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线上教学实践探索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4-23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线上教学的实践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全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年级核心课程。2020年春季学期,本课程授课学生覆盖2019级以北航学院为主的本科生3800余名。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以“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为原则,课程团队积极探索,力争实现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
明确“精准滴灌”的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解决知识问题,更要关心学生思想和心理动态。线上教学阶段,每个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接受习惯都有区别。为了使教师能够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增进师生交流,在线上教学的筹备期间,课程团队就明确了“精准滴灌”的教学理念,克服线上教学阶段的不利因素,化被动为主动,化“危”为“机”,力争使每一名学生都有与教师一对一深入交流的机会,精准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学习困难,增强学生特殊时期的学习获得感。
精准安排教学内容
线上教学时间与线下课堂时间不同。如何在有限时间内突出重点?课程群“精益求精”,全体教师重新备课,坚持亲自录课,参考但决不依赖已有各种教学资源,也不使用之前教室录像来替代线上教学视频。而是坚持逐字逐句撰写讲稿,力求在教学内容和视频长度上实现“精准化”,将最好的课程内容呈现给学生。教师每个录播视频均为20-30分钟,讲授一个完整的教学重点。此外,结合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人民战争的特点,教师有意识地在课程中有机融入多种元素,例如在导论部分讲授沈元、屠守锷等创校元老青年时代在日军轰炸下坚持学习的故事,以此激励同学们的学习自觉性;在讲授巴黎和会时,穿插讲授“西班牙大流感”的影响与治理过程;有的教师在一对一交流中,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感人事迹,让不见面的学生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
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每周的线上作业题目兼顾课程团队统一规定与教师授课的自主性。为了满足某些学生“吃不饱”的状况,教师特别设置不计分的开放性主观题目,使有兴趣有时间有能力的学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精准推送教学资料
网络空间不等于课堂。将网络还原为课堂的想法和做法,既不可能,更无必要。线上教学必须发挥网络优势。为此,本课程专门上传了电子版教材,并且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作为每章节的参考书目和相关参考文献、百部优秀近现代史影片地址链接,并推荐《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作为课外阅读书目。
图1 课程相关学习资料
课程相关学习资料
考虑到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存在较大差别,特别是针对可以上网但设备无法支持录播视频观看的学生,授课教师除将录播视频上传至腾讯课堂之外,还将录播音频、电子教材、授课PPT等上传至学校课程中心和百度网盘,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学习资料。对于无法观看录播视频也无法上网的同学,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例如地处云南省的张同学,其家中设备无法支持观看录播视频也无法上网,老师决定疫情结束后对其进行单独授课和单独测试。
精准设计交流环节
无论是日常授课,还是线上班级讨论,思政课往往面临“活跃的少数”与“沉默的大多数”之间的矛盾。一些同学无论是在教室中还是在线上平台,都是发言踊跃、积极主动,他们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很强。相对来说,一些同学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在线上或线下的公共空间中主动与教师讨论思政话题。他们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敢提问、不会提问、不愿提问。对于这些同学,在日常教室里,教师可以通过走到他们身边,主动与他们交流,可是在网络平台上,对于那些只刷卡签到答题交作业的同学,如何增强他们的学习参与感和获得感?
为此,课程群教师特别设计了“一对一交流”环节,与大群交流、小群交流共同构成了多元化课堂交流方式。“一对一个别交流”是指每次上课时间教师选定7-10名学生开展“一对一”的语音或视频沟通,每人交流时间约10-15分钟。根据学生不同情况,交流侧重点不同。例如,与理工科学生交流时重点解答其课程学习中的疑问,弥补高中学习的不足,同时分享一些小故事、学习方法等;与文科学生交流时重点引导其对历史规律和学术思想的把握。在学科背景之外,黄瑶老师特别关注湖北地区和居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鼓励学生主动报名。在交流过程中,宋芳芳老师克服居家交流的环境局限,自制背景布,坚持全程出镜,保证最好的交流效果。
除了“一对一个别交流”之外,教研部还针对不同班级实施大班群聊、小组群聊两种交流方式。大班群聊,就是在班级大群里与学生展开交流;许多学生反映这种方式有利于畅所欲言,并且可以看到彼此对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有利于博采众长。小组交流则是授课教师将每次“一对一个别交流”的7-10名同学组建一个小的微信群进行集体交流,以此兼顾交流的广度与深度。课堂交流受到了学生的特别欢迎,同学们思维活跃,积极发言,交流时间不断延长,一个半小时的课程往往延长至两个半小时甚至四个半小时。在个别交流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将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在班级群里发送答疑PPT或者文字说明的方式对共性问题进行总结,促进全班同学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掌握。
精准选择教辅工具
教学不仅仅是授课,而且还包括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考核等环节。课程团队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除了组织教师认真参加学校和北航学院安排的教学培训外,自觉寻找和利用各种软件作为教辅工具。如吴东姣老师开发问卷星作为日常测试工具,孙新老师开发格式工厂软件的使用方法,宋芳芳老师引入金数据签到软件等,规范了教学流程,增强了教学仪式,保证了教学参与,提升了管理效果。
图2 使用各类教辅工具开展教学管理
使用各类教辅工具开展教学管理
精准推进“滴灌”过程
课程团队原有李文爽、张树焕、宋芳芳、孙新、杜松石、吴东姣、黄瑶共七位授课教师。为了落实“精准滴灌”的理念,课程团队得到北航学院大力支持,形成了“课程团队教师+北航学院教务人员+课程助教+辅导员”这样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高效团队。
七位授课教师每周五晚上授课结束后,第一时间进行例会交流。一周一会,每周一议的制度化讨论,不仅是对当周授课基本状况和教学效果的反思总结,以及就下周授课的基本内容、设计思路、重点难点和作业设置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对教学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好经验及时进行分享,保障了最优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张树焕老师分享的“小群交流方式”、杜松石老师分享的“定期推送学生关注热点与思想困惑”等方法,都被其他老师及时采纳。此外,北航学院教学秘书任小芳老师反复确定自主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名单、提供授课学生的手机号、QQ号等,并及时处理学生的退选课问题。七位课程助教和各班辅导员也在自己繁重的学习任务之外,积极参与在线课程管理,使整个教学工作得以有序开展。
对此,我们的体会是,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团结努力的教师团队,同时需要教学管理人员的协同作战,更离不开学生工作团队的积极配合与无私奉献,这不仅是一场阻击战,更是一场总体战。
“精准授课”的效果评价
图3 学生学习录播视频照片
学生学习录播视频照片
7位教师的精准授课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好评。根据对1335名学生的调查,97.44%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这种师生交流互动的形式很好”,95.32%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与时事热点联系紧密”,96.91%的学生认为“老师能够很好的回答我提出的问题,解答我的疑惑”,94.75%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丰富”,94.76%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讲授很专业、很有说服力”,97.16%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我的历史知识有了增加”。
精准授课的教学效果还表现在许多学生的思维视野、逻辑能力的提升。如守锷书院的凌希通在听了张树焕老师关于“如何看待殖民主义历史二重性”的讲授后,运用理工科专业数学建模思维做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函数图”,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社会的发展(用Y表示)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封建势力的衰退(用a表示)是必要条件,中国人民的奋斗和努力(用b表示)是充分必要条件,西方外来侵略(用c表示)是催化剂,因而得出Y=-mf(a)+nf(b)+kf(c)+d(其中,d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起点,m、n、k是影响因数);这就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用函数的形式做了形象展现。邱靖懿在听了杜松石老师关于“如何理解‘革命’与如何铭记历史”后对“革命”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他指出“矛盾逐步激化,产生真正的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叫革命。历史的气息,吹过谁的耳边,谁就会得到助力,谁能听到时代的低语,谁就能走向光明的未来”,而祁圣曦同学则发自内心地感悟到“其实千万人的牺牲,我们也不过20分钟就能讲完。我们现在可能正经历着历史的一行字,甚至并没有机会出现在历史书上。所以铭记很难,但很重要。”
凌希通“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函数图”
凌希通“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函数图”
图4-2 李裴林等同学的思考
李裴林等同学的思考
同学们也对各位老师的授课进行了评价,例如:
士嘉书院伍梓楠对李文爽老师的评语——“李老师的课,不仅仅是简单的演义,而是有事件的,然而事件又不是事件,是人物,细看之下,人物也不再是人物,而是思想,是意识形态,最终人与事汇聚成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向今日之中国与世界奔涌而来。”
守锷书院徐翔对张树焕老师的评语——“在为期七周的学习中,我认为最大的收获是自己对待历史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从之前非黑即白地评价某一事件、片面地认识历史人物,不断开始学着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这使我的思维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散。”
知行书院冯靖翔对宋芳芳老师的评语——“宋老师从时间上将各个史实串联,分内容、分模块将史论、史识等提高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之内容进行教授,不仅使我们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这对我们立体化、多维度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有促进作用。”
冯如书院缪扬对孙新老师的评语——“孙老师的近现代史纲课,课程内容充实,注重对历史事件具体的描绘,引用许多典型的历史材料,能把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影响讲的十分清楚,同学们听起来,也觉得十分有趣。”
高等理工学院李佳睿对杜松石老师的评语——“上杜老师的课收获很多,杜老师不仅带我们了解历史、扩大我们的视野,也总能用独特的视角带我们切入课程内容,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历史、观察世界。同学们在微信群讨论十分热烈,老师总会从中发现闪光的同学。”
士嘉书院苏舒怀对吴东姣老师的评语——“我有幸被吴老师抽中参加小组讨论。吴老师不仅传授我们课本知识,更结合实际为我们补充了大量课外知识,让我们拨开云雾见青天,对历史情况的分析更加透彻。在老师的带领下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念。”
士谔书院傅云濠对黄瑶老师的评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周末开展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双管齐下,让我从多个角度了解了我们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苦历程,了解中国革命是怎样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在思想觉悟方面很有提高。”
在接下来的线上教学中,思政大类核心课程群将继续深入把握线上教学的特点与规律,深化精准教学模式,切实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力争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方面取得进展,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贡献。
(审核:曹庆华)
编辑:贾爱平
相关话题/交流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