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电动舵机模块化建模及动刚度仿真*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舵机是导弹飞行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主要有2个:①作为执行机构,在导弹飞行过程中接收控制器发出的指令信号,驱动舵面产生偏转,从而产生改变弹体姿态的气动力矩;②为舵面提供足够的支撑刚度,以承受舵面的铰链力矩。因此,舵机在这2方面的特性对导弹的飞行性能与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按照驱动能源对舵机分类,主要有液压舵机、气动舵机和电动舵机。近年来,直流电机控制技术的极大进步使得电动舵机越来越受欢迎,其效率高、可靠性好,具备低体积、质量轻、尺寸扭矩比小、功率高、扭矩密度大、成本低、易养护[1]的优点,同时电动舵机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还能充分利用飞机电能,因此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各类导弹和无人机上[2-3]
颤振作为一种危险的气动弹性失稳形式,极大地影响了导弹的飞行安全。大多数情况下的导弹颤振是由舵面的弯曲、扭转模态耦合引起的[4],而舵面的弯曲、扭转模态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与舵机动刚度相关。舵机动刚度指的是: 在舵机输出端产生单位转角需要施加的动态扭矩,反映了电动舵机给舵面提供的支撑刚度会随着外载荷的频率变化而变化的特性[5],因此也被称为“复刚度”。在传统的舵面结构建模与颤振分析中,工程师通常将舵机简化成一个刚度为常数的弹簧支撑。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小型战术导弹所用的电动舵机动刚度对舵面颤振特性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6]。因此,电动舵机的精细化建模与动刚度仿真分析显得非常有必要。
舵机建模方面国内外已有许多工作,但是大多数的建模是从舵机的第一个特性即作为执行机构来考虑的,研究重点都放在了舵机的动力学响应及信号跟踪性能上[7-11]。当然,也不乏一些文献的研究内容有提及舵机的动刚度。气动伺服弹性领域的一些研究人员注意到舵机的动刚度对舵机舵面系统颤振特性存在影响以后,在舵机建模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国外开展舵机动力学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且全面,最早的舵机模型是F-15战斗机项目中设计人员搭建的液压伺服舵机[12],不考虑舵机的摩擦、间隙等非线性因素,利用线性作动器理论对液压伺服舵机动刚度特性进行了建模研究。Blaignan和Skormin[13]将线性作动器的动力学方程整合在控制系统中统一建模,通过改进控制律来提升舵机的刚度。当然,舵机内部和传动机构中还广泛存在间隙、摩擦和死区等非线性环节,这些环节对动刚度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后来的Thompson[14]和Ballesteros[15]等使用舵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来表示舵机模型,进而改进舵机刚度方面的表现。上述工作仅使用最精简的微分方程来描述舵机,舵机内部的精细结构未被体现。建模方面最经典的当属2007年韩国Shin等的[16]工作,其针对具有二级减速装置的电动舵机和舵面,逐级建立了考虑齿轮惯量的振动方程,并发现电动舵机的动力学特性会改变颤振边界。2011年,张新榃等[4]建立了电动伺服作动器的简单动力学模型。2016年,张仁嘉等[17]以某典型构型的电动伺服舵系统为对象,建立了电机、减速器和控制回路的模型,并考虑了零部件间隙和接触刚度2类非线性因素。
前人的工作仅针对某个具体类型的舵机,通常使用各类舵机的动力学微分方程来开展建模与分析,建模过程繁琐,方程之间往往存在耦合,联立求解过程复杂,未形成一个系统且可推广的一般性舵机建模方法,模型可靠性不易保证,也不便于直接获取舵机动刚度来进行气动伺服弹性分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通用的、更便于进行舵机动刚度仿真的舵机建模方法。运用模块化思想,将舵机分解为具备核心功能的子模块,对子模块分别建立模型,详细考虑舵机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非线性因素,根据子模块之间的连接情况来进行整体模型的搭建。利用该方法,本文针对包括直流电机、减速齿轮、滚珠丝杠-拨叉副等典型构型的一类电动舵机进行建模,同时提出了舵机动刚度的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舵机主要参数及激励信号幅值对动刚度的影响规律。
1 系统结构 本文建模所选对象为某采用“直流电机-减速齿轮-滚珠丝杠-拨叉副”的典型结构的电动伺服舵机,舵系统的结构如图 1所示。图中: km为直流电机与齿轮减速器之间的连接刚度,kr为两级齿轮副之间的连接刚度,kz为齿轮减速器与滚珠丝杠-拔叉副传动机构之间的连接刚度。舵系统包括伺服舵机和全动舵面。舵机内包含两级齿轮减速器和滚珠丝杠-拨叉副传动机构。
图 1 舵面-舵机系统结构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fin-actuator system structure
图选项




2 建模方法 本文提出的电机模块化精细建模方法流程为:首先,考虑建模的目的;其次,确定所需建模的舵机类型;最后,依据舵机中元件的功能进行模块划分,对单独的模块进行动力学分析,并据此进行子模块建模和仿真,如有条件进行试验验证,则将理论模型的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对进而调整子模块参数。子模块建模过程中,要注意梳理模块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留出子模块之间连接的接口。全部模型建成后进行仿真与分析,根据一定的行业标准或依据试验结果对理论模型进行校检。
建模中需要注意的方面有:①子模块应具备独立的功能,参数容易修改,其性能可以独立验证;②模块输入输出关系明确,子模块之间留出彼此连接的接口;③划分子模块要尽可能考虑便于进行试验验证。
2.1 直流电机 直流电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通常永磁直流电机由电机本体、转子位置传感器和驱动电路构成[18]。本文建模忽略直流变交流的三相电磁场驱动细节,直接建立电流和输出力矩之间的关系,如图 2所示。
图 2 直流电机示意图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DC motor
图选项




直流设线圈中电流为I,洛伦兹力为Tm,则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1)

式中:Km为力矩系数。
直流电机绕组电压平衡方程为
(2)

式中:R为直流电机电阻;L为线圈电感;um为驱动电压;Ce为反电动势系数;KI为电流反馈系数;θ0为电机轴的转角;t为时间变量。
电机转子的动力学方程为
(3)

式中:Jm为转子的转动惯量;bm为转子的黏性阻尼系数;T0为电机轴受到的负载力矩,其正负号定义为与θ0同向为正。
利用模块化建模方法,将描述直流电机子模块的方程(1)~(3)用控制系统框图的形式表示,如图 3所示。该子模块如图 4所示,其输入为驱动电压um和电机轴负载力矩T0,输出为电机轴转角θ0
图 3 直流电机子模块模型 Fig. 3 Model of DC motor submodule
图选项




图 4 直流电机子模块简图 Fig. 4 Simplified diagram of DC motor submodule
图选项




2.2 减速器与传动机构 直流电机输出轴与一级齿轮减速器相连,需要注意电机与减速器之间存在连接刚度km。齿轮减速器之后,通过滚珠丝杠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再由拨叉将直线运动转化为驱使舵面旋转的运动。减速器与传动机构的动力学建模方法为:将其内部传动部件合理等效为一个多自由度质量-阻尼-弹簧系统。

2.2.1 齿轮副 首先考虑齿轮减速器的动力学模型,如图 5所示。分别对1、2两个齿轮列写方程为
(4)

(5)

图 5 齿轮受力图 Fig. 5 Force diagram of gears
图选项




式中:θ1θ2为齿轮的转角;J1J2为齿轮的转动惯量;b1b2为齿轮的黏性阻尼系数;T1T2分别为作用于齿轮1、2的外力矩;r1r2为齿轮的半径;F为齿轮1、2之间的作用力。这里考虑齿轮的啮合刚度,记其为kg,则有以下关系:
(6)

利用模块化建模方法,将描述一级齿轮副子模块的方程(4)~(6)用控制系统框图的形式表示,如图 6所示。该子模块的简图如图 7所示,其输入为主动轮所受驱动力矩T1和从动轮所受来自下级机构的力矩T2,输出为主动轮转角θ1和从动轮转角θ2
图 6 一级齿轮减速器模型 Fig. 6 Model of the first gear reducer
图选项




图 7 一级齿轮减速器子模块简图 Fig. 7 Simplified diagram of the first gear reducer submodule
图选项




对于多级减速齿轮相连接的舵机,减速齿轮子模块可以多次重复利用,每次使用只需修改其中参数。例如两级齿轮副之间相连,设它们之间的连接刚度为kr,第2级齿轮副中齿轮1、2受到的外力矩分别为T3T4,其转角分别为θ3θ4,则有
(7)

两级齿轮减速器的模型可以表示为图 8,该子模块的简图如图 9所示,输入为T1T4,输出为θ1θ4
图 8 两级齿轮减速器模型 Fig. 8 Model of two-stage gear reducer
图选项




图 9 两级齿轮减速器子模块简图 Fig. 9 Simplified diagram of two-stage gear reducer submodule
图选项





2.2.2 滚珠丝杠-拨叉副 滚珠丝杠-拔叉副模型比较特殊,首先是因为这个子模块是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再转化为旋转运动,因此滚珠丝杠-拔叉副的受力比较复杂;其次,滚珠丝杠-拔叉副是最靠近舵机输出轴的部件,因此滚珠丝杠-拔叉副的动力学特性会对整个舵机的动刚度产生巨大影响;最后,对舵机的准确建模需要考虑舵机内部的非线性因素,如间隙、摩擦、接触刚度等,这些非线性因素在舵机中广泛存在,在滚珠丝杠-拨叉副到输出轴这部分中更为明显,对动刚度影响更大。
非线性因素会降低控制精度,甚至造成系统的不稳定,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建模,进而才能分析明确其影响。本文选择将接触刚度和间隙综合在滚珠丝杠-拔叉副处进行考虑,因为滚珠丝杆-拔叉副处的传动间隙比较大,且这一类点-面接触最易产生变形[17],其接触刚度的特性也最明显。在减速器输出轴与舵面对接处考虑摩擦的影响。
综上,滚珠丝杠-拨叉副子模块最为复杂,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影响,建模中才能尽可能接近实际结构的特性。
对于图 10所示的滚珠丝杠-拨叉副传动机构,设滚珠丝杠转动惯量为Jsg,其动力学方程为
(8)

图 10 滚珠丝杠-拨叉副模型示意图 Fig. 10 Schematic diagram of ball screw-fork pair model
图选项




式中:θ5为滚珠丝杠的旋转角位移;b5为滚珠丝杠的黏性阻尼系数;λ为滚珠丝杠的螺旋角;rsg为滚珠丝杠的半径;η为滚珠丝杠的效率;k3为滚珠丝杠拉压与滚珠丝杠接触的综合刚度;xn为螺母的位移;xf为拨叉的位移;|Δx|为螺母和拨叉在滚珠丝杠轴线上的位移差;dfp为间隙半宽度;Lbc为拨叉的长度;Td为拨叉输出的力矩;δ为舵机输出轴的旋转角度。
接触模型采用文献[19]中的模型,滚珠丝杠-滚珠-螺母副的轴向接触刚度kcF之间的关系通常表示为
(9)

式中:K为轴向接触变形系数,与结构形式和材料有关。
滚珠丝杠拉压刚度为kten,则滚珠丝杠-滚珠-螺母副中滚珠丝杠拉压与滚珠丝杠接触的综合刚度k3
(10)

本文使用的间隙模型比较常规,通过间隙,拨叉给舵轴的输出力矩为
(11)

利用模块化建模方法,将描述滚珠丝杠-拨叉副子模块的方程(8)~(11)用控制系统框图的形式表示,如图 11所示。该子模块的简图如图 12所示,其输入为减速器传递给滚珠丝杠的力矩T5和舵轴转角δ,输出为滚珠丝杠转角θ5和传递给舵轴的力矩Td
图 11 滚珠丝杠-拨叉副模型 Fig. 11 Model of ball screw-fork pair
图选项




图 12 滚珠丝杠-拨叉副子模块简图 Fig. 12 Simplified diagram of ball screw-fork pair submodule
图选项




将两级齿轮减速器与滚珠丝杠-拨叉副传动机构连接起来,二者之间连接刚度为kz,有以下关系:
(12)

减速器与滚珠丝杠-螺母-拨叉副传动机构的模型可以表示成如图 13的形式,该子模块的简图如图 14所示,输入为T1δ,输出为θ1Td
图 13 减速器与传动机构模型 Fig. 13 Model of reducer a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图选项




图 14 减速器与传动机构子模块简图 Fig. 14 Simplified diagram of reducer and transmissionmechanism submodule
图选项





2.2.3 输出轴 通常情况下,舵机输出轴与舵面相连,驱动舵面进行偏转。舵机的动刚度就是在指令信号不变时,舵机能够提供给舵面抵抗外部干扰力矩的能力,因此舵机的动刚度等于舵轴受到的来自舵面的干扰力矩与舵轴因此产生的偏转角之比。研究发现,舵机的刚度与干扰力矩的频率有关,且舵轴与舵面连接部位的摩擦不容忽视。
在舵机实际作动过程中,间隙与摩擦通常是交联发生,相互影响,同时带有间隙和摩擦的非线性称为迟滞非线性,不同的摩擦状态会让间隙产生非理想的特征状态,表现出复合的非线性特性[20]。理论上也可用当量线化方法进行处理,此时,除计算出当量刚度系数之外,还要计算出当量阻尼系数。本文采用的模块化建模方式将间隙和摩擦分别作为子模块进行建模,再根据舵机内部间隙和摩擦分布的主要位置来添加相应的子模块。
实践表明,采用简单的库伦摩擦和黏性摩擦作为摩擦模型,其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已经提出的摩擦模型有很多,其中,LuGre摩擦模型能够准确地描述摩擦过程的复杂动态、静态特性,因此采用LuGre摩擦模型[21]。该模型通过用2个接触面间模拟弹性硬毛的平均偏移来表征摩擦力的动态行为。假设2个刚体表面通过弹性硬毛接触,摩擦力由于硬毛在有外力时发生弹性变形而产生。
LuGre摩擦模型可以描述如下。
对于一般的伺服系统,其微分方程为
(13)

式中:J为转动惯量;u为控制力矩;Tf为摩擦力矩。设状态变量z代表接触面弹性硬毛的平均变形,则Tf可由下面的LuGre摩擦模型来描述:
(14)

式中:σ0σ1为动态摩擦参数;FcFsσ2为静态摩擦参数,Fc为库伦摩擦系数,Fs为静摩擦系数,σ2为黏性摩擦系数;Vs为切换速度;为与速度有关的函数,用于描述库伦摩擦和Stribeck效应。
LuGre摩擦模型综合考虑了库伦和黏性摩擦、Stribeck效应及静态特性,其模型简图如图 15所示。将LuGre摩擦模型封装成子模块,使用本舵机的变量描述摩擦模型,其简图如图 16所示。
图 15 LuGre摩擦模型原理 Fig. 15 Schematic diagram of LuGre friction model
图选项




图 16 LuGre摩擦子模块简图 Fig. 16 Simplified diagram of LuGre friction submodule
图选项




设舵机输出轴转动惯量为Jshaft,受到来自拨叉的驱动力矩Td,摩擦力矩Tf,以及来自舵面的干扰力矩Tfin,其动力学方程为
(15)

利用模块化建模方法,将描述输出轴子模块的方程(15)用控制系统框图的形式表示,如图 17所示。该子模块的简图如图 18所示,其输入为传动机构传递给舵轴的力矩Td和来自舵面的干扰力矩Tfin,输出为舵轴转角δ
图 17 输出轴模型 Fig. 17 Model of output shaft
图选项




图 18 输出轴子模块简图 Fig. 18 Simplified diagram of output shaft submodule
图选项




2.3 传感器与控制器 舵面偏转角通常使用角位移计来测量,将测得的角度数据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使用指令信号与舵面实际偏转角之间的误差来进行控制。传感器的传递函数通常可以近似为一个常数增益,如果考虑传感器的特性,可以使用二阶环节描述:
(16)

式中:ω为传感器的固有频率;ξ为传感器的阻尼比。
控制器的作用是调节输入信号,使得舵机输出信号能够跟踪指令信号。常规舵机系统为闭环系统,其控制器通常包括放大、滤波和PID控制。PID控制的原理如图 19所示,δcmd为指令信号。
图 19 PID控制原理框图 Fig. 19 Schematic diagram of PID control strategy
图选项




舵机常用的PID控制策略,通过调节KpKiKd 3个参数,使舵机具有很好的特性。当然,随着控制理论的发展,针对不同的舵机及其需求,控制器还可能使用H控制器、模糊控制器、PID结合智能控制器、反馈PID结合前馈控制等,更换控制策略只需要对控制器子模块进行修改即可。
2.4 电动舵机模型总成 至此,将直流电机、减速器与传动机构、输出轴、控制器、传感器各个子模块连接起来,可以得到电动舵机的整体模型如图 20所示。电动舵机的输入输出关系如图 21所示,其输入为指令角δcmd和来自舵面的干扰力矩Tfin,输出为舵轴转角δ
图 20 电动舵机模型 Fig. 20 Model of electromechanical actuator
图选项




图 21 电动舵机简图 Fig. 21 Simplified diagram of electromechanical actuator
图选项




需要注意的是,当δcmd为常数时,以Tfin为输入,δ为输出的传递函数为舵机的动柔度,表示单位外部扭矩作用下,舵机输出轴产生的转角。动刚度即为动柔度的倒数。
3 舵机建模仿真与分析 为了验证建模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本文基于Simulink搭建了模型并对其进行数值仿真与分析。本文建模主要是为了获取舵机的动刚度,当然也不能忽视舵机的信号跟踪特性。考察舵机的信号跟踪特性时,使用的激励信号一般为阶跃信号,评价响应信号的主要指标是稳定性、快速性及准确性。理论上获取舵机动刚度的思路是:保持指令角不变,对舵机输出轴施加正弦力矩激励,同时采集激励力矩的大小以及舵轴的响应,用得到的激励和响应作频响分析,从而计算出动刚度的幅值和相位。试验中获取动刚度受限于器材及装置等,需要进行一些调整,在此不进行阐述。
本节使用第2节搭建好的舵机模型来仿真计算动刚度,舵机的各项参数如表 1[6, 22]所示,表中接触刚度kc、间隙半宽度dpf、库伦摩擦系数Fc、静摩擦系数Fs、切换速度Vs、黏性阻尼系数σ2、动态摩擦参数σ0σ1为非线性子模块参数。
表 1 舵机仿真参数[6, 22] Table 1 Simulation parameters of actuator[6, 22]
参数 数值
电感L/mH 6.53×10-4
电阻R 1.1
力矩系数Km/(N·m·A-1) 0.024
反电动势系数Ce/(V·s·rad-1) 0.034
电机转子转动惯量Jm/(kg·m2) 1.09×10-6
电机转子黏性阻尼系数bm 0.003
电机与减速器连接刚度km/(N·m·rad-1) 1 000
小齿轮转动惯量J1/(kg·m2) 2.4×10-8
大齿轮转动惯量J2/(kg·m2) 4×10-6
小齿轮半径r1/m 0.005
大齿轮半径r2/m 0.022 5
齿轮啮合刚度kg/(kg·s2·rad-1) 108
齿轮与传动机构连接刚度kz/(N·m·rad-1) 1 000
滚珠丝杠转动惯量Jsg/(kg·m2) 1.12×10-5
滚珠丝杠螺旋角λ/(°) 6.06
滚珠丝杠半径rsg/m 0.006
滚珠丝杠效率η 0.85
拨叉长度Lbc/m 0.028 5
输出轴转动惯量Jshaft/(kg·m2) 4.1×10-5
接触刚度Kjc 6×10-6
间隙半宽度dfp/rad 0.000 5
库伦摩擦参数Fc/N 1
静摩擦系数Fs/N 1.5
动态摩擦参数σ0/(N·s·m-1) 105
切换速度Vs/(m·s-1) 0.001
动态摩擦参数σ1/(N·s·m-1) 316.23
黏性阻尼参数σ2/(N·s·m-1) 0.4


表选项






3.1 电动舵机输入输出特性 给舵机施加指令信号为0°~1°的阶跃指令,系统指令信号与响应对比如图 22所示,可看出该舵机的信号跟踪性能符合要求。
图 22 舵机模型指令信号与响应对比 Fig. 22 Comparison of command signal and response of actuator model
图选项




3.2 动刚度数值仿真方法 工程中常用的舵机激励信号为步进正弦扫频信号。舵机指令角为0,使用步进正弦扫频形式的力矩信号对舵轴进行激励,采集舵轴转角的响应,进行数据处理,即可得到舵机动刚度。
步进正弦激励信号的构建方法为:在选定的频率范围内,频率按步长由低到高递增,依次发出等幅值的正弦信号,并且信号在每个频率点持续一定的时间。步进正弦扫频信号能量较强,可以完整地激发出所有模态,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信息遗漏,具有一定的去噪作用[23],其缺点是耗时较长。
将第i个频率点记作ωi,设此时激励信号为xi(t),响应信号为yi(t)(T1 < t < T2)。为了消除响应信号中的定常分量,对yi(t)作零均值处理。假设有n个采样点yi(t1), yi(t2), …, yi(tn),则进行如下处理:
(17)

由于激励信号为给定的步进正弦函数,即
(18)

式中:a为激励信号的幅值; ωi为激励信号的第i个频率。由于系统为线性,根据线性系统原理,系统的输出也为正弦函数,即
(19)

式中: Ai为输出信号的幅值;?i为输出信号相对输入信号的相位差。
将式(19)展开即为
(20)

对于n个采样点,由式(20)即可列出如下方程:
(21)

式(21)为过定方程,简写为如下形式:
(22)

式中: K为矩阵u为向量f为向量
该解过定方程的方法为最小二乘法,解为
(23)

由此可得对应频率ωi的频响函数为
(24)

式中:u1G(jωi)的实部;u2G(jωi)的虚部; Ai?i分别为频率响应函数在频率ωi下的幅值和相位。G(jωi)的倒数即为动刚度。

3.2.1 线性舵机响应及动刚度仿真 本文所讨论的舵机与其支撑的舵面组合的舵系统前2阶模态频率在40~90 Hz范围内,因此本文所讨论的舵机动刚度频率范围选为20~100 Hz。
对于线性舵机,选取步进正弦扫频激励力矩信号低频段中在43~44.5 Hz之间的部分,力矩幅值为10 N·m,如图 23所示,在此信号激励下,舵机输出轴的旋转角响应如图 24所示。
图 23 步进正弦扫频信号(43~44.5 Hz) Fig. 23 Step sine sweep signal (43~44.5 Hz)
图选项




图 24 线性航机输出轴的响应(43~44.5 Hz) Fig. 24 Response of linear actuator output shaft (43~44.5 Hz)
图选项




再选取步进正弦扫频激励力矩信号高频段中在98~99.5 Hz之间的部分,力矩幅值为10 N·m,如图 25所示,在此信号激励下,舵机输出轴的旋转角响应如图 26所示。
图 25 步进正弦扫频信号(98~99.5 Hz) Fig. 25 Step sine sweep signal (98~99.5 Hz)
图选项




图 26 线性航机输出轴的响应(98~99.5 Hz) Fig. 26 Response of linear actuator output shaft (98~99.5 Hz)
图选项




可以看出,当舵机为线性时,激励信号与响应信号形状十分相近,每个频率点处的信号均为正弦函数。
使用本节介绍的方法计算线性舵机的动刚度,如图 27所示,图中激励力矩幅值为5、10、20 N·m。可以看出,线性舵机具备线性系统的特性,其输入输出的比值与输入信号的幅值大小无关,即频响特性是不变的。
图 27 线性舵机的动刚度 Fig. 27 Dynamic stiffness of linear actuator
图选项





3.2.2 非线性舵机响应及动刚度仿真 非线性舵机中包含接触刚度、间隙及摩擦子模块,选取步进正弦扫频激励信号低频段中在43~44.5 Hz之间的部分,力矩幅值为10 N·m,如图 23所示。在此信号激励下,非线性舵机输出轴响应如图 28所示。
图 28 非线性舵机输出轴的响应(43~44.5 Hz) Fig. 28 Response of nonlinear actuator outputshaft (43~44.5 Hz)
图选项




再选取步进正弦扫频激励信号高频段中在98~99.5 Hz之间的部分,力矩幅值为10 N·m,如图 25所示。在此信号激励下,非线性舵机输出轴的响应如图 29所示。可知,当舵机包含各种非线性模块时,其响应信号与激励信号形状并不相近,响应信号中存在高阶谐波以及毛刺,边界存在不规则的突变和运动。
图 29 非线性舵机输出轴的响应(98~99.5 Hz) Fig. 29 Response of nonlinear actuator outputshaft (98~99.5 Hz)
图选项




使用本节介绍的方法计算非线性舵机的动刚度,如图 30所示。可知,当激励幅值发生变化,舵机的动刚度也会改变,这一特性区别于线性舵机。因此,本文提出的动刚度仿真方法可以用于辨别舵机中是否存在非线性因素。
图 30 非线性舵机的动刚度 Fig. 30 Dynamic stiffness of nonlinear actuator
图选项




3.3 舵机动刚度数值仿真
3.3.1 线性舵机动刚度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研究对舵机动刚度存在影响的因素,在表 1所示舵机参数的基础上,对每个线性参数进行变参分析,分析各个参数的变化对舵机动刚度曲线的影响规律。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找出核心的几个影响参数,从而指导舵机的建模,获取更为精确的舵机动刚度,同时便于根据试验数据对舵机模型进行修正。变参分析需要对每一变量在表 1所示标称值的基础上分别乘以系数0.5和2,画出标称及变参后的曲线进行对比,根据动刚度幅值和相位的变化量进行定性评判[23]
变参结果如表 2所示。表中:“↑”表示舵机动刚度的幅值或相位与该参数呈现正相关,“↓”表示负相关,“—”表示趋势不明显。
表 2 舵机参数对动刚度的影响 Table 2 Influence of actuator parameters on dynamic stiffness
参数 影响程度 幅值关系 相位关系
线圈电感
电阻
力矩系数
反电动势系数 很小
电机转子转动惯量
电机转子黏性阻尼系数
小齿轮转动惯量 很小
大齿轮转动惯量 很小
小齿轮半径
大齿轮半径
齿轮啮合刚度 很小
齿轮与传动机构连接刚度 很小
滚珠丝杠转动惯量
滚珠丝杠半径
滚珠丝杠效率
拨叉长度 很大
输出轴滚珠惯量
输出轴阻尼 很大


表选项






表 2中结果可以看出,减速器内的部件惯量对舵机动刚度的影响普遍不大,而各部件的尺寸影响较大,这意味着减速器的传动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舵机整体的动刚度。动刚度也与转子阻尼和输出轴处的阻尼大小十分相关。从位置上来看,越是靠近舵机输出端的部件参数,对舵机动刚度的影响就越大,此结论与文献[23]中的结论是一致的。因此当需要对舵机进行建模来获取动刚度时,有必要利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或做实验来确定表 2中影响程度为“大”和“很大”参数的精确值。
在这里用影响程度分别为很小、小、大、很大的反电动势系数、线圈电感、滚珠丝杠半径、拨叉长度变参结果作为示意,如图 31~图 34所示。
图 31 反电动势系数对动刚度的影响 Fig. 31 Influence of back EMF coefficient on dynamic stiffness
图选项




图 32 线圈电感对动刚度的影响 Fig. 32 Influence of coil inductance on dynamic stiffness
图选项




图 33 滚珠丝杠半径对动刚度的影响 Fig. 33 Influence of screw radius on dynamic stiffness
图选项




图 34 拨叉长度对动刚度的影响 Fig. 34 Influence of fork length on dynamic stiffness
图选项





3.3.2 非线性舵机动刚度仿真及影响因素分析 非线性舵机是在线性舵机的基础上,添加一个或多个非线性子模块。影响线性舵机的因素同样也会影响非线性舵机,在此不做赘述。除此之外,非线性子模块的种类、模块内的参数大小、激励信号的频率和幅值也是影响非线性舵机动刚度的重要因素。
为了研究非线性环节参数的大小对非线性舵机动刚度的影响规律,在线性舵机的基础上,每次仅添加一种非线性子模块,在表 1所示舵机参数的基础上,对该子模块包含的每个非线性参数进行变参分析,即在标称值的基础上分别乘以系数0.5和2,分析各个参数变化对舵机动刚度曲线的影响规律。
为了研究激励信号幅值对非线性舵机动刚度的影响规律,对仅包含一种非线性模块的舵机依次使用幅值为5 N·m、10 N·m和20 N·m的步进正弦扫频力矩作为激励,再求出舵机的动刚度,根据动刚度幅值和相位的变化量进行定性评判。
1) 仅包含接触刚度的舵机动刚度参数影响分析。对于仅包含接触刚度这一非线性子模块的舵机,先对接触刚度值进行变参分析,画出标称及变参后的动刚度曲线进行对比,如图 35所示,模型此时激励信号的幅值为10 N·m。
图 35 接触刚度对动刚度的影响 Fig. 35 Influence of contact stiffness on dynamic stiffness
图选项




图 35可以看出,包含接触刚度的舵机,动刚度幅值随着激励频率增加而略有减小,动刚度相位随着频率增加而略有增加。同一频率处,接触刚度值越大,舵机的动刚度幅值就越小。随着频率增加,接触刚度值越大,舵机的动刚度相位则越大。
接触刚度值为表 1中的标称数据,再画出激励信号幅值分别为5 N·m、10 N·m和20 N·m的动刚度曲线对比,如图 36所示。
图 36 激励幅值对动刚度的影响 Fig. 36 Influence of excitation amplitude on dynamic stiffness
图选项




图 36可以看出,在相同频率处,激励信号的幅值越高,动刚度的幅值也越大,但是激励信号的幅值变化对动刚度的相位影响很小。
2) 仅包含间隙的舵机动刚度参数影响分析。对于仅包含间隙这一非线性子模块的舵机,先对间隙大小进行变参分析,画出标称及变参后的动刚度曲线进行对比,如图 37所示,模型此时激励信号的幅值为10 N·m。
图 37 间隙对动刚度的影响 Fig. 37 Influence of clearance on dynamic stiffness
图选项




图 37可以看出,包含间隙的舵机,动刚度幅值随着激励频率增加而略有增加,动刚度相位随着频率增加而增加。在同一频率处,间隙值越大,舵机的动刚度幅值就越小,而动刚度相位则越大。
间隙值为表 1中的标称数据,再画出激励信号幅值分别为5 N·m、10 N·m和20 N·m的动刚度曲线对比,如图 38所示。
图 38 舵机仅包含间隙时激励幅值对动刚度的影响 Fig. 38 Influence of excitation amplitude on dynamic stiffness of outuator with freeplay only
图选项




图 38可以看出,在相同频率处,激励信号的幅值越高,动刚度的幅值也越大,动刚度的相位却越小。
3) 仅包含摩擦的舵机动刚度参数影响分析。对于仅包含摩擦这一非线性子模块的舵机,先对LuGre摩擦模型中的6个参数σ0σ1σ2FcFsVs分别进行变参分析,画出标称及变参后的动刚度曲线进行对比,如图 39~图 44所示,模型此时激励信号的幅值为10 N·m。
图 39 σ0对动刚度的影响 Fig. 39 Influence of σ0 on dynamic stiffness
图选项




图 40 σ1对动刚度的影响 Fig. 40 Influence of σ1 on dynamic stiffness
图选项




图 41 σ2对动刚度的影响 Fig. 41 Influence of σ2 on dynamic stiffness
图选项




图 42 Fc对动刚度的影响 Fig. 42 Influence of Fc on dynamic stiffness
图选项




图 43 Fs对动刚度的影响 Fig. 43 Influence of Fs on dynamic stiffness
图选项




图 44 Vs对动刚度的影响 Fig. 44 Influence of Vs on dynamic stiffness
图选项




图 39~图 44可以看出,σ0σ1σ2Fc对舵机动刚度的影响比较大,而FsVs的变化几乎不影响舵机的动刚度。因此,摩擦子模块的动态特性、黏性摩擦特性以及库伦摩擦特性对舵机的动刚度有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激励频率的增加逐渐增强。摩擦模型中,静摩擦和切换速度对动刚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摩擦参数值为表 1中的标称数据,再画出激励幅值分别为5 N·m、10 N·m和20 N·m的动刚度曲线对比,如图 45所示。
图 45 舵机仅包含摩擦时激励幅值对动刚度的影响 Fig. 45 Influence of excitation amplitude on dynamic stiffness of outuator with friction only
图选项




图 45可以看出,仅包含摩擦的舵机,动刚度幅值随着频率增加而减小,而动刚度的相位在当前参数设置下呈现出随着频率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相同频率处,处于低频段时,激励信号的幅值增加会使得动刚度的幅值减小,随着频率增加,动刚度幅值有随着激励信号幅值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动刚度的相位在全测试频段随着激励信号的幅值增加而减小。
图 36图 38图 45可以看出,激励幅值对仅包含接触刚度、间隙或摩擦舵机的影响是有区别的。在全频段,仅包含接触刚度或间隙的舵机动刚度幅值均随着激励信号幅值增加而增加,仅包含摩擦的舵机动刚度幅值则相反;在高频段,仅包含摩擦的舵机动刚度幅值出现了随激励信号幅值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综上,非线性舵机的动刚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规律较为复杂。不过这也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舵机非线性子模块的种类及参数来获取与实际舵机更匹配的动刚度特性,从而根据实验数据对舵机模型进行更为精确的建模,这样做也有利于后续对舵机-舵面耦合系统颤振的分析;另一方面,可以基于非线性模块对舵机动刚度影响的区别,对实际舵机的非线性因素进行合理搭配,从而改善舵机-舵面耦合系统的颤振特性。
4 结论 1) 本文建立了一种通用的电动舵机模块化动力学建模方法,这种方法便于不同舵机的拓展,搭建的模型可以同时用于研究舵机的输入输出特性和动刚度(动柔度)特性。
2)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计算动刚度的数值仿真方法,使用步进正弦扫频信号作为激励,配合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处理,可以得到效果较好的动刚度曲线。通过改变不同的激励幅值,可以辨别舵机是否存在非线性因素。利用此方法,还可用于研究舵机的主要参数及非线性环节对动刚度特性的影响。
3) 分析表明,电机转子阻尼、减速器的传动比以及输出轴处的阻尼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舵机的动刚度,且越靠近舵机输出端的部件参数,对舵机动刚度的影响就越大,此外,间隙、接触刚度和摩擦这3类非线性因素对舵机的动刚度特性都有重要的影响,在设计中需要给予重视。通过合理调整相关参数,可以使舵机动刚度达到想要的特性。

参考文献
[1] LYSHEVSKI S E. Electromechanical flight actuators for advanced flight vehicl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1999, 35(2): 511-518. DOI:10.1109/7.766933
[2] 郭雪梅, 贾宏光, 冯长有. 直流无刷电机位置跟踪的模糊PID控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1(1): 99-103.
GUO X M, JIA H G, FENG C Y. Fuzzy PID control of brushless DC motor position tracking[J].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8, 31(1): 99-103. (in Chinese)
[3] 钟晓伟, 宋蛰存, 姜忠. 模糊PID控制器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2010, 37(8): 87-89.
ZHONG X W, SONG Z C, JIANG Z. Application of fuzzy PID controller for BLDCM control system[J]. Control and Instruments in Chemical Industry, 2010, 37(8): 87-89. (in Chinese)
[4] 张新榃, 吴志刚, 杨超. 考虑舵机动力学的舵系统颤振特性分析[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1, 37(8): 927-932.
ZHANG X T, WU Z G, YANG C. Flutter analysis for rudder considering actuator's dynamics[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11, 37(8): 927-932. (in Chinese)
[5] KIM S H, TAHK M J. Dynamic stiffness transfer function of an electromechanical actuator using system identifi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eronautical and Space Sciences, 2018, 19(1): 208-216. DOI:10.1007/s42405-018-0005-7
[6] ZHANG R, WU Z, YANG C. Dynamic stiffness testing-based flutter analysis of a fin with an actuator[J].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2015, 28(5): 1400-1407. DOI:10.1016/j.cja.2015.08.016
[7] WANG Y, MEGLI T, HAGHGOOIE M, et al. Modeling and control of electromechanical valve actuator: 2002-01-1106[R]. Michigan: SAE, 2002.
[8] 刘敏, 刘藻珍, 王金柱. 某型电动舵机建模与仿真研究[J].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04, 24(3): 123-125.
LIU M, LIU Z Z, WANG J Z.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researeh of a electromechanical actuator[J]. Journal of Projectiles, Rockets, Missiles and Guidance, 2004, 24(3): 123-125. (in Chinese)
[9] 张奎轩, 曾庆华. 面向故障仿真的舵机系统建模方法研究[J]. 航空计算技术, 2015, 45(3): 95-98.
ZHANG K X, ZENG Q H. Research on circuit simulation method for actuator system[J]. Aeronautical Computing Technique, 2015, 45(3): 95-98. (in Chinese)
[10] 张开敏, 邓瑞清. 舵机传动机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J]. 航空兵器, 2012(4): 34-37.
ZHANG K M, DENG R Q. Dynamical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actuator transmission system[J]. Aero Weaponry, 2012(4): 34-37. (in Chinese)
[11] 黎海青, 郭百巍, 徐红. 基于ADAMS与SIMULINK的舵机虚拟样机建模和仿真[J]. 系统仿真学报, 2009, 21(21): 6886-6888.
LI H Q, QUO B W, XU H. Virtual prototype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analysis of servo based on ADAMS and SIMULINK[J].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2009, 21(21): 6886-6888. (in Chinese)
[12] BEIER T. Prediction and measurement of the dynamic stiffness and damping of hydraulic servo-actuators[C]//18th Structural Dynamics and Materials Conference. Reston: AIAA, 1977: 107-116.
[13] BLAIGNAN V B, SKORMIN V A. Stiffness enhancement of flight control actuator[J]. 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1993, 29(2): 380-390.
[14] THOMPSON D F, PRUYN J S, SHUKLA A. Feedback design for robust tracking and robust stiffness in flight control actuators using a modified QFT techniqu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1999, 72(16): 1480-1497.
[15] BALLESTEROS H M S, DAS NEVES CALVO R, ADADE FILHO A. Dynamic stiffness enhancement of a flight control actuator using control techniques[C]//201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Piscataway: IEEE Press, 2017: 260-265.
[16] SHIN W H, LEE I, SHIN Y S, et al. Nonlinear aeroelastic analysis for a control fin with an actuator[J]. Journal of Aircraft, 2007, 44(2): 597-605.
[17] 张仁嘉, 吴志刚, 杨超. 电动伺服舵系统动力学建模及颤振分析[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6, 42(7): 1368-1376.
ZHANG R J, WU Z G, YANG C. Dynamic modeling and flutter analysis of a fin-actuator system[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16, 42(7): 1368-1376. (in Chinese)
[18] CROKE S, HERRENSCHMIDT J. More electric initiative-power-by-wire actuation alternatives[C]//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s Conference. Piscataway: IEEE Press, 1994: 1338-1346.
[19] XIAO H, BRENNAN M J, SHAO Y. On the undamped free vibration of a mass interacting with a Hertzian contact stiffness[J].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11, 38(8): 560-564.
[20] 杨珍书. 飞控机电作动系统非线性建模和故障分析[D]. 天津: 中国民航大学, 2018: 33-34.
YANG Z S. Nonlinear modeling and fault analysis of flight control electromechanical actuation system[D]. Tianjin: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8: 33-34(in Chinese).
[21] 周金柱, 段宝岩, 黄进. LuGre摩擦模型对伺服系统的影响与补偿[J].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8, 25(6): 990-994.
ZHOU J Z, DUAN B Y, HUANG J. Effect and compensation for servo systems using LuGre friction model[J]. Control Theory & Applications, 2008, 25(6): 990-994. (in Chinese)
[22] CANUDAS D W C, OLSSON H, ASTROM K J, et al. A new model for control of systems with fric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1995, 40(3): 419-425.
[23] 张仁嘉. 飞行器气动伺服弹性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 33-34.
ZHANG R J. Extensional research on several critical aeroservoelastic problems of air vehicles[D]. Beijing: Beihang University, 2015: 33-34(in Chinese).


相关话题/信号 系统 舵机 控制 电机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面向电力系统的多粒度隐患检测方法*
    电力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然而,由于受自然环境或人为因素等影响,输电线路往往存在诸多隐患,如输电杆塔中的销钉缺损和输电线路通道中的机械(如挖掘机)施工等,这些隐患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据国家能源局的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发生多起电力事故,其中电力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电力系统厂站接线图拓扑关系检测技术*
    电力系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支撑着各行各业几乎所有环节的正常运转。自国家公布电网智能化发展计划以来,中国电力系统得以快速发展,完成了从旧时代传统电力系统向新时代智能电力系统的转变。随着电网规模的日益扩大,电力系统的调度工作越来越难以进行,这给电力系统的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厂站接线图作为电力系统中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平稳滑翔再入制导律*
    临近空间内的某型升力式高超声速飞行器(LiftingHypersonicVehicle,LHV)相较于传统飞行器,具有航程远、速度快等难以比拟的优势。然而,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再入环境复杂,气动模型具有极大不确定性,同时面临多飞行约束及动力学方程的强非线性问题,故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再入制导律设计也成为了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小型旋翼无人机潜射控制器设计*
    现代体系作战中,潜艇的侦察距离短、作战隐蔽,常常需要反潜机或其他水面舰艇配合作战。无人机因其具有隐蔽性强、飞行灵活、小巧轻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在海战搜索侦察、对海对空作战上。因此,无人机配合潜艇在作战中执行各类任务是一种很好的方案,也推动了潜射无人机的发展。潜射无人机通过导弹发射管等自主弹射装置,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T-S模糊故障树的多态导航系统性能可靠性*
    组合导航系统(IntegratedNavigationSystem)是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和惯性定向定位导航系统(InertialNavigationSystem,INS)等2种以上的设备以适当的方式有机组合来提高系统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输入饱和情形下战斗机大机动动态面控制*
    随着近年来航空科技的不断进步,先进的航空武器装备逐渐成为现代战争制胜的关键。大机动飞行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战斗机的突防能力、机动规避能力以及飞行员的空战效率。战斗机在进行大机动飞行时能迅速获得机动性优势进而率先进入攻击位置,对于赢得近距格斗以至最终掌握制空权有着重大意义。目前国内外****在大机动飞行控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无人集群系统时变编队H∞控制*
    近年来,无人集群系统(AirUnmannedSwarmSystem,AUSS)的编队控制由于其在协同搜索、协同侦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受到国内外众多研发机构的高度关注[1-4]。AUSS指由多架具有一定自主感知决策控制能力的同构或异构无人机组成的系统,相比于单架无人机,其性价比更高、生存能力更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软式自主空中加油控制策略仿真*
    自主空中加油(AerialAutonomousRefueling,AAR)是在飞行过程中一架飞机向另一架或多架飞机(或直升机)转输燃油的活动,其可以加大飞机航程及作战半径[1]、增加飞机的有效留空时间、提升飞机的有效载重。自出现起,就对提升飞机/直升机的作战效能发挥了重大作用,现已成为有人驾驶飞机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舰载无人机滑行轨迹控制方法*
    舰载无人机在现代海上战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具有使用灵活和避免人员伤亡等优势,因此备受各国海军青睐[1-2]。舰载无人机滑行是航母甲板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根据具体任务要求将舰载无人机从停放位置转移到指定位置[3-5]。滑行过程中,在考虑舰载无人机地面机动能力的前提下,如何控制其滑行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欠驱动变质心飞行器的滚偏耦合自抗扰控制*
    变质心控制(MovingMassControl,MMC)技术利用内部可移动质量块使系统质心产生偏移,通过调整气动力臂的方式获得控制力矩改变运动姿态[1-5]。该控制技术相较传统气动舵面控制和喷气控制能够良好解决舵面烧蚀、气动外形保持、侧喷扰流和燃料限制等工程应用难点[6-10],充分利用气动力的作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