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博士点、硕士点简介
天津大学化学工程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1年批准的首批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和国家重点学科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建有多所研究基地,如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馏实验室、国家级精馏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化工部天津大学工业结晶研究开发中心等。本学科点拥有数千平米的实验室和总价值8000万元以上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检测设备和仪器,科研条件优越。
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10余人,主要学术带头人为中科院院士,国际著名蒸馏专家余国琮教授。在他的领导下,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年龄层次与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其中的12名博士导师、18名教授、31名副教授是学术造诣较高、成绩突出的学者专家,此外还荟集了一大批积极开拓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学研究人员。
化学工程是研究化学工业及与其相关工业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过程、物理过程及其所用设备的设计与操作和优化的共同规律的一门工程学科,其学科内容包括:单元操作(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传递过程及化工系统工程等5个学科分支,本学科覆盖面广,与能源、材料、电子、冶金、食品轻工及环境保护等部门都有密切关系。本专业研究方向几乎涉及化学工程的各个领域,如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流体力学与传递过程、传质与分离工程、化工过程系统工程、核化学工程、化工应用数学、环境化学工程等。
本学科极为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多次获得优秀博士生、硕士生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目前,已培养博士生90名,硕士生380余名,我们一直把研究生当作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在研究生的参与下,本学科已完成项目300余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国家级项目50余项,省市部委级项目60项,企业委托项目百余项。已获各级科技进步奖65项,鉴定成果95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700余篇、出版专著和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被广泛采用的高教统编教材30多种。
本学科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70多项,总经费3600多万元,其中国家级及省市部委级项目50余项。天津大学化学工程学科已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一期投资800万人民币,建立“现代传质与分离技术”研究和开发基地。
本学科点每年计划招收本科生约60名,硕士生约50名,博士生约15名。为研究生开设课程有30多门,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论文工作,将使学生既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具有了宽阔的视野和解决新问题所必须的概念与技能,从而为学生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化学工艺
化学工艺是研究各类化学品的合成方法、原理、流程、设备及其相关基础理论的科学,直接为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环境、能源、材料等服务,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整个化工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天津大学化学工艺(前身为有机化工)学科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现建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绿色化学技术研究中心、膜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该学科学术梯队实力雄厚,学术带头人陈洪钫教授是我国有机化工专业创建人之一,在有机化工反应、有机化工分离等领域有很深造诣,曾任天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院长和化工系主任多年,学术带头人中还有包括米镇涛教授、马沛生教授、刘家祺教授、许根慧教授在内的一批学术造诣精深,成就卓著的国内知名教授。近年来该学科又补充了一批近年来毕业或深造于国内外著名学府的知识新颖、锐意进取、充满生机的中青年学者。
本学科具有一流的基础设施,现有实验室面积2800平方米。本学科具备先进的研究与测试手段,包括国家投资和世行贷款在内,现有仪器资产2000万元以上。
该学科立足国际学术前沿,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和科研的主导思想,研究方向辐射面广、集成性强。在新型合成工艺、一碳化工、新型高效分离技术、反应与分离集成技术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并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研项目多次获国家或省部级奖励,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推动了国内化学工艺学科的发展。
该学科是天津大学化工领域中的骨干学科,是国内化学工艺领域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近四十年来为我国化工行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本学科点已培养出本科生近5000人,硕士生近200人,博士生近40人。这些毕业生的大多数已成为国内教学、科研、生产、管理等部门的骨干力量(包括多名工程院士和部门技术领导等),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国外著名高校工作。近期配合国家“211”工程建设推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管理措施将会使本学科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在下世纪初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本学科一贯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二十余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起学术联系,并与欧美、日本等国的十多个大公司签立了合作协议。
本学科的研究领域由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三部分组成。根据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趋势,利用现有工作基础和优势,近期的主攻方向和优选研究领域主要有:
新型绿色化学工艺(高效洁净化工新工艺,生物技术,膜技术):设计与环境友好新分子和新材料,使用无公害的原材料路线,开发洁净、高效的新型反应、分离技术以及反应与分离集成技术,最终实现零排放的绿色化学工艺,达到用新的反应与分离技术实现化学工业的低能耗、无污染,同时研究天然产物分离纯化与合成。
离新技术用功能化学品的合成:研制信息产业微电子用各类高纯化学品、航空航天用高能量密度燃料,高效、高选择性催化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材料用单体等,确保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需求。探索新型催化过程及机理,研究界面反应与传递。
过程科学与工程技术:开展分子热力学、过程系统工程、过程模拟放大等基础研究,解决原型技术的工业放大
生物化工学科简介
生物化工即生物化学工程,该学科诞生于50年代,80年代发展迅速,成为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领域举足轻重的交叉发展学科;它致力于生物技术产品过程理论、技术、设备和工艺和研究和开发,在将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其涉及内容包括多相与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细胞培养工程、代谢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生态工程、生物功能材料、环境工程等。
天津大学生物化工学科在近20年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是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本科专业,1996年成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并有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天津大学该学科已发展成为以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主、研究方向各具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其中包括:博士生导师胡宗定、孙彦、元英进、赵学明4名、副教授5名,5人具有博士学位,国家科委生物开发中心专家组成员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专家孙彦、元英进教授2人。主要学术带头人胡宗定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生化工程专家,在生物反应器和生物反应工程等领域多有建树。
天津大学生物化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胡宗定教授为首的多相与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反应器;(2)孙彦教授为首的生物分离工程、复合生物过程;(3)元英进教授为首的植物细胞培养工程、天然产物及反应工程;(4)赵学明教授为首的生物反应与代谢工程;(5)甘一如副教授为首的基因工程制药;(6)董晓燕副教授为首的蛋白质工程;(7)闻建平副教授为首的环境生物工程等。天津大学在这些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均取得了突出成绩。
天津大学生物化工学科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各研究方向建立了相应的科研实验室,基础设施齐全,其中包括:符合GLP标准的基因工程药物实验室、各种发酵及动植物细胞培养装置、各种分离纯化及分析检测设备等,实验室面积1000余平方米。至1998年底,已培养博士12人,硕士48人,博士后6人;其中不少在国内外大学继续深造,已有多人成为我国生物化工界的中坚力量。1990年以来,本学科已完成科研重大项目28项,其中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3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2项,国家教委、天津市和其它部委基金和攻关项目20余项,合计经费达7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教材12部。同时,国家对本校该学科的建设极为重视,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一期投资400万元,将于2000年前建成“生物技术与生物加工工程”研究基地。
天津大学生物化工学科非常重视同国内外同行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德国国家生物技术研究院、英国剑桥大学、伯明朝翰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神户大学、九州大学,奥地利格拉兹技术大学,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等均有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协议,可为本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继续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核燃料循环硕士点简介
原名核化学化工,1986年授权,现主要研究方向:
1.环境核化学与水化学;2.核素物理化学与分离技术;
3.核素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及其最终处置。
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6名。具有开展放射性工作的基本设备和多种测试仪器,包括痕量核素检测装置,可做极低浓度下的实验。备有铀转化工艺试验系统,银质高温耐蚀热天平及反应系统等。已培养了硕士生50多名。1986年以来共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9次,最新成果《镭的迁移规律及其最终处置中阻滞扩散研究》经4位院士及7位权威专家鉴定(核总科监字[1998]第034号)结论为:“这项研究,为我国核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一项同时具备开创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优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学术带头人王榕树教授,化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兼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会理事,纽约科学院院士。在环境核化学与水化学交叉范围内,提出并发展了多项基础理论、新方法及新材料。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核科学基金和国家攻关课题。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目前正主持国家八六三计划项目,核工业项目和博士点基金等研究课题。
批准时间 1981年
主要研究方向
智能化生理检测医学仪器,人体信息检测技术,现代医学成像技术,医用物理。
现有学术队伍 现有教授五名,副教授十名,高工二名。
主要设备情况 多导生理的录仪,多功能光学显微镜,多用超声仪器,及微机十余台。
获奖情况
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四等奖二项,部委级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二项。
学术带头人(负责人,简介)
王明时,教授,人体信息控测技术
虞启琏,教授,现代医学成像技术
吕杨生,教授,生物医学信号处理
万柏坤,教授,医学物理
冯远明,副教授,生物电磁学
李 刚,副教授,智能化医学仪器
胡 勇,副教授,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
人才培养 已培养硕士毕业生六十余名
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简介
该硕士点由原系统工程、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科学和工业工程专业所组成。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调整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授权。
主要研究方向:
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
工业工程理论与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
工程项目管理
国际工程管理
管理科学与决策分析
现有硕士导师45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30人,在读研究生363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320人,工作在国家经济建设各个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