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天津大学博士点简介(6)

天津大学 /2009-10-01


生物化工学科简介

生物化工即生物化学工程,该学科诞生于50年代,80年代发展迅速,成为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领域举足轻重的交叉发展学科;它致力于生物技术产品过程理论、技术、设备和工艺和研究和开发,在将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其涉及内容包括多相与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细胞培养工程、代谢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生态工程、生物功能材料、环境工程等。
天津大学生物化工学科在近20年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是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本科专业,1996年成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并有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天津大学该学科已发展成为以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主、研究方向各具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其中包括:博士生导师胡宗定、孙彦、元英进、赵学明4名、副教授5名,5人具有博士学位,国家科委生物开发中心专家组成员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专家孙彦、元英进教授2人。主要学术带头人胡宗定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生化工程专家,在生物反应器和生物反应工程等领域多有建树。
天津大学生物化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胡宗定教授为首的多相与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反应器;(2)孙彦教授为首的生物分离工程、复合生物过程;(3)元英进教授为首的植物细胞培养工程、天然产物及反应工程;(4)赵学明教授为首的生物反应与代谢工程;(5)甘一如副教授为首的基因工程制药;(6)董晓燕副教授为首的蛋白质工程;(7)闻建平副教授为首的环境生物工程等。天津大学在这些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均取得了突出成绩。
天津大学生物化工学科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各研究方向建立了相应的科研实验室,基础设施齐全,其中包括:符合GLP标准的基因工程药物实验室、各种发酵及动植物细胞培养装置、各种分离纯化及分析检测设备等,实验室面积1000余平方米。至1998年底,已培养博士12人,硕士48人,博士后6人;其中不少在国内外大学继续深造,已有多人成为我国生物化工界的中坚力量。1990年以来,本学科已完成科研重大项目28项,其中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3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2项,国家教委、天津市和其它部委基金和攻关项目20余项,合计经费达7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教材12部。同时,国家对本校该学科的建设极为重视,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一期投资400万元,将于2000年前建成“生物技术与生物加工工程”研究基地。
天津大学生物化工学科非常重视同国内外同行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德国国家生物技术研究院、英国剑桥大学、伯明朝翰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神户大学、九州大学,奥地利格拉兹技术大学,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等均有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协议,可为本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继续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应用化学博士点

本博士点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从事应用电化学研究的博士点学科。现有教授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10人。学术带头人郭鹤桐教授现任中国表面工程协会常务理事及电镀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多年来一直从事应用电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在金属电沉积、电解和化学电源等研究领域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近年来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在应用电化学学术界颇具声望。
本博士点的研究方向涉及面较广,并突出了工科专业的特点。主要研究方向有金属电沉积、化学电源、腐蚀电化学、复合材料,电化学反应工程及生物电化学等。
金属电沉积主要从事实用价值较高的、发展迅速的金属基表层复合材料的形成及其机理的研究。固体微粒与金属共沉积形成的金属基复合功能材料能显著地改善镀层的性能,并可根据需要对之加以“裁剪”,而且还能大量节约贵重原材料,在生产实践中能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成功的电沉积复合镀锡层可使其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的可焊性,均能达到创优水平。研究课题“电子元器件稳定易焊锡基复合材料”获1991年国家发明三等奖。以银-氧化镧复合镀层取代纯银作为电接触材料,可节约用银70~90%,有很大经济效益。研究课题“耐电蚀银-氧化镧电触头”获1990年国家发明三等奖。在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发现了复合镀层中微粒与基质金属间存在着轨道相互作用,打破了过去认为二者仅仅处于机械混合状态的传统观念。
通过电沉积和化学沉积制备被日本学者誉为“未来的梦的金属”的非晶态合金镀层,不但方法简便,成本低廉,而且可以制备出其他方法不易获得的非晶态合金。对具有高耐蚀性、高机械强度、高导磁率,耐放射线特性等各种功能的新型非晶态合金镀层的研究以及非晶态合金形成机理的研究,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近几年与日本小若正伦教授在这方面的合作研究,已取得很大成绩。
在激光作用下的电沉积,既可大大加快沉积速度(一般可提高几百倍),改善镀层的组织结构,又可在不采用屏蔽措施的条件下达到局部沉积的目的。在电子中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通过电化学结晶外延法形成纳米级叠层膜可获得超晶格结构材料。这种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进行的“电化学建筑工程”处于信息科学中的前沿阵地。
化学电源应用于航天技术中的燃料电池,在目前已成为解决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最具有吸引力的手段。对电极电催化性能的研究是一项保证燃料电池容量和寿命的重要任务。本学科研究的氢-氧燃料电池及甲醇-空气燃料电池的催化电极材料,可以节约贵金属铂的用量使之能在保证电池性能的基础上大大地降低成本,更有利于使用燃料电池取代内燃机开汽车。开展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的研究又是一项最近新发展起来的先进的很有实用前途的燃料电池。
随着能源转换新材料及电催化效应研究的日益深入,需要电极自身具有分子水平的微观信息。本学科通过电化学调制光谱研究镍、聚苯胺等电极的微观结构和表面状态,获取了很多在理论与实践中均有重要价值的成果,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行列。以聚苯胺作为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可使电池性能改善和循环寿命提高,此项工作也地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研制成功的《干电池电解液快速净化的电化学工程方法》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在努力解决铝电极的溶解与钝化矛盾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使用性能良好的铝-空气电池,已在实践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派生出铝-水电池制氧、制氧、氧传感器和高活化铝合金牺牲阳极新技术。正在研究铝-空气电池作为电动汽车和电池自行车等电源使铝-空气电池形成一族新的研究开发技术成果。
被誉为绿色(无污染)电池的氢-镍电池是当前国内外高速发展的高能电源。对储氢材料及金属氢化物电极表面改性的研究,显著提高电极的放电容量和循环寿命,进一步扩大氢镍电池的应用领域。
腐蚀电化学研究方向就重视微计算机在电化学研究中的应用,曾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腐蚀电化学微计算机在线测量系统,对钝化膜稳定性的研究、金属表面的电化学和化学修饰以及缓蚀剂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也都取得了有重要价值的成果。此外,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腐蚀规律和探索防止金属腐蚀的新措施,需要进行对腐蚀金属的表面状态和表面过程的原位监测的研究。解决不同腐蚀环境中如何选用耐腐蚀的金属材料问题是一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需要进行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咨询系统和寿命预测的研究。这两项研究都是处于腐蚀电化学的前沿和尖端地位。
电化学反应工程中的热传递问题是关系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大课题。针对电化学反应器的特点对电化学反应器的放大效应和放大技术进行研究,是当前电化学迫切需要解决的尖端问题。通过使用新型金属阳极和改进反应器设计而研制成功的次氯酸钠发生器曾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
生物电化学主要研究以蛋白质及其它生物大分子修饰和各种生物功能电极的电化学动力学,从而探索有关新陈代谢、病理、药理的作用有理,以生物催化电极与生物免疫电极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研究由此而构成的各种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作用原理,该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于临床诊断,生物工程、环境监测等领域。还开展铝氧化着色纳米技术和各种功能材料的研究。
本博士点自1987年以来已培养博士生21人,博士后2人。承担和完成科研项目52项,省部级鉴定科研成果27项,获国家发明三等奖4项,获省部级奖9项,发表论文360篇,专著5部。

生物医学工程

批准时间 1993年
主要研究方向 人体信息检测
现有学术队伍 现有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人员8名,副教授15人。
主要设备情况
由国家教委批准的实验室有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光 电子信息工程开放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重点实验室。
获奖情况 国家二等奖二项,部级奖五项,其它市级奖五项
学术带头人(负责人,简介)
王明时、虞启琏、吕杨生教授的人体信息检测与分析技术为主。
姚康德、成国祥的医用与电子材料研究为主。
孙彦、元英进的生物技术作为主攻方向。
陈乐王、张凤宝的人工器官研究为主。
人才培养
共培养博士生30余人,毕业博士18人,在国内外重大刊物上发表50余篇。

 
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简介

我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为该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1986年经国家国务院学科委员会审查批准“系统工程”专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81年为我国系统工程专业首批博士点),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和学科调整,调整为“管理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和博士点主要研究内容为:
现代信息技术对管理的影响
复杂系统及其调控问题研究
系统分析与决策
金融工程与金融管理
社会经济系统建模理论和方法研究
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研究
工业工程理论与应用
CIMS管理模式及技术体系与应用研究
该重点学科共有教授30名,副教授3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在读博士生130名,已获博士学位68人,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著名系统工程专家刘豹教授。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