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一:电影与记忆
众所周知,媒介与记忆的关系至为密切,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的发明,及至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都深度改变了人们记忆的内容和记忆的方式。应因时代背景,记忆研究渐成显学,哈布瓦赫、诺拉、阿斯曼夫妇等人对集体记忆、记忆之场、文化记忆的开拓性研究让“记忆”从个体维度和心理学领域逐步迈入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更为宏阔的场域。
近年来,不少中国电影话题之作都以记忆作为核心要素:《金陵十三钗》(战争记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青春记忆)、《唐山大地震》(灾难记忆)、《夺冠》(体育记忆)、《我和我的祖国》(共和国记忆)、《1921》(革命记忆)……一方面,电影在不断摹写大众记忆,另一方面电影更在锻造大众记忆,其本身亦将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福柯视电影为权力用来建构大众记忆的装置,斯蒂格勒则提出了电影本质上是一个“记忆工业”。“电影与记忆”这一议题具有极其宽广的延展性,它留给我们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话题,例如:电影生产中“谁在记忆?”“记忆什么?”,又是“如何记忆?”;媒介表意实践中,社会、历史事件如何被表征、被中介化为一种文化记忆?电影中的记忆书写如何形塑现在与过去的关系?电影叙事中呈现的历史记忆与真实历史有着怎样的辩证关系?影像叙事中历史记忆如何被选择、重构、遗忘(失忆)?电影中的(集体)记忆书写如何潜移默化地增强受众的归属感与国族认同感?由此,我们相信与会的青年****们将围绕这一中心议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我们欢迎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的来稿:
电影媒介与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社会记忆
电影生产与接受中的记忆机制
电影中的历史叙事与文化记忆
电影中的战争、灾异叙事与创伤记忆
电影中的记忆、空间、身体与仪式
纪录影像与记忆建构
记忆叙事与电影美学
电影中的记忆书写与身份认同
……
同时,我们也欢迎来稿者的独到见解。
在艺术生产与当代媒介实践的交互促生下,“传媒艺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逐渐浮出历史地表。
论题二:面向未来的传媒艺术学
传媒艺术学以各类传媒艺术形式为研究对象,涵盖了自摄影术诞生之后渐次出现的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数字新媒体艺术等形式。它并不是上述艺术属类的简单加总,而是要在融合中将各种依赖传播和媒介技术进行生产的艺术提升至新艺术史的高度。
从纵向来看,传媒艺术并不是新晋产物,它经历了机械复制(从铸币、制像到电影)、电子复制(电视与广播艺术)再到数字复制(计算机与各类数字艺术)的时代;在电影研究中,甚至有观点将影院电影、电视和数字影像艺术理解为广义电影的不同历史形态。从横向来看,传媒艺术学一方面处于艺术研究与传播学的交叉地带,这一处境为我们在当代重新思考“艺术之边界”提供了契机与挑战,同时也为探索艺术的全新媒介载体和时代传播规律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新知。另一方面,传媒艺术学还联结着影视学及艺术学理论两个传统学科,为从“具体门类(影视)研究”提升为“形而上学的观念研究”提供着“居间”的知识,这一知识也必然带有了跨学科甚至“超学科”属性。
因此,传媒艺术学理论的建设,必将遵循知识拓扑学的复杂路径,一方面致力于确立“媒介”视角,用以重新观察技术、艺术与文化的历史变迁;有关电影与电视的历史知识会因这一视角而出现新一轮的聚散离合,借此应对和阐释层出不穷的新艺术现象。从媒介环境学家詹姆斯?盖利的“统治性媒介”理论到新媒体学家列夫?曼诺维奇的数据库电影理论,再到电影理论家克里斯丁·戴利的“电影3.0”,均以不同的理论参照展开了对此问题的深入思考。同时,传媒艺术学将不可避免带有文化理论的印记,以某种未来主义的姿态回应当下、指向未来:与传统艺术不同,传媒艺术不仅强调再现与接受,更强调媒介的物质性与传播力;新媒介与新的受众主体不再是表达-接受的单向过程,而是处于彼此相互生产的动态模式中;此外,它还将深刻改变从个体化的受众心理到媒介文化社区,再到民族文化表达的宽广领域,甚至演变为重塑当代社会的结构性力量。
因此,我们欢迎(但不限于)以下主题的来稿:
传媒艺术研究的方法与理论
传媒艺术学的学科“间性”问题(或跨学科的知识生产问题)
新媒介与新受众研究
媒介艺术的传播机制与文化构建
……
同时,我们也欢迎来稿者的独到见解。
为了保证论坛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同时促进与会****参会期间更优互动,请各位青年****选择上述命题之一展开写作。

(第七届全国电影学青年****论坛现场)
投稿及参会须知:
我们诚邀全国45岁以下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电影学青年****、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踊跃参会,投稿者请按要求填写一份参会回执,同时必须提交800字左右的学术思路(格式详见回执表),截止日期为2021年8月5日。
主办方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计划于8月15日前遴选出优秀的论文思路,并向入选者发出论文邀约。入选****人数暂定为40人,入选****须在2021年10月10日前提交完整的学术论文稿,字数不低于8000字。后经评委会遴选,每个命题将产生主题论文与讨论论文,遴选结果将及时通知与会者。
评奖
本论坛设立“电影学青年****学术论文奖”,由评委会专家匿名投票选出,奖状为镌刻铭牌,论坛结束十个月后,我们计划将上年已授权的入选论文结集出版。
投稿方式
我们真诚地向全国研究电影学相关内容的青年****朋友们发出邀请,殷切期盼赐稿,如您有意向参与本届论坛,敬请您将填好的《全国电影学青年****论坛报名回执表》在2021年8月5日前发至movieforum@163.com(在电子邮件标题中,请注明“第8届全国电影学青年****论坛投稿”字样)。
题目阐释
叶航 赵斌
特别鸣谢
王垚 苏涛 谢辛 陈亦水
联系我们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 北京电影学院 研究生院 100088
联系邮箱:movieforum@163.com
联系电话:010-82047891
附件:

研究生院
北京电影学院
202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