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宁波大学学术型硕士学位点介绍(6)

宁波大学 /2014-03-10

邮编:315211

E-mail:jsjyyjs@nbu.edu.cn  

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位点是2006年经浙江省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主要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和经济学基础,具有较为开阔的社会科学学术视野和掌握现代教育与管理手段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注重培养硕士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从事教学工作、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和教育决策与管理的咨询工作。

该学位点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4名,博士4名,学术梯队合理,研究成果丰富。近5年来,学位点主持研究各类科研项目40多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7项,教育部、省哲社规划等省部级项目9项,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5部,译著1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4项,其他科研奖23项 。该学位点在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研究、现代学校制度研究等方面已形成特色和优势。

学位点负责人孙玉丽,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管理,研究特长为教育管理美学理论和教育政策分析,特别是在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学术专著《教育管理审美价值论》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浙江省社科联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已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参与研究了多项国家级课题,主持研究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经济发达地区中等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文化机制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制度研究”等10多项省部级、厅市级课题。

主要学术骨干徐建平博士、副教授,在《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0多篇,特别在现代学校制度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曾荣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先后获得省哲社规划课题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资助,出版的《学校:在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入选国内首批教育管理博士文库。

学位点现有2个研究方向:(1)教育管理(2)教育经济

欢迎全国具有教育学、管理学或经济学本科基础的优秀人士积极报考。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616号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联系人:解老师

电话:0574—87609279

邮编:315211

E-mail:jsjyyjs@nbu.edu.cn

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省重点学科。

学位点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和体育社会问题研究。

目前学位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省哲社规划课题学位点等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30余万元。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承担科研项目50项,其中国家级3项(重点1项)、省部级12项,获科研经费资助近100万元;获省部级奖项1项。科研设施完善,建有3个学科专用工作室和与国家体育总局联网的图书资料室。

学位点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其中硕士学位以上6人。学位点负责人陆亨伯教授,宁波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教师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特色专业、浙江省重点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建设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制度选择与效益评价研究》、国家体育总局《我国民营企业体育发展模式创新的研究》、《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研究》项目和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高等体育院校与社区体育联动发展研究》项目、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公共服务视角下大型体育场馆破解难题研究》、教育部人文项目《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外包风险与规避机制研究》、教育部重点课题《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社会力研究》。《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衡》的论文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教材著作3部。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丛湖平教授,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体育课程标准及教材审定组成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统计专业委员会常委,《体育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杂志编委,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编《体育统计学》《体育经济学》全国统编教材4部。主持国家软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云南省政府省长重点项目、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国家体育总局社科类软科学研究项目、浙江省哲社科研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5项。

学位点现设3个研究方向:

(1)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以“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和“体育产业应用研究”为两大研究领域,在体育经纪的中介服务、体育产业的统计应用和体育产业市场供需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系列研究,为浙江省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了体育产业发展决策咨询和政策选择支持。

(2)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从产权理论出发,提出了在公共体育场馆制度调整过程中,产权交易的基本特征、方式和路径。尤其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管理过程中管理权、收益分配权的边界划分和实践运用探索方面做出了创新型工作。

(3)体育社会问题研究:通过对农村居民、知识分子等社会分类阶层群体的调查与研究,提供了反应这些群体体育行为基本特征及相关的建设性意见,为同类研究提供了文献支持。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体育学院

联系人:胡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208

邮编:315211

E-mail:huqiuli@nbu.edu.cn

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人体科学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一级学科学位点体育学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拥有浙江省财政厅的“运动人体科学专项实验室”、宁波市教育系统的“健康体适能测试中心”和安踏公司共建的“运动装备研究基地”。与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科学重点实验室”。

学位点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与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医学,各研究领域不仅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而且相互间形成了良好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多年来,运动人体科学学位点与国家体育总局多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迪卡侬、安踏等国内外著名体育用品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参与了国家游泳和赛艇队备战奥运会的科技攻关工作和浙江省备战全运会的科技攻关工作。顾耀东博士主持承担的多项运动装备的研发项目,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公认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学位点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5人,其中博士6人,硕士2人。学位点负责人、博士生导师陈小平博士、教授,亚洲教练员科学学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专家组成员国家赛艇队奥运备战专家组成员。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部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国家科技部子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2项,项目总经费达600余万元;出版专著3部,译著2部,参著2部,学术论文70余篇,获第29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个人贡献奖,体育科学技术奖等。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李建设教授,中国运动生物力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精品课程“运动生物力学”负责人,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奥运攻关课题2项,科技厅重大课题1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重大横向项目4项。获科研经费资助3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科研设施完善,建有4600㎡的实验综合大楼,设有多个设备先进的研究实验室及一批先进的精密仪器,有Contrex等速训练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系统、Novel emed和pedar足底压力测试系统、Cosmed心肺功能测试仪、Vicon运动解析系统等大型研究设备。拥有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和学术刊物,为硕士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个研究方向的具体研究内容为:

(1)运动生物力学:以数学、力学和医学为支撑学科,着重运动机能测量评价与运动装备研发。近年来在人体运动机能及运动损伤的测量评价、运动技术仿真模拟、运动鞋核心技术设计、运动装备的人-机工效学研发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2)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以运动生理和生化为支撑学科,着重人体运动训练和体育活动的生理生化基础研究。近年来在运动人体机能状态的生物学评定、运动训练和体育健身生物学适应的医学生物学机制及应用研究方面获得重要成果。

(3)运动医学:依托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理生化等基础学科,在运动损伤的测量评价和机理研究、健身运动效果的医学评定、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全民健身与运动健康促进学领域等方面获得重要研究成果并形成了特色。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体育学院

联系人:胡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208

邮编:315211

E-mail:huqiuli@nbu.edu.cn

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省属高校 “核心力量训练及运动装备研发实验室”和“体育教育训练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科学重点实验室”和宁波市重点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

学位点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竞技运动与大众健身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目前学位点正承担国家体育总局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省哲社规划课题等科研项目15余项,科研经费30余万元,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课题25余项,科研总经费25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等各类学术奖励多项。科研设施完善,建有4600㎡的实验综合大楼,有5个学科专用实验室,有Con-trex等速训练系统、Kistler Lnstrumente AG三维测力系统、Novel emed测力板、pedar足底压力测试系统、Novel 测力台、Cosmed心肺功能仪、SIMI Motion运动解析系统、生物反馈仪等大型研究设备。

学位点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4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4人。学位点负责人、硕士生导师林岭教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资深会员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专家组成员国家柔道队队科研团队负责人,国家体育总局柔道协会科研委员会主任。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国家级课题子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3项,项目总经费达200余万元;出版专著4部,参著2部,学术论文30余篇篇,曾获全国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项目及个人二等奖各两项,三等奖各1项,奥运会科技攻关与服务突出贡献奖等十几项省部级奖项等。

学位点现设3个研究方向:

(1)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该研究方向强调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训练理论的生物学和教育学基础,强调对经典训练理论的总结和对当代世界训练理论发展趋势的把握。该研究方向涉及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长期控制和竞技状态的短期调整、关键训练难题解决思路与方法、优秀运动员综合竞技能力培养与科学化训练方法、运动训练的生物学效应机制、训练创新理念及方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科学化训练平台构建及运转机制、运动技能训练创新方法与机制,青少年运动员协调能力的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方法与评价的研究等多个研究重点。

(2)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该研究方向以竞技运动训练和普通人群的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为研究对象,以多个体育基础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为手段,研究力量、耐力、速度和柔韧等主要身体素质的训练理论与方法,同时还研究这些素质与技术、协调等专项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基础力量向专项力量转化的训练模式与方法,体能训练的生物学机制及创新方法等。

相关话题/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