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至3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宁波顺利举行,高等教育学博士生论坛同期举行。受高等教育学会委托,本次博士生论坛由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协办,来自31所高校的100余位博士生参加。

本届博士生论坛以“聚焦‘双一流’建设: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为主题,共收到论文103篇,其中42篇被收录于本届论文集。论坛共分为4场,由28位博士生围绕论坛主题分享研究心得,并邀请了13位国内知名博士生导师担任嘉宾作点评和指导。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莅临会场并听取博士生的研究成果汇报,并分享了从2003年成功举办第一届博士生论坛至今的个人体会。吴岩指出,博士生要同时具备书面表达、口头表达以及分析能力,先思考、后行动,要扎扎实实开展深入研究,热火朝天地投入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中,焕发高等教育的生命力。

我校共有7位同学的论文被《2018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博士生论坛文集》收录,其中3位同学在会场作口头报告。储昭卫同学以“基于创新方法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大学系列课程为例”为题发言,通过分析浙江大学利用创新方法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基于创新方法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创新能力实践深化方法和工具辅助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朱雪莉同学以“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的内部实现机制研究——以爱丁堡大学为例”为题发言,提炼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内部实现机制包括主体、实质要素和手段三大要素,并据此对爱丁堡大学的国际化的内涵式发展内部实现机制进行案例分析,以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陈阳同学以“‘世界一流大学’与‘世一大’——一种语言现象的亚文化解读”为题发言,对以“世一大”为代表的亚文化语言现象进行解读,提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关注学生诉求,大学共同治理需要学生有效和适度的参与。

11月3日晚上,2018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博士生导师报告会暨博士生论坛闭幕式”顺利举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学会监事长、吉林省教育厅原党组书记、省高校工委书记孙维杰,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学会秘书处学术部主任高晓杰出席会议,300余位博士生及高校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顾建民教授主持。


闭幕式上,郝清杰宣读《关于公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创新计划——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文库”入库名单的决定》,管培俊、孙维杰为入库论文作者颁发祝贺牌。首批共有8篇学位论文入选,我院2018届教育史专业博士毕业生孙岩的博士学位论文《美国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的历史考察——以哥伦比亚大学等4所大学为中心》被收录其中。

随后,袁振国教授作题为“‘双一流’建设研究的思考方法和研究方法”的主旨报告,从教育研究对“双一流”建设发挥作用的角度,详细阐述了学术研究、政策研究、工作研究的异同以及各自的研究方法。张应强教授作题为“从类市场化治理到准市场化治理——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的方向”的主旨报告,介绍了类市场化治理、准市场化治理两种模式的特征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比较,对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自2003年起,高等教育学博士生论坛已连续举办16届。作为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士生论坛旨在为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新人搭建平台,提供互动交流机会,以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图片来源于活动组织方)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2018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