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获:三次短片拍摄、三次导师讲评
自11月14起,每周六上午9点,我校“2021级研究生拔尖人才实验班”进入短片拍摄及导师讲评阶段。
连续三周,摄影系系主任李伟老师分别请到文学系系主任黄丹教授、导演系系主任王瑞教授以及表演学院副院长姜丽芬教授共同担任导师,为实验班学生提供剧作、导演和表演等多个角度的指导,通过点评作业分享自己在创作中的经验。

(文学系系主任黄丹老师和摄影系系主任李伟老师在交流)

(导演系系主任王瑞老师点评作业)

(姜丽芬老师在分享经验)
三次作业的命题分别为“口是心非”、“两分钟长镜头”和“真诚、准确、气韵生动”。
三周内,同学们共提交96部2分钟内短片作品。实验班同学通过分组和分工,在每一次的作业中不断磨合,能力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李伟老师在课程中会对每一组作业进行点评,为同学们逐一分析摄影、录音、演员表演等内容,不仅帮助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同时也帮助培养了同学们的创作者思维。

黄丹老师在点评中指出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定制性和交互性,既有对传统电影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的不断更迭验证,也有对艺术创作最本真规律的切磋与探讨。师生之间,通过这样一个自由的土壤,互相磨合、互相成就,还原电影创新表达与想象呈现的最大价值,真正实现电影艺术创作与人才培养的“麦秀两岐”。
王瑞老师课后表示,“整体上,作业给我的印象是完成得非常认真。制作水平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或许是因为这些研究生们进入电影学院研究生院学习之前,在本科阶段每个人的专业学习经历不同所致。但是在一天的点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意愿。这是让我感到愉快的主要原因。”
姜丽芬老师对实验班的课程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实践教学是学校最大的一个特色,而实验班每周提交作业的方式就是把最大的特色优势最大化,这个课程的意义就在于可以让同学们从各个方面了解到电影制作的各个门类。”
姜老师对课程在之后的期待是能够加强学生们的自身的一种综合人文素养,作为电影母体的一种修养,要提高作品的厚度丰富性和思考的深度。同时鼓励了表演学院的同学不仅通过本次课程学习演戏,也可以去了解导演摄影录音美术创作,跟演员之间的关系,对之后的创作有很大的意义和帮助。

(实验班同学在分享自己的拍摄经历)

(实验班同学在认真听课)
(二)殷殷嘱托、颁布作业管理规定
在12月4日的拔尖班授课前,孙立军副校长专门进行了连线。他对同学们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精神给予赞扬。在他看来,这种追求卓越、不断进步的精神是北京电影学院的优秀传承,也是成为一个合格的艺术创作者的基本素养,他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坚持,不断汲取艺术营养,学有所成,早日创作出较高水准的艺术作品。他同时强调,拔尖班作业应坚持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效统一,坚持正确的艺术创作导向,加强精细化管理,一旦发现有违反拔尖班管理规定的同学,将取消学习资格,绝不姑息。

(孙立军副校长发言)
随后,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晓慧老师在课上宣读了《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拔尖人才实验班作业管理规定》。
在课后,我们对一些学生进行采访,大家一致认为每周的实践作业让各个院系的同学共同合作的方式让自己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有的同学选择坚守自己的专业,努力做到最好;有的同学想要尝试担任自己感兴趣的角色,探索一种新的合作方式;也有的同学敢于突破自己的“老本行”,同时兼任一些更具挑战性的职位,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在接下来的实验班课程中绽放自己的光芒。
花絮照:







(实验班小组成员在接受采访)
撰稿人:朱卓逸
审稿人:WHZ、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