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林丹华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4-21

林丹华教授
副院长
主管本科生、学术型硕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
电话:
E-mail:danhualin@bnu.edu.cn
研究方向:青少年积极发展与身心健康;心理弹性视角下的(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及促进研究;基于生理-神经-行为等多水平的健康行为预防干预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家庭婚姻治疗等。
个人履历
学习经历:
(1)博士(2000年9月-2003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硕士(1998年9月-2000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3)本科(1989年9月-1993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

工作经历:
(1)教授(2013年7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副教授(2006年7月-2013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3)讲师(2003年8月-2006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4)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2013年9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5)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分党委副书记(2009年3月-2013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6)访问(2012.8-2012.11,2003.12-2004.2):美国韦恩州立大学Prevention Research Center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5年):流动背景下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发展数据库及积极发展体系研究
(2)北京市共建科研项目(2015年):情绪调节干预对早期虐待经历儿童的作用:生理-神经机制-行为等多水平的干预效果评估
(3)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项目(2014年):心理弹性视角下的艾滋孤儿干预研究——基于fMRI脑成像的干预效果评估
(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2013年):心理弹性视角下的受虐待流动儿童干预研究—多水平的干预效果评估
(5)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2012年):基于心理弹性干预的艾滋病感染者心理关怀研究
(6)北京师范大学文科跨学科沙龙(2012年):流动与儿童青少年的积极发展——基于心理弹性视角
(7)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2011-2013年):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及其干预研究
(8)2007年美国NIH(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资助课题(2011-2012年):文化与年轻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研究
(9)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课题(2009-2012年):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家庭复原力的特点及对其心理健康影响的追踪研究
(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8-2012年):社会转型期外来农民工文化适应问题、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
(11)第三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多部门和社会参与项目(2007年2月):女性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活动
(12)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子课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
(13)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项目(2006年):工读学校学生艾滋病综合预防干预模式探讨
(14)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以学校为基础的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研究
(15)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2010年):通识教育课程《家庭与婚姻心理学》的建设
(16)北京市团市委中少部委托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团队辅导员调查研究
(17)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03年):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干预及推广研究

科研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文章
1.Chen, L., Chi, P., Li, X., Zilioli, S., Zhao, J., Zhao, G., & Lin, D. (2017). The effects of trait and state affect on diurnal cortisol slope among children affected by parental HIV/AIDS in rural China. AIDS Care, 29(8), 1034-1040. (SSCI,IF= 1.90,5 Year IF=2.21)
2.Ye, Z., Chen, L., Harrison, S. E., Guo, H., Li, X., & Lin, D. (in press). Peer Victimiz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 Children in China: The Protective Role of Resilienc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DOI: 10.3389/fpsyg.2016.01542. (SSCI,IF= 2.46,5 Year IF=2.89)
3.Yu, N. X., Chen, L., Ye, Z., Li, X., & Lin, D. (2017). Impacts of making sense of adversity on depressio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a sample of mainly newly diagnosed HIV-positive Chinese young homosexual men: The mediating role of resilience. AIDS Care, 29(1), 79-85. (SSCI,IF= 1.90,5 Year IF=2.21)
4.Xiao, Z. W., Li, X., Lin, D.H., (second correspondence author) & Tam C. (2015). Mass media and HIV/AIDS prevention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Beijing,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20(9), 1095-1106. (SSCI,IF= 2.01,5 Year IF=2.95)
5.Wen, Ming, Lin,D.H. (second correspondence author). (2012).Child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children left behind by their migrant parents and children of nonmigrant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83 (1), 120-136. (SSCI,IF= 3.79,5 Year IF=5.81)
6.Wen, M., Su, S Li, X., & Lin, D. (correspondence author). (2015).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The role of parental migration.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32, 261-269. (SSCI,IF= 2.81,5 Year IF=3.60)
7.Su, S.B., Li, X.M., Lin, D.H. (correspondence author), Xu X.Y.N., & Zhu, M.L. (2013).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the role of parental migration and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39(2), 162-170.(SSCI,IF= 1.75,5 Year IF=2.44)
8.Lin, D.H., Li, X.M., Fan, X. H., & Fang, X. Y. (2011). Child sexual abus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ealth risk behaviors among rura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Hunan, China. Child Abuse & Neglect, 35(9) , 680 -687. (SSCI,IF=2.40,5 Year IF=2.97)
9.Lin, D.H., Li, X.M., Wang,B., Hong, Y., Fang, X., Xiong, Q., & Stanton, B. (2011). Discrimination, perceived social inequality,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47(2) , 171-180. (SSCI,IF=0.98,5 Year IF=1.36)
10.Lin, D.H., Li, X.M., Fang, X.Y., & Lin, X. Y. (2011). Childhood sexual abuse and sexual risks among young rural-to-urban migrant women in Beijing, China. AIDS Care, 23 (Suppl.), 1, 113-119. (SSCI,IF= 1.90,5 Year IF=2.21)
11.Lin, D,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X., Xu, X., Ma, L., & Xia, C. (2010). Theory-based HIV-related sexual risk reduction prevention for Chinese female rural-to-urban migrants. AIDS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22(4) , 344-355. (SSCI,IF=1.52,5 Year IF=2.16)
12.胡潇林, 李晓燕, 郭海英,林丹华(通讯作者). (2017). 流动儿童心理弹性潜在类别及内外化问题比较.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3), 507-511.
13.卜钰, 陈丽华, 郭海英, 林丹华(通讯作者). (2017). 情感虐待与儿童社交焦虑:基本心理需要和自尊的多重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2), 203-207.
14.郭海英, 陈丽华, 叶枝, 潘瑾, 林丹华(通讯作者). (2017). 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与内化问题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心理学报, 49(3), 336-348.
15.陈丽华, 郭海英, 朱倩, 卜钰, 林丹华(通讯作者). (2016). 情感虐待与儿童抑郁症状: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6), 1042-1050.
16.左培颖, 陈丽华, 林丹华(通讯作者). (2016). MSM HIV感染者的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问题—自尊的调节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4), 627-630.
17.陈丽华, 苏少冰, 叶枝, 李冰心, 林丹华(通讯作者). (2015). 同伴饮酒人数与青少年饮酒行为:饮酒动机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6), 1079-1083.
18.许颖, 林丹华(通讯作者). (2015). 家庭压力与青少年抑郁、孤独感及幸福感——家庭弹性的补偿与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5), 594-602.
19.朱倩, 郭海英, 潘瑾, 林丹华(通讯作者). (2015).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问题行为—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3), 529-532.
20.郭海英, 朱婉灵, 朱倩, 朱茂玲, 左培颖, 林丹华. (2014). 亲子沟通与农村青少年幸福感的关系: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0(2), 129-136.
21.刘杨, 陈舒洁,林丹华. (2013). 歧视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1(5), 807-810.
22.胡伟, 王芳, 马丽霞, 林丹华.(2012). 歧视知觉、逆境评价和流动人口心理适应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5), 679-683.
23.朱小爽, 曾祥龙, 周瀚, 林丹华.(2012). 大学生性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4), 535-538.
24.许颖, 苏少冰, 林丹华. (2012). 父母因素、抵制效能感与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8(4), 421-427.
25.苏少冰, 黄桢炜, 张锦涛, 林丹华. (2011). 饮酒期望、饮酒拒绝自我效能与青少年的饮酒行为:有中介的调节效应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7(1), 90-96.
26.林丹华, Xiaoming Li. (2010). 青少年吸毒行为预防干预研究述评及展望.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6), 665-672.
27.林丹华, 苏少冰, 胡伟, 何立群. (2010). 工读学校和普通中学学生的毒品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8(5), 618-621.
28.林丹华, 范兴华, 方晓义, 谭卓智, 何立群, Xiaoming Li. (2010). 自我控制、同伴吸毒行为与态度与工读学校学生毒品使用行为的关系. 心理科学, 33(3), 732-735.
29.林丹华, 范兴华, Xiaoming Li, 潘瑾. (2010). 环境和个体因素与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3), 288-293.
30.林丹华, 马丽霞, 徐晓叶楠, 蔺秀云, 王芳. (2010). 年轻女性流动人口高危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8(2), 183-186.
31.林丹华, 杨阿丽, 王芳, Xiaoming Li, 张琢诗. (2009). 工读学校学生的物质滥用行为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5(4), 101-108.
32.林丹华, 陈晓晨, 翟冬梅. (2009). 中学团干部教师职业倦怠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7(4), 498—500.
33.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蔺秀云. (2008). 年轻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歧视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6(5), 531-533.
34.林丹华, Xiaoming Li, 方晓义, 冒荣. (2008). 父母和同伴因素对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 24(3), 36-42.
35.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2008). 环境和个体因素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 心理科学, 31(2), 304-308.
36.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蔺秀云. (2007). 不同职业流动人口社会适应比较.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1(6), 400-403.
37.Murnan, J., Sharma, M.,&Lin, D. (2007). Predicting childhood obesity prevention behaviors us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childre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of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26(1), 73-84.
38.林丹华, 苏文亮, 邓林园, Xiaoming Li. (2006). 流动人口的饮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2(4), 52-57.
39.林丹华, 方晓义, 蔺秀云, Xiaoming Li. (2006). 女性流动人口的流动性、抑郁情绪与烟酒使用行为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4(6), 614-616.
40.Lin, D., Li, X., Yang, H., Fang, X., Stanton, B., Chen, X., Abbey, A., Liu, H. (2005). Alcohol intoxication and sexual risk behaviors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79(1), 103-112.
41.林丹华, 方晓义. (2005). 不同干预者在青少年吸烟行为预防干预活动中的作用. 心理科学, 28(3), 702-705.
42.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2005).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述评. 心理发展与教育, 21(4), 122-127.
43.林丹华. (2005). 年轻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与预防干预. 心理发展与教育, 21, 增刊:99-105.
44.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苏立增. (2004). 年轻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4), 49-55.
45.林丹华, 方晓义. (2003). 青少年个性特征、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1), 31-36.
46.林丹华, 方晓义. (2002).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和干预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进展, 10(2), 199-205.
47.林丹华, 方晓义. (2001). 同伴、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认识、吸烟行为的相对影响力. 心理发展与教育, 17(4), 28—34.
48.林丹华, 方晓义, 郑宇. (2000). 社会榜样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16(3), 18-24.
(二)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论文
(1) Zhu Q., Lin,D(Corresponding author). Migration expectation, cultural self-efficacy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 children in Beijing, China. The 121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awaii,July 31-August 4,poster presentation.
(2) Chen, L., Lin,D.(Corresponding author). Mental health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 children in Beijing, China. The 121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awaii,July 31-August 4,poster presentation.
(3) Su, S., Lin, D.H.(Corresponding author).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The 120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Orlando, Florida, August 2–5, 2012, Oral presentation.
(4) 林丹华,苏少冰. 工读学校学生的物质滥用行为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第七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台湾,2011,9.1-2011.9.3
(5) Lin D, Li X, Fang X, Lin X. Effectiveness of a theory-based HIV-related sexual risk-reduction prevention for female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Beijing, China :a pilot study. Special session on health psychology of I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Beijing, China, 23-25 June 2009
(6) Lin D, Li X, Fang X, Lin X.Condom use perception and Condom use intention among female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Beijing, China.XVII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Mexico City, Mexico,3-8 August 2008
(7) Lin D, Li X, Fan X, Fang X. The prevalent of Child Sexual Abus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risky behaviours among rural adolescent in Hunan, China. XXIX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Berlin, German, July 20-25,2008
(8) Lin D, Li X, Fang X. Sex under influence of alcohol and other risky behaviors among institutionized drug users in China. XVI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Prevention Research, San Francisco,USA, May 27-31,2008
(9) Lin D, Li X, Fan X, Fang X.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child separation and problem behaviors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th Annual Conference, Washington, USA, May 24-27, 2007
(10) Lin D, Li X, Fang X. Substance use and HIV-related sexual risk behaviors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Guangxi, China. XVI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Toronto,Canada, July 28- August 3, 2006
(11) Lin,D, Fang X.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eaders on Preventing Adolescents’ Smoking Behavior. Paper presented at XXVII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Beijing,China, August 8-11,2004
(12) Lin,D,Li,X,Fang,X.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 Social Environment risk, Smoking Perception and Smoking Behavior. Paper presented at XVIII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tudy of Behavior Development,Gent,Belgium,2004
(13) Lin D, Li X, Fang X, Wang J, Mao R, Yang H, Liu H, Stanton B.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sexual risk behaviors among you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Abstract # TuPeC4778] XV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Bangkok, Thailand, July 11-16, 2004.
(14) Li X, Fang X, Lin D, Mao R, Wang J, Yang H, Liu H, Stanton B. Mobility and HIV/STD risk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Abstract# C10463]. XV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Bangkok, Thailand, July 11-16, 2004.


教学工作
健康心理学——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
心理咨询——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
家庭治疗——研究生课程
婚姻治疗——研究生课程

社会工作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分会委员。担任《Health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Medicine》杂志编委会编委,《AIDS Care》杂志、《BMC Public Health》、《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和《心理科学进展》等杂志审稿人。担任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特聘专家,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理事,北京市教委德育处特聘专家等。
多年来一直为团中央、全国关工委、国家计生委等单位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培训,尤其致力于为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流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等培训。


其他
荣誉奖励:
(1)2016 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心理学创新型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2016年。
(2)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心理学创新型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 2014年。
(3)获得2013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13年10月
(4)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研究(方晓义,林丹华) 2006年12月
(5)获得2008-2009学年度、2009-2010学年度、2010-2011学年度以及2011-2012学年度“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工作干部”称号, 2009年-2012年
(6)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奖,2010年12月
(7)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奖,2010年12月
(8)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2010年7月
(9)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2012年7月
(10)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7月
(11)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7月
(12)北京师范大学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优秀工作者,2009年10月
(13)北京师范大学抗震救灾优秀工作者,2008年11月
学生指导:
2009届毕业生:
连东方工作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2010届毕业生:
马丽霞工作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Familynn的老成员,07级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内蒙古科技大学,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师大的三年让我成长,familynn的支持让我温暖,她是我永远温馨的港湾和不断努力的依靠。女性流动人口项目是我参与的实验的第一个课题,
也是让我收获最多的一个课题,它让我明白了做研究的价值,找到了做研究的动力。
虽然经常会有自我怀疑,但在怀疑中不断成长,努力争取去做自己喜欢做的、觉得有价值的事情!
徐晓叶楠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儿童发展研究所(University of Minnesota, Institute ofChild Development)在读博士生
王芳工作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我的研究兴趣是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亲子关系以及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热爱心理咨询和家庭治疗,喜欢跟来访者一起共同成长。
热爱心理学,并从中受益良多。希望在探索心理奥秘的路上与你同行。
2011届毕业生:张琢诗工作单位:北师大珠海分校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
我的研究兴趣是婚姻家庭治疗以及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
我现任北师大珠海分校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将自身专业所学结合到学生工中是目前的工作重点。感谢每位Familynners的陪伴与支持,希望能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以及充满爱的生命!
2012届毕业生:
苏少冰美国韦恩州立大学Prevention Research Center研究助理
我的研究兴趣是儿童青少年积极发展。
虽然毕业了,但familynn永远都是我的家!虽然还在学术路上闯荡,但估计很难再找到这么一个温暖的地方,有用心有大爱的导师,有可爱善良的同门,
有浓郁的学术氛围,还有接地气的咨询训练!
怀念,感恩!带着familynn给我的力量和勇气,继续勇往直前!
胡伟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
谭卓智美国韦恩州立大学Prevention Research Center研究助理
我的研究兴趣是处境不利儿童心理弹性研究、健康行为干预研究和家庭治疗。用爱和真诚与每个人连结,点亮心灵,跟世界彼此分享心中宝藏!
潘瑾工作单位:北京通州区永顺镇中心小学教师
我的研究兴趣包括心理咨询,尤其擅长satir家庭治疗等资源取向治疗方法;研究处境不利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心理适应的关系;积极视角下青少年、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活着,用有生之年去相信,去付出,去爱去恨去闯去梦,我知道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2013届毕业生:
许颖工作单位:福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我的研究兴趣是贫困家庭的家庭弹性,流动儿童个体弹性干预,青少年手机依赖等方面的研究。
会犯傻会任性会倔强,也会很真诚很可爱很幽默,别看大家叫我苦,我还是能常常爆出冷笑话滴……

汪婷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三帆中学
我的研究兴趣是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尤其致力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挖掘他们的积极资源,提高其心理弹性。同时热爱心理咨询,努力在心理咨询的道路上助人自助。
外表柔软但内心坚定,努力地去拥抱灿烂的生命,欣赏生活的美好,坚信任何人都有成长的力量!
郭葳天津中医药大学
我的研究兴趣是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弹性干预研究,同时对心理咨询充满热爱。
每个人也许都有黑暗的日子,在黑暗的日子里,要提醒自己,你就是一个奇迹!欣赏自我的力量,激活生命的能量,我一直在努力!
2014届毕业生:
陈丽华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
我的研究兴趣是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弹性,研究心理-社会-生物等诸因素对心理弹性的影响。通过心理弹性视角的团体干预,提升流动儿童、HIV感染者等处境不利群体的适应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时采用心理-社会-生物的多层评估指标来考察干预的效果,此外,还关注如何将干预有效地进行推广和应用。
除了对科研感兴趣外,我还做一些心理咨询的实践工作,不管是个体咨询、婚姻家庭咨询还是团体咨询,都让我有很多的学习,也在这条路上慢慢成长。
不管是科研还是实践,始终是抱着真诚和热情而来,不仅仅是自我成长,也希望于别人也是有所帮助的。
李佳工作单位:中国法制出版社
李佳,2012级专硕,女,双子座,吃货,无辣不欢,无觉不睡,未婚。爱旅行,爱户外,爱摄影,爱淘宝,爱逛街,爱电影,爱sheldon,爱读书,当然也爱心理学,爱lynn,爱familynn!

2015届毕业生:
郭海英北京师范大学林丹华老师研究助理
我的研究兴趣是处境不利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研究及其追踪研究,致力于促进其积极发展。同时,在心理咨询的道路上,助人自助,爱己爱人。
在充满奇迹的人生之路上,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创造,带着爱前行。
朱婉灵工作单位:东南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我的研究兴趣是心理弹性视角下各类处境不利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艾滋病感染者等)的心理健康及其预防干预。
同时热爱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关注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无论何时,带一份从容淡定,一份不变的信念,一颗有爱的心去面对一切,认真地去生活。生命会有无限种可能,而我一直在做最好的自己。
朱倩工作单位:秦皇岛市社会劳动力管理服务中心
我的研究兴趣是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弹性,研究心理-社会-生物等诸因素对心理弹性的影响,以及处境不利儿童的生物因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同时在进行心理咨询的实践,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
带着一颗平常心去生活,做平凡但不平庸的自己。

2016届毕业生:
左培颖
我的研究兴趣是儿童和青少年的积极心理适应和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与身份认同也是我很关心的问题。
科研、咨询两手抓,两手都快乐!
人生是一场未知的旅程,我相信只要积极努力,于人、于事都以诚相待,终会到达心底最想去的地方。
2017届毕业生:
卜钰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我的研究兴趣是处境不利儿童(流动儿童、受虐儿童、艾滋孤儿等)的心理弹性发展及心理弹性的神经机制,关注大脑(结构、功能等)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在学习心理咨询,希望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
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生命这样就好。
胡潇林合思信息咨询
我的研究兴趣是特定条件下的人的行为决策,包括中国文化下的心理行为,博弈在行为分析中的运用等。
发现均衡,创造均衡。
翁欢欢
研究兴趣:青少年积极发展和婚姻与家庭治疗。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也永远对生活抱有希望,认为困难和挫败蕴含着进步的契机,只要认定方向并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张冲
我的研究兴趣是情绪情商的研究与干预,它里面既有相关的理论研究,还有相应的应用部分,同时也很喜欢家庭与婚姻咨询,咨询是理论的最好实践。
我的座右铭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014级在读博士生:
陈丽华
2015级在读博士生:
叶枝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
我的研究兴趣是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积极发展以及心理弹性视角下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预防干预研究。
格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2015级在读硕士生:
苏双
我的研究兴趣是采用fMRI等方法,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研究处境不利群体(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艾滋孤儿)的心理行为特点,也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如网络成瘾、智能手机成瘾)比较感兴趣,同时也正在进行婚姻家庭治疗方面的训练。
相信每个人都有改变的可能,更加相信自己有改变的可能,悦纳自我,做好当下,让自己过得更加平和淡定。也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为这个世界奉献自己的一点光。
张念慈
我的研究兴趣是幼儿情绪类产品研发,探讨儿童情绪能力提升的方法。同时热爱心理咨询,希望个人能够不断成长,帮助更多的人。
努力生活,耐心等待。
2016级博士生:
柴晓运
我目前的研究兴趣是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结构、原因和结果,也关注青少年的网络心理与行为、学业与健康和社会网络等。
有智慧的人不是不走弯路,而是在弯路上走得更快。在心理学的路上,不断自我探索,寻找积极的人生!
陈蒲晶
我的研究兴趣是儿童青少年、大学生学业坚韧性和心理健康的测查和干预研究
用积极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生命 用广博的胸怀去遇见每一种可能
2016级在读硕士生:
王晓蕾
我的研究兴趣是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与皮质醇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视角下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健康。
人生是一场未知的冒险,既然选择了一条认为适合自己的道路,便要只顾风雨兼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杜金梅
我的研究兴趣是心理咨询的实践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
博学善思,行知合一
2017级博士生:
李晓燕
我的研究兴趣是儿童青少年积极发展与身心健康,儿童青少年积极品格(character)的发展特点及其大脑神经机制研究。
我相信每一个个体都本是积极、主动、友爱、向上的,希望在个体引导、推动环境创设这条路上,努力当下、期待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加油!
刘旭
从个体-环境互动的角度研究儿童青少年内外化问题行为,尤其注重研究儿童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神经—心理—社会文化机制。
探索人类发展的奥秘,并将知识用于之于优化个体发展成长,是一件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
2017级在读硕士生:
李羽萱
我的研究兴趣是环境和个人因素对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影响的研究,了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同时,努力深入研究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通过自己所学能够帮助更多的人,通过自己绵薄之力,能够让身边的人和更多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心理学带来的影响。
人生最遗憾的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勇敢向前,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所有的伟大都源自勇敢的开始!




相关话题/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刘红云
    刘红云教授电话:E-mail:hyliu@bnu.edu.cn研究方向:心理统计、心理测量与评价;心理学量化分析技术的进展与应用;测验理论的进展与应用。个人履历学习经历:199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数学系数理统计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数学系概率统计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测量与评价专业获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96.7-2000.9,山西大学教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21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刘力
    刘力教授副院长主管科研规划与教师考核,实验平台建设与管理。电话:E-mail:l.liu@bnu.edu.cn研究方向:群际关系;偏见与歧视;腐败的社会心理学机制;社会表征;社会认同;说服与态度改变;人际信任与机构信任;生活质量;大众传媒与公众舆论;亲密关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质性研究方法。个人履历学习经历:2003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社会心理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87年毕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21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刘嘉
    刘嘉教授院长全面主持学院工作,主管学科和队伍建设、合作交流和财务管理等。电话:E-mail:liujia@bnu.edu.cn研究方向:1)客体识别的神经网络(BrainImaging);2)遗传和环境对该神经网络的调制(NatureversusNurture);3)该神经网络的产生与发育(Development);4)各个客体识别模块之间的交互,以及他们与人类智力(IQ)的关系。个人履历学习经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21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刘翔平
    刘翔平教授电话:E-mail:lxp599@163.com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评估,积极心理学个人履历学习经历:北京师范大学讲师,1989-1991年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1992年-1997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今美国新罕布尔什大学短期访学,1997年,主要与道森教授一起从事学习障碍研究美国、意大利、土耳其、匈牙利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工作经历:北京师范大学讲师,1989-1991年北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21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刘儒德
    刘儒德博士,教授电话:E-mail:研究方向: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数学学习与教学,信息技术与教育心理个人履历学习经历:学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1983—1987)。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87—1990)。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5—1999)。工作经历:1990-1993中教一级北京教育学院西城分院1993-1998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1998-2003副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21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罗跃嘉
    罗跃嘉教授部长电话:E-mail:luoyj@bnu.edu.cn,luoyj@szu.edu.cn研究方向:情绪与认知的脑机制,应激下的情绪与执行功能个人履历学习经历:1997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导师:魏景汉研究员1990医学硕士,第三军医大学康复医学专业,导师:吴宗耀教授1984医学学士,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工作经历:2020-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部长201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21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大华Dr.Dahua Wang
    王大华Dr.DahuaWang教授电话:E-mail:wangdahua@bnu.edu.cn研究方向:psychologicalaging个人履历学习经历:1990-1994,BNU,BAinPsychology1994-1997,BNU,Masterin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99-2003,BNU,PhDinDevelopmentalPsychology工作经历:1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21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乔志宏
    乔志宏教授党委书记主持学部党委全面工作,负责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和管理等。兼校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主任。电话:E-mail:qiaozhihong@bnu.edu.cn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大中学生生涯发展。个人履历学习经历:1990.9-1994.7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固体及粒子束物理理学学士1998.9-2002.6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应用心理学教育学硕士2003.9-2010.6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21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伍新春
    伍新春教授电话:E-mail:xcwu@bnu.edu.cn研究方向: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当代学习科学与有效教学,儿童阅读发展与教学促进,科技场馆学习与科学教育),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创伤心理干预,教师职业发展与心理健康,亲职教育与家庭协同教养)。目前重点关注的研究议题是:正常儿童的阅读促进与障碍儿童的阅读矫治、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的影响机制及询证干预、父母教养投入和协同教养的影响机制与作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21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建平
    王建平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CBT)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心理社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北师大“心理咨询与研究中心”创始人,美国认知治疗学院(ACT)Fellow(中国大陆唯一)以及ACT认证CBT治疗师,中国第一批临床心理学注册督导师、创伤治疗师。电话:E-mail:wjphh@bnu.edu.cn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心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