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宁波大学2014博士学位点介绍

宁波大学 /2014-03-10

 博士学位点介绍

080104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是宁波大学首批博士点之一,于2007年6月开始招收博士生。本学科在朱兆祥教授和王礼立教授的带领下,重点发展了爆炸力学和冲击动力学。本学科曾经是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近年来又大力发展了压电器件力学和近海工程力学的跨学科研究。学科依托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和浙江省冲击与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经过20余年研究积累,部分科研成果曾获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前本学科形成了以下稳定的研究方向:

1、材料动态力学行为及应力波

2、结构冲击动力学

3、电磁弹性力学与弹性波

4、近海工程交叉力学

宁波大学博士生导师均有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科学研究经历。其中,陈大年研究员长期从事结构冲击动力学研究,连续7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该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周风华教授,杨黎明教授,王骥教授曾先后被聘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建康教授2005年被聘为宁波大学“浙东学者”特聘教授。在本学科研读的研究生所有科研方向均有国家级科研项目支持,学生可接受良好的基础知识教育和科研能力训练,快速进入工程力学研究的技术前沿,尽早开始从事尖端专业研究的职业生涯。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79

邮编:315211

E-mail:wanglilin@nbu.edu.cn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学位点)

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点是宁波大学首批一级博士点之一,博士点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浙江省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拥有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科研学术队伍,现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2人,第一、二层次入选者9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人,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4人;甬江学者1人;28位博士研究生导师(其中兼职博导4位)。本学位点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并依托 “多媒体通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型通信与信息技术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新型通信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引智基地”、“浙江省移动网络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嵌入式系统浙江省联合重点实验室”。近5年本学位点获得国家级项目54余项,省部级项目近百项,科研项目经费总额达6900余万元;获国家、省部级奖13项,其中“无线多媒体通信传输与终端系统关键技术的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70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授权近150项。

博士点负责人蒋刚毅,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现任浙江省信息与通信工程重中之重学科带头人,宁波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优势特色学科带头人,《电路与系统学报》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息处理与通信,研究领域为三维音视频理论、图像与视频质量评价、视频图像压缩与流媒体通信技术。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主要从事以信息传输、信息网络及信息处理为主体的无线与移动通信系统与应用研究,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中的多载波传输技术、多天线MIMO技术、信道自适应技术、抗干扰技术、认知技术、无线资源管理和跨层优化设计技术、移动互联网及智能终端技术、智能射频系统、射频功放线性化技术等。

主要博士生导师:李有明、郑紫微、何加铭、刘太君、聂秋华、徐铁峰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40

邮编:315211

E-mail:cise_zs@nbu.edu.cn

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主要从事面向网络通信的音视频处理与传输、数字内容安全、信号检测与获取等方面的研究,包括三维视频系统理论与技术、音视频编码与传输、图像与视频质量评价,信息隐藏与信息安全、隐秘通信及数字媒体安全传输、版权保护和完整性认证技术,智能仪表仪器的信息获取、处理、测量等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等。

主要博士生导师:蒋刚毅、王让定、郁梅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40

邮编:315211

    E-mail:cise_zs@nbu.edu.cn

0810Z1移动计算与人机交互

主要从事无线环境下计算机或智能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及资源共享,并进行系统与用户互动的技术与应用研究,是移动通信和计算技术的交叉领域,目标是将有用、准确、及时的信息以多模态、虚拟化、智能化等交互方式提供给用户,具体研究包括移动服务、时空数据管理、传感器网络与信息融合、自然交互、视觉感知、移动终端图形图像技术、增强现实、情感计算等。

主要博士生导师:赵杰煜、刘箴、钱江波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40

邮编:315211

E-mail:cise_zs@nbu.edu.cn

0810Z3微纳信息系统

主要从事微纳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研究,包括集成电路基础理论、CMOS低功耗SoC设计,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纳米芯片设计技术、微纳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结构化ASIC设计方法、可重构芯片设计方法、量子器件与设计、纳米传感器设计研究,传感元件与信号处理芯片集成、SiP(System In Package)设计技术等,以及微纳信息系统技术在微纳通信、微纳网络、微纳信息计算等应用系统的研究。

主要博士生导师:夏银水、汪鹏君、胡建平、简家文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40

邮编:315211

E-mail:cise_zs@nbu.edu.cn

0810Z4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该学位点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发展极富创新和挑战的新领域。主要围绕信息的获取、传输、转换、处理和存储等高科技前沿领域,主要开展无机光电功能玻璃和晶体、光纤、波导、薄膜等器件制备及性能领域研究。

主要博士生导师:聂秋华、徐铁峰、戴世勋、夏海平、董建峰、周亚训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40

邮编:315211

E-mail:cise_zs@nbu.edu.cn

0810Z2 量子信息与通信

量子信息与通信是研究各种量子相干特性、量子计算、量子编码和量子信息传输等, 并探索量子信息技术在现代通信中的应用,以及相应器件的设计、制造、测试和应用等。该研究方向是由量子力学、信息科学、光学等多学科相结合形成的交叉学科专业,研究内容较为广泛。根据国内外量子信息与通信领域的科研与技术的发展动态结合理学院物理系的创新特色, 主要从事如下三个方向的研究:

(1) 量子信息与量子调控

(2) 光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

(3) 非线性信息处理与器件

主要博士生导师:诸跃进、潘孝胤、周骏、段香梅、王能平

    诸跃进教授,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现为宁波大学理学院执行院长、宁波市纳米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磁纳米性质,光电功能材料及太阳能电池,聚合物复合体系自组装。先后在ACS nano, Phys.Rev.B,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潘孝胤研究员,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发展有效的解析和数值研究方法,预测材料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指导新材料和新器件原理的探索。发现受限小量子体系中的新现象和新效应,建立受限小量子体系的量子调控理论。已在Phys. Rev. Lett., Phys.Rev.A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周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博士,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光子学研究中心博士后,先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意大利国家研究理事会(CNR)自动控制研究所、新加坡微电子研究所及南洋理工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光子学研究中心、美国华盛顿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应用物理实验室从事访问研究。任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光学学会、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员,美国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Optics Section 编委。长期从事非线性光子材料、光子器件设计与制备和金纳米材料表面等离子体特性研究。在Opt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14篇,获第三世界科学院通讯表彰(TWAS  Newsletter, Feb.2002),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次,宁波市“劳动模范”。段香梅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博士,意大利材料物理研究院(INFM)博士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物理系lecture。Applied Surface Science、Nanotechnology等国际核心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近年来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方法从事体材料及表面的研究,窄禁带半导体低维结构的自旋调控;共掺杂型高居里温度稀磁半导体的电子结构设计、磁性调控。王能平研究员, 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 德国明斯特大学和汉堡大学博士后。 在Phys. Rev. Lett., Nano Lett., Phys. Rev. A, Phys. Rev. B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篇。主要研究方向: 运用非平衡格林函数理论,研究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中的电子输运和纳米线中的量子输运; 运用多体摄动理论计算表面电子激发态, 研究表面对光的吸收性质和表面吸附分子的光化退吸附。

学位点目前拥有3000余平方米的专业实验室,包括原子力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核磁共振仪、台阶仪、穆斯堡尔谱仪、安捷伦阻抗分析仪4294A、铁电分析仪、曙光5000型计算机等先进研究设施,为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理学院

联系人:穆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794

邮编:315211

E-mail:munan@nbu.edu.cn

090801 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学科创建于1958年,1998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2007年获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其所属的一级学科“水产”学科在2010年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点。目前本学科拥有 “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全国科技兴海技术转移中心、“水产”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 “水产养殖学”专业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水产养殖学”国家特色专业等平台。

该学位点有2个研究方向:

(1)水产动植物遗传育种:主要研究东海混水区特色水产养殖动植物种类遗传多样性、重要功能基因、遗传标记筛选、受精细胞学、遗传育种等。指导老师:严小军、王春琳、徐年军、薛良义、陈炯、朱冬发、竺俊全、刘晓,校外指导老师(第二导师,校内导师作为第一导师,下同):李太武、陈新华、邵宗泽、林祥志、徐长安、宋林生、杨红生

(2)水产健康养殖与工程:主要研究人工繁育和增养殖技术,病害病原及发病机理,高效健康的水产养殖新理论与新技术。指导老师:校内指导老师:王春琳、蒋霞敏、张德民、王国良、周歧存、徐继林、郑彭军、丁德文,校外指导老师:陆开宏、尤仲杰、钱国英、叶金云、何中央、王日昕、林志华

 现有博导15人,在校博士生21名,硕士生391名。近五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10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8项,科研成果被转让和采用共15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34195万元 。近年来本学科在国内核心刊物、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651篇,其中SCI收录44篇,三年内支配科研经费合计 5120 万元。目前承担科研项目共 185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18项,国家自然科学28项,省部级项目48项。拥有专业实验室5500平方米,有包括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核磁共振仪、液质联用仪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02.5万元。

该学位点兼水产动植物遗传育种方向负责人:王春琳,教育部高校水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重点资助人员,浙江省“十二五”科技咨询专家,“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海水养殖”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共同负责人,“海洋蟹类产业创新团队”宁波市第一层次创新团队负责人,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011),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009)。主要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繁殖生物学、育苗、育种与养殖技术,尤其对三疣梭子蟹、曼氏无针乌贼、虾蛄有较多的研究。近五年来,曾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参加5项;主持部、省级项目6项,参加6项;主持市、局级项目7项,参加2项;发表论文64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和一级刊物16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各级奖励6项,其中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特派员项目大赛二等奖各1项(单位、个人均排名第一)。

备注:部分脱产优秀博士生可划入“浙江高效海水养殖”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培养,享受中心相关待遇。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891

邮编:315211

E-mail:duanxuemei@nbu.edu.cn

090803 渔业资源

渔业资源是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归属于2010年获批的“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本学科拥有“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产”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 “水产养殖学”专业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水产养殖学”国家特色专业等平台。

学位点的研究方向有:(1)渔业资源与环境:主要研究渔业增殖系统运行模式、渔业水域环境质量监控与评价、水产增殖放流等。指导老师:张德民、郑彭军、丁德文、徐继林、周歧存。(2)水产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分子标记、水产生物对环境理化因子变化适应性的分子机制、水产动物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和抗性、水产动物病原微生物分子诊断新技术及致病机理、养殖水体细菌分子生态学。指导老师:薛良义、王春琳、蒋霞敏、陈炯、刘晓。(3)水产动植物生理与生化:主要研究水产种类与天然水生生物资源的营养成分、生理生化、生物活性功能以及重要功能基因。指导老师:严小军、徐年军、王国良、朱冬发。

现有博导15人,近五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10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8项,科研成果被转让和采用共15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34195万元 。近年来本学科在国内核心刊物、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651篇,其中SCI收录44篇,三年内支配科研经费合计 5120 万元。目前承担科研项目共 185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18项,国家自然科学28项,省部级项目48项。拥有专业实验室5500平方米,有包括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核磁共振仪、液质联用仪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02.5万元。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891

邮编:315211

E-mail:duanxuemei@nbu.edu.cn

0908Z2水产资源综合利用

 “水产资源综合利用”学科创建于1958年的水产加工与贮藏专业,2001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其所属的一级学科“水产”学科在201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一级博士学位授点。目前本学科拥有 “海洋生物技术”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健康食品与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食品科学与工程浙江省重点学科” “食品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宁波市重点学科”等平台,共有仪器设备2000多万元。

学位点方向有:(1)水产安全与质量控制:开展重要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病原的鉴定与检测,水产养殖环境化学污染物的检测、水产品的药物残留快速检测、加工过程有害物质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2)水生生物技术:开展主要水产种类与天然水生生物资源的生化成分分析、生物活性功能以及重要功能基因解析、益生菌种类及其益生作用机理等研究;(3)水产资源高值化利用:以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开发和功能化加工为出发点,研究水产品保鲜加工与产品质量控制基础理论,研究海洋生物资源蛋白质、脂质、多糖、活性肽等功能因子的制备技术及其构效关系。

该学位点现有博导5人,近五年来,该学位点的老师共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0余项,其中国家级20余项、省部级40余项,共获资助项目经费2000万元以上,其中有8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0多项。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已达30多项,由此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5000万元/年以上。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891

邮编:315211

E-mail:duanxuemei@nbu.edu.cn

0908Z1 渔业经济管理

“渔业经济管理”是2013年根据国家学位管理有关规定,依托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以及公共管理和法学等省、市重点学科,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在2010年获批的“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所在学院为商学院和法学院。本学科除具有“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支撑平台外,还拥有“国际贸易学”、“金融学”、“民商法学”和“公共管理”等四个省重点学科,以及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民商经济法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等中央、部省、市共建学科等10余个平台。研究方向有:

(1)渔业资源经济与管理:在全球渔业发展背景下,运用现代资源环境经济学,以及相关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管理问题,寻求解决对策。

(2)水产贸易与渔业管理:在渔业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背景下,研究水产贸易对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其相关政策和法律问题,为渔业管理创新提供支持。

(3)渔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交融背景下,研究渔业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经济原因,分析和评估渔业经济管理绩效,为渔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支持。

(4)渔业环境资源保护政策与法律:综合海洋生态学、生物资源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渔业环境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与法律,为渔业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制度支撑。

本学位点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近五年来,承担纵向项目136项,经费 2573.86万。其中:国家级项目27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8项;发表论文136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先后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2项,以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部分研究成果应邀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和科技部《软科学要报》等形式,呈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重要决策参考。形成了一支规模合适、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影响的学科团队。

博士生导师简介:

钟昌标教授,博士,宁波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和地学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浙江省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重点学科国际贸易学负责人。200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浙江省优秀博士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文因素对城市化海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机制与控制模式研究”、“国际贸易、FDI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浙江案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人文因素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以浙江省为例”。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人文因素对城市化海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机制与控制模式研究》、《绿色港航关键问题与实现途径:以浙江省为例》等7部相关专著。

汪浩瀚教授,博士,宁波大学研究生院执行院长,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学科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审专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目前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互动机制及政策调适”,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近几年来,先后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指导研究生两次获得浙江省优秀学位论文。

陈昆亭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本科就读中国石油大学,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博士后于北京大学,先后到美国、韩国访学。2004年被聘山东大学,2008年破格教授、博导,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被评为青年骨干教师,宏观经济学科组带头人,周期理论研究室主任。 2010年被宁波大学聘为‘甬江学特聘教授’,2011-2012任商学院副院长。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等课题20余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ssci英文刊物等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及高校科研成果奖多次。国家自然科学、国家社会科学、教育部、浙江省等项目评审专家,《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等多家权威刊物审稿专家,在国内经济周期、增长理论领域有重要学术贡献和影响。当前主要研究领域:金融经济周期理论和长期经济增长理论。

蔡先凤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经济法学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美国佛蒙特法学院(Vermont Law School)访学学者。2004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法、海洋生态安全法、渔业环境资源保护政策与法律等。近年来,主持和完成浙江省哲社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研究成果获奖多项。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张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81

邮编:315211

E-mail:zhangshanshan@nbu.edu.cn

0908Z3  渔业工程与材料

渔业工程与材料是201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在水产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目前本学科拥有“宁波市Grubbs研究院”、宁波市“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科技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产业战略联盟”理事单位,浙江省“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一级学科,浙江省“新材料的绿色制造与应用”重点创新团队,宁波市“3315”“特种高分子新材料及应用”全球创新团队(A类);目前拥有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obert H.Grubbs教授、中央“****”学者陈忠仁教授、国家“外专****”专家Robert B.Grubbs教授等在内的导师组共同指导培养研究生。

该学位点研究方向有: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主要研究聚合物分子设计与可控聚合、高分子聚集态结构调控与表征、有机纳米材料多尺度加工、高分子复合材料界面设计与调控、高分子疲劳失效机理与寿命预测等。

海洋仿生材料:通过对水生生物的材料学研究,主要从事仿生材料的分子设计与人工合成、仿生材料多层次结构的调控与表征、仿生智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等。

渔业水环境材料技术:主要研究超级吸收材料、高效分离膜、绿色海洋涂料和超强纤维的制备及其在渔业水环境保护和极端水环境的应用。

渔业装备:主要研究深海养殖网箱、远洋渔网、轻量鱼竿等先进渔具,海洋作业动力机械、电力供应、通信设施等渔业装备的核心材料及其加工技术。

学位点负责人陈忠仁教授为中央“****”学者,国家特聘专家。师从诺贝尔化学奖(2005年)得主Grubbs教授,199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和化学博士学位。曾担任斯坦福大学、霍尼韦尔集团博士后和普利司通集团高层研发人员,在高分子材料尤其是弹性体的合成、加工和工业应用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科学》Science 杂志封面发表的研究成果也已成为纳米高分子加工的标准方法。2011年全职加盟宁波大学,出任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

学位点目前拥有超过5000平方米的专业实验室和包括液质联用仪、高温及低温凝胶色谱仪,各类流变仪,原子力、场发射扫描、透射电镜显微设备,核磁共振仪、小角X光散射仪等的先进研究设施;三年内可支配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材化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郝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984

邮编:315211

E-mail:haotingting@nbu.edu.cn

相关话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