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外语学院“开学第一课”照亮青春底色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4-05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2016年12月7日,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外语学院把习总书记所说的“盐”溶进新学期“开学第一课”课堂中,一场“春风化雨”的“开学第一课、起航新征程”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
外语学院的教师们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中,立足课程实际,从学科特点出发,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在专业知识教授中融入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仁爱之心等育人要素,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风采,纷纷给学生们送上了精彩纷呈的“开学第一课”,学生上完直叹“精神解渴”。

从“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



王永教授在给俄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俄语视听说1》上,通过照片展示了70年来几代俄语人所取得的各项成就,“这些都归功于我们俄语学科长期以来坚持的优良传统,即善良、真诚、朴实的品格;踏实勤奋、勇于创新的学习和工作作风;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对公益事业的热爱之心。”俄语学科的优良传统源自俄罗斯文化的深厚底蕴,而这些文化特征可以从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创作于2016年的歌曲《生存》,告诉人们,面对恐怖袭击造成的灾难和创伤,我们在诘问‘怎么可以剥夺生命,怎么可以湮灭光明,怎么可以让五岁的孩子和母亲分离’的同时,依然要心怀仁爱之心,‘把泪水强忍在胸,让自己看到曙光在前’‘满怀仁爱,满怀梦想;用心去把世界温暖’……”
“翻译的理想状态是,除了译者之外的人没有必要再去学习外语。翻译无处不在,并且值得信赖,他们在语言和沟通上的自由可以通过我们得到保障。从这点上来说,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的作用,与翻译的理想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技术,使用技术来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标。”朱晓宇老师以“翻译的理想与现实”为主题开讲,“在从事翻译工作还需具备一种高度认真负责的精神,我们要对国家负责任,要对文化传播做出一点贡献的话,认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态度。”他期待所有的翻译学子走出校门愿意成为职业翻译时,可以成为被他人信赖的翻译。“学好翻译这门课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的自由,也是为了给他人带来自由。”
“我属于杭州第一批学习英语的学生”,傅政老师与综合英语Ⅲ课程同学们分享了她的四十年英语故事。儿时学习英语之不易艰辛,留学路上对国外文化的不解与好奇,遇到尽职老师时的感动,遇到质量一般的课程时的反思……她用最朴质的话语将自己学习语言的故事和经验娓娓道来,并提问“What is our original aspiration?(你的初心是什么?)What might be our future mission?(你未来的使命是什么?)引发同学思考与讨论。”生逢其时,傅老师表示能将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是无与伦比的责任与荣幸。
赵佳老师在法语专业的开学第一课上,提出“大学四年的目标可以归纳成一句话:学习知识,消化知识,批判知识,并且使知识成为自己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接着她从勤于阅读、善于产出、培养家国情怀、亲近自然四个方面为同学们提供了思路。“要有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勇于承担民族命运的勇气与格局,要能够深入社会之中,能够从群体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赵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多参与实习实践与志愿者活动。她联系语言学习,指出同学们应该以批判与包容并存的态度来学习外国文化和认识本国文化,“希望大家能在这种文化比较中超越一时一地的利益,培养博爱精神,最终达到求同存异的境界,思考人类共同的境遇和命运,而这也是外语学习的最终归宿”。
思政元素融入课堂


“‘守正’是根,‘创新’是魂,只有坚定地站在中国立场上,在坚守正道、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不断交流融合、开拓创新,才能实现文明之间的和而不同与合作共赢,才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故事是故去的事,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声音是要发出今天的声音。这就是阐释学的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它需要在正确的立场和身份下融合,所以在我们阐释文本的过程当中,在我们讲中国故事、讲外国故事时,必定要有一个正确的立场,必定要有一个合适的方法,我们阐释学的课堂就是学习这个方法和立场的课堂。”在给外语学院德语专业学生开设的“文本阐释学”课程的第一堂课上,外语学院范捷平教授生动地阐述了总书记提出的“守正创新”这一阐释和传播的重要思想,点燃了学生内心对于把握时代脉搏、讲好中国故事的愿望。
“针对语言本身学习、不偏激、也不夹杂强烈的个人情感,对目标语国家文化有着理性的批判性思考。”卢云老师在开学第一课上和西班牙语专业的学生讨论了两种“学习态度”,她指出“在各种文化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当下,新时代的外语人,除了扎实的语言功底、跨文化交际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民族文化定力和浓厚的家国情怀。只有这样,日后走出校门走向国际社会舞台后,才能真正与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语言和文化的深度沟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梁君英教授在为大学英语IV课堂上阐明“英语让生活更美好”,鼓励学生讲好关于自己、专业和中国的三个故事。“何为中国故事?一方面,我们可以转向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寻找答案。”梁君英教授提到,“我们应研读《论语》、《道德经》等中国的经典著作及其英译本,并关注其蕴含的中国哲学,更重要的是以清晰的逻辑、简洁的英文,把中国的文化传递给全世界。另一方面,更要关注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让世界分享我们中国的发展思路与发展方案,中国故事定能越讲越精彩。”“在我们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想送大家一句话,‘我用中文说爱你,我用英文告诉全世界’。这就是学习英语的美妙之处!”
聚力推进“课程思政”
“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合理融入育人元素,用润物无声的方式传导正确的价值观,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的过程,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外语学院党委书记姚信指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和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做好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外语学院此次‘开学第一课’教育活动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外语学院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继续落实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方案,以“开学第一课”等活动为抓手,聚力推进“课程思政”,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声的课堂教育体系,打造师德一流的教师队伍,引导全院师生共同书写高水平建设“一流学科”新篇章。
外语学院
2019年9月27日


相关话题/课程 文化 翻译 外语学院 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