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1999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专业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飞行力学教研室,2007年10月起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飞行器适航工程系任副主任,2009年任系主任,2012年任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2017年任交通学院党委书记。2013-2014年兼任北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基础与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助理。2013年起任美国ISRN Aerospace Engineering期刊海外编委。主要从事仿生流体力学及其在微型飞行器中的应用研究工作,主持20余项基础研究课题,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论文近30篇。2007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以第二完成人身份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讲本科生《空气动力学》课程,积极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获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二等奖2项,北京市交通科技大赛三等奖2项,冯如杯奖励多项。
教育经历
[1] 2000.9-2004.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流体力学 | 博士学位 | 博士研究生毕业
工作经历
[1] 2007.10-至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院长 |教授 |在岗
[2] 2006.6-2007.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讲师 |在岗
社会兼职
[1]2017.8-至今空气动力学报,实验流体力学青年编委
[2]2018.12-至今
AIA期刊编委
研究方向
[1] 新型扑翼、旋翼微型飞行器设计主要研究微型扑旋翼、多扑翼、共轴双旋翼等布局形式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及流动机理、增升减阻设计、非定常气动力测量实验、非定常柔性翼变形测量实验、飞行仿真及试飞试验等
[2] 微型飞行器仿生流体力学与飞行动力学
主要研究昆虫、鸟类等不同飞行条件下的形态学和运动学观测、计算力体力学仿真与高升力机理分析、飞行动稳定性与飞行控制机理等
[3] 飞发耦合翼身融合布局飞机气动设计与优化
主要研究采用分布式动力的飞发耦合布局翼身融合客机的气动设计、耦合多学科多目标优化设计、流动控制及其机理
[4] 飞机飞行载荷计算与适航符合性方法
主要研究民用飞机/无人机飞行载荷计算与分析方法、飞机机动飞行与结冰适航符合性设计与验证方法
研究领域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研究领域1、微型飞行器新概念设计
1)新型扑翼、旋翼微型飞行器设计
主要研究微型扑旋翼、多扑翼、共轴双旋翼等布局形式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及流动机理、增升减阻设计、非定常气动力测量实验、非定常柔性翼变形测量实验、飞行仿真及试飞试验等
2)微型飞行器仿生流体力学与飞行动力学
主要研究昆虫、鸟类等不同飞行条件下的形态学和运动学观测、计算力体力学仿真与高升力机理分析、飞行动稳定性与飞行控制机理等
2、飞行器气动设计与适航
1)飞机飞行载荷计算与适航符合性方法
主要研究民用飞机/无人机飞行载荷计算与分析方法、飞机机动飞行与结冰适航符合性设计与验证方法
2)飞发耦合翼身融合布局飞机气动设计与优化
主要研究采用分布式动力的飞发耦合布局翼身融合客机的气动设计、耦合多学科多目标优化设计、流动控制及其机理
开授课程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开授课程[1]飞行器载荷分析
[2]空气动力学基础
共2条1/1首页上页下页尾页
科研项目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科研项目[1] 微型拍动旋翼流固耦合特性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2012/01/01, 结题
[2] 微型拍动旋翼前飞的尾迹演化机制及流动控制研究, 2017/01/01-2020/12/31, 在研
共2条1/1首页上页下页尾页
论文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论文[1] 吴江浩,谷满仓,,孙茂.一种微小型可控拍动平均位置的连杆机构
[2] ,陈祖永,,孙茂.一种微小型可控翻转平均位置的连杆机构
[3] ,,杨玉腾,时寒阳,李雨生,李港,孙茂.一种微小型多翼仿生扑翼飞行器
[4] ,刘懿,,孙茂.一种可变减速比的微型拍动翼飞行器
[5] ,李晗,林海英,王云鹏.一种飞行汽车
[6] ,傅海军,.一种拍动翼微型飞行器结构
[7] ,陈隆,.一种采用开孔实现增升的扑旋翼
[8] ,周超,.一种带攻角控制装置的扑旋翼
[9] ,周超,.一种微型单旋翼飞行器导流控制方法
[10] 吴江浩,周超,.一种微型机械式可控扑旋翼飞行器机器制造方法和控制方法
[11] ,,邱健.微型扑旋翼的运动测量与气动特性分析.空气动力学报.2017,35 (2):283-289
[12] ,,项洋.基于分布式动力的翼身融合飞机整流罩气动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13] ,,项洋.Effects of cowling design on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airfoil with BLI.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6,42 (5):945-952
[14] ,,闫万方.Effects of distributed propulsion crucial variables on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blended wing body aircraft.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5,41 (6):1055-1065
[15] ,闫万方,陈隆.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n Lift Increment of a Flapping Rotary Wing with Boring-hole Design.Procedia Engineering.2015,99 (c):1543-1547
[16] ,蔡琛芳,.The changes in structural and flight safety due to flap design of Blended-Wing-Body civil aircraft.Procedia Engineering.2012,17 :320-327
[17] 张曙光,,刘晓静.250 座级翼身融合布局客机气动设计与优化.空气动力学报.2011,29 (1):78-83
[18] 孙茂,王济康,.蜜蜂悬停飞行控制的仿生力学研究.航空学报.2007,28 (4):776-782
[19] ,孙茂.昆虫飞行的高升力机理和能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29 (11):970-977
[20] ,孙茂.微型飞行器的仿生流体力学——昆虫前飞时的气动力和能耗.航空学报.2002,23 (5):385-393
共42条1/3首页上页下页尾页页
荣誉及奖励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荣誉及奖励[1]国家自然科学奖
[2]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共2条1/1首页上页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