线,且这些谱线以外圈故障特征频率为间隔。仿真结果与文献结论一致,验证了轴承外圈故障建模的正确性。
图 7 外圈损伤时转子右端垂直振动响应 Fig. 7 Vertical vibration response of right end of rotor when outer ring is damaged
图选项




2.2 内圈滚道含故障时的振动响应 分析内圈滚道时,采用NJ204E型轴承。设损伤宽度为LD=3 mm,损伤深度h=1 mm。转子转速为600 r/min。可算出内圈的特征频率BPFI≈ 63.8 Hz,周期T=0.015 7 s。
图 8(a)转子右端垂直振动加速度时间波形图中可看出,滚动体在通过内圈故障区域时,会因为间隙的突然改变而产生冲击作用,使得振动加速度发生突变,冲击过后,系统又会产生一系列衰减振动。损伤的冲击周期T≈0.015 7 s,由于内圈故障随着转轴旋转而不断改变位置,冲击的强弱受到了旋转频率的调制,振动加速度幅值大小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每隔一个旋转周期,冲击作用重复一次。从频域图(见图 8(b))中可以看出,冲击振动产生的共振峰在1 800 Hz附近,在共振峰处存在以旋转频率为间隔的边频带,而且可以看出波谷间隔为63.8 Hz(约为1/0.015 7),正好等于内圈故障的特征频率。图 8(c)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轴承内圈故障的特征频率及其倍频,在内圈特征频率左右还存在以旋转频率为间隔的边频带,旋转频率及其2倍频也可以看出。文献[16]指出,内圈含有故障时,在频谱图上表现为特征故障频率及其各阶倍频,在各阶倍频两旁还存在间隔为旋转频率的调制谱线。仿真结果与文献结论一致,从而验证了滚动轴承内圈故障建模的正确性。
图 8 内圈损伤时转子右端垂直振动响应 Fig. 8 Vertical vibration response of right end of rotor when inner ring is damaged
图选项




3 轴承故障参数对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 为研究轴承故障参数对系统振动的影响,需要先弄清楚滚动体在进出故障时的系统振动变化。从常见的矩形故障模型出发,在转子的右端引入相同的轴承外圈故障,通过计算得出转子右端加速度的波形图。从图 9中可以看出,2种故障模型在加速度波形图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滚动体通过故障区域时波形的变化,矩形故障所表现的是一条直线,而非规则故障是一条非规则曲线。可以看出,矩形故障的双冲击现象非常明显,但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别。
图 9 不同故障形貌的外圈故障及其响应 Fig. 9 Outer ring faults with different fault topography and their responses
图选项




3.1 轴承故障周向宽度的影响 设转子转速为600 r/min,故障深度h=1 mm,故障位于右端轴承外圈滚道上,图 10(a)为矩形故障周向宽度LD分别取1 mm、3 mm、5 mm时,转子右端加速度变化曲线,图 10(b)为非规则故障时对应的加速度变化。可以看出,滚动体进出2种故障的瞬间产生了相同的振动响应,而在经过故障区域时,对于不同的故障形貌,加速度变化有所不同。不同轴承故障周向宽度所对应的加速度变化范围存在差别,随着故障周向宽度的增加,滚动体在进出故障的时间间隔增大,系统的双冲击现象会更明显,而且滚动体离开故障前的加速度变化也在增大,说明冲击力和冲击能量随着故障宽度增大而增加,滚动体对外圈的冲击越剧烈。
图 10 外圈含不同周向宽度故障时的加速度曲线 Fig. 10 Acceleration curves when outer ring contains different circumferential width faults
图选项




图 11分别为转子右端竖直加速度的平均幅值、均方根、峰峰值、峰值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外圈故障时,故障深度相同的情况下,非规则故障产生的冲击振动要大于矩形故障。这是因为外圈滚道产生损伤时,损伤区域位置固定,且2种类型故障深度较小,进出故障区域瞬间冲击变化差异不大。主要冲击差异体现在滚动体在通过故障区域时,经过非规则故障的粗糙表面,波形也是非规则曲线,而经过矩形凹槽故障的光滑底面时,波形所表现的是一条直线,故外圈故障时,非规则故障产生的冲击振动要大于矩形故障。此外,对于外圈而言,非规则故障周向宽度大小对系统振动的影响更大,且随着故障周向宽度的增加而增加,即外圈非规则故障周向宽度是影响系统振动响应的主要故障参数。从图 11中还可以看出,当故障周向宽度超过4 mm时,非规则故障所产生的振动冲击会显著增大,这说明了当故障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的振动会急剧增大,引起失效。
图 11 外圈故障周向宽度对竖直加速度的影响 Fig. 11 Influence of outer ring fault circumferential width on vertical acceleration
图选项




假设故障位于右端轴承内圈滚道且故障深度h=1 mm,图 12为故障周向宽度LD分别为1 mm、3 mm、5 mm时,不同类型故障所对应的加速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当滚动体进出故障的瞬间产生了冲击脉冲,由于故障形貌不同,加速度变化曲线产生了较大差异,随着故障周向宽度的增加,滚动体进出故障的时间间隔也在增大。此外,图 12中轴承内圈故障周向宽度对滚动体进出故障时的瞬间冲击幅值的影响需要要用多个不同的冲击点来看,且冲击幅值主要是与深度相关的,要在深度上进行分析。通常,非规则故障的深度采用的是平均深度,表面是粗糙的;矩形故障的深度是确定的,而深度对进出冲击应该影响是最大的。对不同故障周向宽度的分析,出发点是为了实现对滚动体通过故障区域的表征,突出滚动体进出故障区域及中间通过时的现象,对系统的振动响应进行观察分析,通过与理想的矩形故障得出的响应进行对比分析,验证非规则轴承故障模型的正确性。
图 12 内圈含不同周向宽度故障时的加速度曲线 Fig. 12 Acceleration curves when inner ring contains different circumferential width faults
图选项




图 13可以看出,内圈出现故障时,矩形故障计算出来的数值要高于非规则故障计算结果。这是因为内圈故障时损伤区域随着内圈的转动而变化。因此,滚动体与损伤区域产生冲击的位置也会随着损伤区域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使得振动时冲击力大小不同,振幅也会因此而产生周期性变化。非规则故障粗糙表面的形成,尽可能地减小了滚动体进出故障的瞬时振动影响。而矩形故障进出故障的瞬时双冲击现象非常明显,加上内圈的高速转动,冲击更为明显,故内圈故障时,矩形故障产生的冲击振动要大于非规则故障。此外,随着故障周向宽度增大,不同轴承故障周向宽度所对应的加速度变化差别较小,系统所对应的振幅基本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对于轴承内圈而言,故障周向宽度影响不大,不是系统振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图 13 内圈故障周向宽度对竖直加速度的影响 Fig. 13 Influence of inner ring fault circumferential width on vertical acceleration
图选项




3.2 轴承故障深度的影响 设转子转速为600 r/min,轴承外圈存在故障且故障周向宽度LD=3 mm,图 14(a)为矩形故障的深度h分别为0.1 mm、0.3 mm、0.5 mm时,转子右端加速度变化曲线,图 14(b)为非规则故障时对应的加速度变化。可以看出,滚动体在进出故障的瞬间都产生了明显的加速度变化。对于不同的故障形貌,加速度的时间波形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故障深度的增加,加速度显著增大,滚动体对于滚道的冲击力明显变大。
图 14 外圈含不同深度故障时的加速度曲线 Fig. 14 Acceleration curves for outer ring with different depth faults
图选项




图 15中可以明显看出,随着故障深度增加,矩形故障对应系统振动的幅值变化相比于非规则故障尤为明显,这是因为在矩形故障模型中,假设滚动体进出故障时是一个瞬时过程,而实际中滚动体进出故障时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因而非规则轴承故障所对应的幅值变化较为平缓。
图 15 外圈故障深度对竖直加速度的影响 Fig. 15 Influence of outer ring fault depth on vertical acceleration
图选项




设轴承内圈存在故障且故障周向宽度LD=3 mm,图 16为故障深度h分别为0.1 mm、0.3 mm、0.5 mm时,不同类型故障转子右端的加速度时域波形图。可以看出,随着故障深度的增加,转子右端加速度峰值显著增大,滚动体对于滚道的冲击力明显变大。与外圈故障相比,内圈故障引起的振动冲击更剧烈。从图 17可以看出,随着故障深度增加,系统振动的幅值也是逐渐增大,相比于矩形故障而言,实际非规则故障引起的加速度振动变化同样较为平缓。
图 16 内圈含不同深度故障时的加速度曲线 Fig. 16 Acceleration curves for inner ring with different depth faults
图选项




图 17 内圈故障深度对竖直加速度的影响 Fig. 17 Influence of inner ring fault depth on vertical acceleration
图选项




4 试验与分析 为验证非规则轴承故障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在转子系统的右端分别用内外圈含不同故障大小的故障轴承来替代正常轴承。分别采集轴承内外圈含故障时不同故障大小和不同转速条件下,系统的位移和加速度振动信号,并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4.1 试验平台 试验在清华大学旋转机械故障综合模拟试验台上进行,其结构如图 18所示。转子系统由变频电机经联轴器驱动,转盘位于两轴承中间,偏心距为50 mm, 偏心质量为10 g。
图 18 综合模拟试验台 Fig. 18 Integrated simulation test bench
图选项




4.2 试件描述 选取2204K和NJ204E型轴承为对象,在外圈和内圈滚道上分别采用电火花和线切割加工的方式模拟出周向宽度LD为1 mm、2 mm、3 mm、4 mm、5 mm的非规则形貌故障,如图 19所示。试验时将故障轴承置于转子系统右端,外圈与轴承座固定,内圈随着旋转轴转动,在不同的转速下对故障滚动轴承的振动信号进行采集。
图 19 非规则故障形貌 Fig. 19 Irregular fault topography
图选项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外圈故障试验 以外圈故障周向宽度LD=3 mm的轴承为例,测得其旋转频率为10 Hz、30 Hz、60 Hz时系统振动的响应。图 20为转子的旋转频率fr=30 Hz时,外圈故障的仿真信号和试验信号。经计算,外圈故障的特征频率BPFO=131.2 Hz,可以看出仿真信号和试验信号基本吻合,取得了很好的一致性。平方包络谱中都反映了外圈故障的特征频率和旋转频率。
图 20 滚动轴承外圈含非规则故障 Fig. 20 Rolling bearing outer ring contains irregular faults
图选项




图 21为不同转速下,转子右端的振动加速度随着故障大小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可以看出,当外圈故障时,转速越高,滚珠对滚道的冲击力越大,总体上振动加速度的平均幅值、均方根值、峰峰值和峰值都随着故障大小的增加而增加,转速越大,变化越明显。当故障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的振动会急剧增大,引起失效,与理论计算结果一致。
图 21 不同转速下非规则故障周向宽度对竖直加速度的影响(外圈) Fig. 21 Influence of irregular fault width on vertical acceleration at different speeds (outer ring)
图选项





4.3.2 内圈故障试验 以故障周向宽度LD=3 mm的轴承为例,测得其转子的旋转频率为10 Hz、30 Hz、60 Hz时系统振动的响应。图 22为转子的旋转频率fr=10 Hz时,内圈故障的仿真信号和试验信号。经计算,内圈故障的特征频率BPFI=64.8 Hz,可以看出仿真信号和试验信号的波形和特征频率一致性很好,在平方包络谱中都反映了内圈故障的特征频率和旋转频率。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转频边带主要与载荷不均匀产生的幅值调制现象相关,文中载荷相对较均匀,试验信号中边频带不明显可能是和试验台的振动耦合有关。
图 22 滚动轴承内圈含非规则故障 Fig. 22 Rolling bearing inner ring contains irregular faults
图选项




图 23可以看出,当旋转频率为10 Hz,与理论计算转速一致时,所对应的振幅也基本保持不变,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试验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说振动加速度的平均幅值、均方根值、峰峰值和峰值随着故障周向宽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幅不大,在可接受范围内,基本与理论计算描述一致。此外,对于内圈故障而言,在相同的运行条件下,转速越大,滚珠对滚道的冲击力越大。当故障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的振动会急剧增加,引起失效。
图 23 不同转速下非规则故障周向宽度对竖直加速度的影响(内圈) Fig. 23 Influence of irregular fault width on vertical acceleration at different speeds (inner ring)
图选项




5 结论 1) 轴承非规则故障模型的建立,更加准确地还原了轴承实际损伤时故障表面的形貌特征,减小了滚动体进出故障的瞬时振动影响,反映了滚动体进出故障及通过故障区域时的真实情况,此外还考虑了转子、轴承之间的耦合,与实际工况更加相符。
2) 轴承内圈含故障时,相同程度的矩形故障所产生的冲击要明显高于非规则故障,对于内圈而言,2种类型故障的周向宽度对于系统振动的影响都不大,而故障深度对系统振动影响十分明显,随着故障深度的增加,矩形故障所产生的冲击强度显著增加,非规则故障的冲击强度总体上增加。
3) 轴承外圈含故障时,非规则故障周向宽度大小对系统振动的影响更大,且随着故障周向宽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故障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的振动会急剧增大,引起失效。这也说明了对轴承外圈而言,非规则故障周向宽度是影响系统振动响应的主要故障参数。相同的故障周向宽度,随着故障深度的增加,矩形故障产生的冲击力更高,冲击强度显著增加,非规则故障产生的冲击强度总体上增加,更加符合实际。
4) 通过对轴承内外圈滚道含故障时系统的振动响应分析,理论上验证了所提出故障模型的正确性。通过试验验证了数值仿真分析的结果,证明了轴承非规则故障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LU Z Y, WANG X D, HOU L, et al. Nonlinear response analysis for an aero engine dual-rotor system coupled by the inter-shaft bearing[J]. Archive of Applied Mechanics, 2019, 89(7): 1275-1288. DOI:10.1007/s00419-018-01501-0
[2] 史修江. 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动态性能和热弹流润滑状态耦合分析[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 1-7.
SHI X J. Coupling analysis of dynamic performance and tehl state of aeroengine main shaft bearing[D]. Harb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8: 1-7(in Chinese).
[3] 路振勇. 航空发动机转子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及非线性振动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17-24.
LU Z Y. Dynamical modeling and nonlinear vibration study of aero-engine rotor system[D]. Harb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7: 17-24(in Chinese).
[4] KANKAR P K, SHARMA S C, HARSHA S P. Fault diagnosis of high speed rolling element bearings due to localized defects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J]. Journal of Dynamic System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2011, 133(3): 031007. DOI:10.1115/1.4003371
[5] 东亚斌, 廖明夫, 高琦. 滚动体具有局部缺陷滚动轴承的动力学分析[J]. 重型机械, 2012(3): 148-152.
DONG Y B, LIAO M F, GAO Q. Dynamics analysis on rolling element bearings with localized defects[J]. Heavy Machinery, 2012(3): 148-152. (in Chinese)
[6] SAWALHI N, RANDALL R B. The combined gear bearing dynamic model and the simulation of localised bearing faults[J]. Mechanical Systems & Signal Processing, 2008, 22(8): 1924-1951.
[7] SAWALHI N, RANDALL R B. Simulation of the vibrations produced by extended bearing faults[J]. Mechanical Systems & Signal Processing, 2008, 22(8): 1952-1966.
[8] 陈果. 转子-滚动轴承-机匣耦合系统中滚动轴承故障的动力学分析[J]. 振动工程学报, 2008, 21(6): 577-587.
CHEN G. Dynamic analysis of ball bearing faults in rotor-ball bearing-stator coupling system[J]. Journal of Vibration Engineering, 2008, 21(6): 577-587. DOI:10.3969/j.issn.1004-4523.2008.06.008 (in Chinese)
[9] 廖明夫. 航空发动机转子动力学[M]. 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5: 163-170.
LIAO M F. Aeroengine rotor dynamics[M]. Xi'an: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ress, 2015: 163-170. (in Chinese)
[10] CAO H R, NIU L K, XI S T, et al. Mechanical model development of rolling bearing-rotor systems: A review[J]. Mechanical Systems & Signal Processing, 2018, 102: 37-58.
[11] 张智勇. 球轴承-转子系统变柔度振动的分岔与滞后行为[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18-23.
ZHANG Z Y. Bifurcations and hysteresis of varying compliance vibrations of a ball bearing-rotor system[D]. Harb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5: 18-23(in Chinese).
[12] 何浩浩. 含非规则轴承故障的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动力学建模与特性分析[D]. 西安: 火箭军工程大学, 2017: 11-18.
He H H. Dynamic Modeling and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aeroengine dual rotor system with irregular bearing faults[D]. Xi'an: Rocket Force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2017: 11-18(in Chinese).
[13] 关贞珍, 郑海起, 王彦刚, 等. 滚动轴承局部损伤故障动力学建模及仿真[J]. 振动·测试与诊断, 2012, 32(6): 950-955.
GUAN Z Z, ZHENG H Q, WANG Y G, et al. Fault dynamic modeling and simulating of rolling bearing with localized defect[J]. Journal of Vibration, Measurement & Diagnosis, 2012, 32(6): 950-955. (in Chinese)
[14] 徐可君, 任帅, 秦海勤, 等. 滚动轴承内圈故障的动力学模型建立及仿真[J]. 航空发动机, 2015, 41(4): 8-11.
XU K J, REN S, QIN H Q, et al. Dynamics model establishment and simulation of rolling bearing element with inner race defect[J]. Aeroengine, 2015, 41(4): 8-11. (in Chinese)
[15] 罗茂林, 郭瑜, 伍星. 考虑冲击力的球轴承外圈剥落缺陷双冲击现象动力学建模[J]. 振动与冲击, 2019, 38(14): 48-54.
LUO M L, GUO Y, WU X. Dynamic modeling of the dual-impulse behavior produced by a spall on the outer race of a ball bearing considering impact forces[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 2019, 38(14): 48-54. (in Chinese)
[16] CHEN G. A new rotor-ball bearing-stator coupling dynamics model for whole aero-engine vibration[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 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2009, 131(6): 0610091-0610099.


相关话题/系统 信号 计算 故障 内圈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基于改进加权响应面的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
    在现有的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中,一次二阶矩法[1]、二次二阶矩法[2-3]的精度较低,并且在非线性程度较高的情况下还会遇到无法收敛的问题。蒙特卡罗法[4-5]虽然能够得到精确解,但需要大量的抽样和计算时间,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响应面法[6]采用多项式函数来近似极限状态函数,原理简单、易于操作且计算效率较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EMD和SVM的机载燃油泵故障诊断研究*
    飞机的燃油系统作为重要的机载系统,可以为发动机提供符合需求的燃油。燃油泵作为燃油系统的核心部件,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一旦在飞行中发生故障,将会对飞机运行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可能导致坠机等重大安全事故[1]。因此,为提高飞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燃油泵故障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隔离,以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载人航天器体装太阳电池阵有效发电面积计算方法*
    传统航天器一般采用太阳电池翼和蓄电池组合电源系统,入轨后太阳电池翼展开,阳照区通过驱动太阳电池翼对日定向为航天器供电、给蓄电池充电,阴影区由蓄电池为航天器供电[1]。航天器发电能力与轨道日照角、飞行姿态、太阳电池翼安装方式、驱动方式等密切相关,发电能力分析是航天器总体设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3]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深度残差收缩网络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滚动轴承在机械设备中应用广泛,由于其长时间处在高速、高负荷、变工况、强噪声干扰运转环境下,故障率很高。及时发现滚动轴承潜在故障并判断故障类型能够指导维修工作、提高维修效率以及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目前,主流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大多都基于对振动、光信号和电信号的研究,其中基于滚动轴承振动信号的故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区间电流的SRM功率变换器短路故障诊断*
    开关磁阻电机(SwitchedReluctanceMotor,SRM)是一种新型电机,其结构简单、坚固,系统运行效率高[1-2],且天然具有一定容错能力[3-4]。以SRM为核心的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在电/混动汽车、航空航天及家电领域都具有较好的经济指标和运行特征,表现出巨大的优势和潜力,是电气传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北斗三号系统广域差分服务精度评估*
    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广泛应用,为满足导航用户更高精度的服务需求,很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星基增强系统,如美国的WAAS系统、欧洲的EGNOS系统、日本的MASA系统以及印度的GAGAN系统等[1-4]。通过在服务区域内均匀布设监测站,解算卫星的轨道与钟差误差改正信息、格网电离层延迟改正信息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压电式高速开关阀控液压缸位置系统*
    开关阀相比传统的比例阀和伺服阀,能够直接实现数字量控制,省去了伺服和比例控制中的D/A转换器,控制性能更好[1-2],同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抗污染能力强、工作稳定可靠、能耗低等优点。高速开关阀大多采用新型电-机械执行器直接驱动阀芯结构,由计算机输出的PWM脉冲信号控制高速开关阀的开关,随着计算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串联混电系统优化设计*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是一种结合了多旋翼无人机和固定翼飞机优势的新型无人飞行器[1]。这类无人机具有较高的巡航效率、较快的飞行速度,以及非常便捷的起降能力,因而可以应付较为复杂的应用场景,是近年来无人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正在开发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有很多,典型的代表有GL-10[2]、Song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面向电力系统的多粒度隐患检测方法*
    电力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然而,由于受自然环境或人为因素等影响,输电线路往往存在诸多隐患,如输电杆塔中的销钉缺损和输电线路通道中的机械(如挖掘机)施工等,这些隐患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据国家能源局的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发生多起电力事故,其中电力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电力系统厂站接线图拓扑关系检测技术*
    电力系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支撑着各行各业几乎所有环节的正常运转。自国家公布电网智能化发展计划以来,中国电力系统得以快速发展,完成了从旧时代传统电力系统向新时代智能电力系统的转变。随着电网规模的日益扩大,电力系统的调度工作越来越难以进行,这给电力系统的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厂站接线图作为电力系统中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