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柴立和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9-13

基本信息
学历:博士
职称:副教授
专业:
系别:环境科学系
电子邮箱:lhchai@tju.edu.cn
电话:
通讯地址:
主要研究方向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与复杂系统理论,复杂环境系统的模拟和预测,自然灾害的模拟、预测和控制,环境经济与管理,环境中的传热,热力学和流体力学方面,非线性和非平衡的热力学,能源系统的优化等领域。


教育及工作经历
主要学术经历:
1995.9~2000.3:北京市,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1991.9~1995.7:南京市,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热能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2002.4~今: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0.4~2002.4:东京大学机械工程系,热科学与复杂系统分子动力学实验室,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博士后特别研究员
实践经历:
2002.4-今: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0.4-2002.4: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
1997.3-2000.3:实验室管理员,传热实验教学,教学助理。
主要学术成就、奖励及荣誉:
获‘刘仙洲奖’,‘西门子奖’,‘航天海鹰杯十佳学术新秀’,‘清华大学特等奖’,第五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二等奖,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三等奖等。
教学经历
在研项目
在研项目:

1、2002.4-今:环境科学与工程,复杂系统科学理论,复杂环境系统的非线性问题,沸腾传热的非线性特性。主要承担的研究项目有主要承担的研究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从传递现象的角度探讨分形结构形成的物理机理),‘天津大学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No.411703-0101),‘天津大学杰出人才引进基金’(No.W20201),‘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No.413042)
2、2000.4-2002.4:相变传热,非线性和非平衡热力学,非线性沸腾传热动力学,两相流的动力学与传热等。主要承担的研究项目有‘非线性沸腾传热’,‘非线性沸腾传热动力学’,‘非线性非平衡热力学’,‘人工穴槽的沸腾传热与控制’,‘两相流的分歧’
3、1997.3-2000.3:非线性相变传热学,微重力传热等。主要承担的研究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非线性沸腾传热’(No. **)和‘微重力下的沸腾传热动力学’(No. **)。
4、1996.5-1997.2:双组分混合物的沸腾与凝结,微液膜的稳定性等。主要承担的研究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微重力下的气泡动力特性与热毛细现象’(No. **)
5、1995.3-1995.7:燃烧与换热器的设计。

专业兴趣: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与复杂系统理论,复杂环境系统的模拟和预测,自然灾害的模拟、预测和控制,环境经济与管理,环境中的传热,热力学和流体力学方面,非线性和非平衡的热力学,能源系统的优化等领域。


主要论文
国籍杂志和国际会议论文
L.H.Chai, X.F.Peng, B.X.Wang and J.M.Ochterbeck, 1998, ‘Interfacial Behavior of Growing Bubbles in Concentration Boundary Layer’, Int. J. Heat Mass Transfer. Vol.41, No.22, pp. 3529-3535.
L.H.Chai, X.F.Peng, and B.X.Wang, 2000, ‘Nonlinear Aspects of Boiling Systems and a New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Pool Nucleate Boiling Heat Transfer’, Int. J. Heat Mass Transfer, Vol. 43, No.1, pp. 75-84.
L.H.Chai, X.F.Peng, and B.X.Wang, 2000, ‘Nucleate Sites interaction during Boiling Process’, Int. J. Heat Mass Transfer, Vol. 43, No.23, pp. 4249-4258.
L.H.Chai, X.F.Peng, and D.J.Lee, 2000, ‘Interfacial effects on nucleate boiling heat transfer of binary mixtures’, Int. J. Thermal Science, Vol. 40, No. 2, pp. 125-132.
L.H.Chai, X.F.Peng, and B.X.Wang, 2000, ‘The Duality of Boiling System and Uncertainty Principl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Vol. 43, No. 6, pp. 569-576.
L.H.Chai, X.F.Peng, and D.J.Lee, 2000, ‘A conceptual model for interactions of dry/wet patchesin transition boiling’,J. Chin. Inst. Chem. Eng.Vol. 31,No. 6, pp. 629-633.
L.H.Chai, M.Shoji, and X.F.Peng, 2001, ‘Dry patch interaction caused by lateral conduction intransition boiling’. Int. J. Heat Mass Transfer, Vol. 44, No.21, pp. 4169-4173.
L.H.ChaiandM.Shoji, 2001, ‘Boiling curves ? bifurcation and catastrophe’. Int. J. Heat Mass Transfer, Vol. 44, No.21, pp. 4175-4179.
L.H.ChaiandM.Shoji, 2002, ‘Self-Organization and Self-Similarity in Boiling Systems’.ASME J. Heat Transfer, Vol.124, No. 3, pp. 507-515.
L.H.ChaiandM.Shoji, 2002, ‘Thermodynamics Bifurcations of Boiling Structure’. Int. J. Heat Mass Transfer, Vol. 45, No.23, pp. 4675-4682
L.H.Chai,M.Shoji and X.F.Peng, 2002, ‘Bubble Interaction in Thermal Boundary Layer’. J. Tsinghuaand Technology, Vol. 7, No.2, pp. 160-164.
L.H. Chai and D.S. Wen. Hierarchical self-organization of complex systems,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20 (4): 440-445, 2004.
L.H.ChaiandM.Shoji, 2004, “Closure to Discussions on ‘Self-Organization and Self-Similarity in Boiling Systems’”.ASME J. Heat Transfer, 126 (4): 663-665.
L.H.Chai, 2004,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Bubble Interaction in Boiling Systems’”.Int. J. Thermal Science, 43 (11): 1067-1073.
L.H.Chai, and X.F Peng, 2005, “Statistical Features of transition to Stable Film Boiling’”.Int. J. Thermal Science, 44(2): 147-153.
L.H. Chai and D.S. Wen. Theoretical analyses on boiling critical heat flux with porous media, Accepted by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04.
D.S. Wenand L.H.Chai. Influence of dry patches dynamics on transition boiling, Accepted b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Technology, 2005.
L.M. Chen and L.H.Chai. Mathematical model and mechanisms for biofilm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Accepted by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5.
H.B. Li and L.H.Chai. Thermodynamic Analyses on Technical Framework of Clean Production. Accepted by The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5.
D.G. Ma and L.H.Chai. Power law distribution and 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of dispersed particles. Accepted by China Particuology, 2005
L.H.Chai, X.F.Peng and J.M.Ochterbeck, 1997,'Nucleate Pool Boiling Heat Transfer of Binary Mixtures Under Microgravity', National Heat Transfer Conf., Baltimore, MD, USA, Aug. 10-12,AIAA1997-3885.
L.H.Chai and X.F.Peng,1997,'Analysis of Nucleate Pool Boiling of Binary Mixtures under Microgravity', Thermal Sciences in 21st Century, High Education Press.
L.H.Chai, X.F.Peng and J.M.Ochterbeck, 1998, ‘Stability Analysis of Evaporating and/or Condensing Thin Liquid Film’, Proceedings of the ASME Internation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ngress and Exposition. Anaheim, V361-1-1, CA, USA.
X.F.Peng, L.H.Chai, B.X. Wang, 1998, ‘Nucleate Boiling Characteristics of Binary Mixtures under Microgravity’, CAST 3rd Academic Conference of Young Scientists (Material Science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
X.F.Peng, L.H.Chai, and B.X.Wang, 2000, ‘Nucleate Sites interaction and Its Effects on Nucleate Boiling Heat Transfer’, Symposium on Energy and Engineering 2000, Vol. 1, pp. 343-349.
L.H.Chai, X.F.Peng, and B.X.Wang, 2000, ‘Nucleate boiling heat transfer of binary mixtures conjugating interfacial effects’, 5th ISTH, Beijing, China, pp. 439-445.
D.S. Wen, L.H.Chai, X.F.Peng, and B.X.Wang, 2000, ‘Effects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on Rayleigh-Taylor instabil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F’, 5th ISTH, Beijing, China, pp. 610-616.
L.H.Chaiand D.S.Wen, 2002, ‘Transition boiling phenomena including dry patches interaction’, 1st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eat Transfer, Fluid Mechanics and Thermodynamics, Kruger Park, South Africa
L.H.Chai,M.Shoji and X.F.Peng, 2001, ‘Bubble Interaction in Thermal Boundary Layer’. Symposium on Energy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China.
L.H.Chai. General theory on the evolution of complex systems. 1st Cross-Strait Conference on Statistical Physics. August 27-31, 2003, Yangzhou, China, pp. 133-135.
L.H.Chai and D.S. Wen. Hierarchical self-organization of complex systems, 10th Joint Conference of Chinese Society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United Kingdom Society of Chemical Society, SEP 13, 2003.
国内杂志论文
柴立和, 彭晓峰. 浓度边界层中成长汽泡的界面特性. 工程热物理学报. Vol.19, No.2, pp.213-217, 1998.
柴立和, 彭晓峰. 微重力下双组分池内高热流时核态沸腾传热理论分析. 航空动力学报.Vol.13, No.3, pp.263-266, 1998.
柴立和,彭晓峰. 非线性沸腾传热?I: 耗散结构理论. 自然杂志. Vol.20, No.4, pp.243-244, 1998.
柴立和,彭晓峰. 非线性沸腾传热?II: 突变与分岔理论. 自然杂志. Vol.20, No.5, pp.305-306, 1998.
柴立和,彭晓峰. 非线性沸腾传热?III: 随机理论. 自然杂志. Vol.20, No.6, pp.366-367, 1998.
柴立和,彭晓峰. 沸腾传热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的哲学思考. 大自然探索. Vol.17, No.4, pp.201-205, 1998.
鲁维加,蔡亮,柴立和. 预混可燃气火焰传播速度的研究. 东南大学学报. Vol.28, No.1, pp. 87-90, 1998.
柴立和,彭晓峰. 非线性沸腾传热?IIII: 相变涨落关联. 自然杂志. Vol.21, No.1, pp. 61, 1999.
柴立和, 彭晓峰, 王补宣. 沸腾系统中的分岔和突变现象. 工程热物理学报. Vol.20, No.3, pp.332-336, 1999.
柴立和,彭晓峰,张志军,王补宣. 薄液膜稳定性分析.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Ser. A, Vol.14, No.1. pp.112-118, 1999.
柴立和,彭晓峰,张志军,王补宣. 微重力下双组分核态沸腾的微楔形模型.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Ser. A, Vol.14, No.2, pp. 225-231, 1999.
柴立和,杨荣贵. 模型化方法的哲学思考. 大自然探索. Vol.18, No.2, pp. 87-90, 1999.
柴立和,蒙毅,彭晓峰. 传热学研究及其未来发展的新视角探索. 自然杂志. Vol.21, No.1, pp. 4-7, 1999.
柴立和, 彭晓峰,王补宣. 沸腾系统中活化核心相互作用特性. 机械工程学报, Vol. 36, No.2, pp. 21-24, 2000.
柴立和, 彭晓峰, 王补宣. 沸腾系统中干斑相互作用特性. 原子能科学技术. Vol.33, No.6, pp.55-61, 1999.
柴立和, 彭晓峰, 王补宣. 池沸腾传热基础理论新视角探索.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Vol.7, No.1, pp.74-80, 1999.
柴立和, 彭晓峰, 王补宣. 沸腾传热新模型.化工学报,2001, 51(5): 598-603.
柴立和, 颜岩,彭晓峰. 生物热力学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自然杂志. Vol.21, No.4, pp.216-219, 1999.
柴立和, 彭晓峰, 王补宣. 沸腾传热基础理论的拓展. 工程热物理学报,Vol. 21, No. 5, pp. 605-610, 2000.
柴立和, 彭晓峰, 王补宣. 沸腾系统的两象性及不确定性现象. 中国科学(E辑), 2000, Vol. 30, No.2, 97-104.
柴立和,文东升,彭晓峰. 相似理论的新视角探索. 自然杂志. Vol.22, No.3, pp. 168-170, 2000.
文东升,王补宣,柴立和,彭晓峰. 传热传质对Taylor稳定性的影响.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Vol.41,No.z1,2001.
柴立和,彭晓峰. 沸腾形态转变的理论分析. 被物理学报接受发表, 2003.
柴立和,彭晓峰. 东京大学的复杂性研究学科.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Vol. 24, No. 6, pp. 14-17, 2003.
柴立和,马德刚. 复杂系统的热力学理论
. 自然杂志, Vol. 25, No. 5, pp. 261-264, 2003.
柴立和,彭晓峰. 东京大学交叉学科简介及其启示. 国际学术动态, 2003, 6: 17-19.
柴立和,马德刚. 分形生长的新理论. 天津大学学报, Vol. 37, No. 4, pp. 326-330, 2004.
柴立和,彭晓峰. 来自化学前沿的挑战:动态自组装. 化学进展, Vol. 16(2): 169-173, 2004.
马德刚,柴立和. 科学历史观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天津大学学报, 2004, 6(4): 97-101.
柴立和,彭晓峰. 东京大学的复杂性研究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N1, No. 8, pp. 76-79, 2003.
柴立和, 郎铁柱. 生态复杂性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及其局限性. 自然杂志, 2004, 26(2): 98-102
王俊博, 柴立和等 环境科学中的复杂性思维,环境保护科学,2004, 30(5): 65-68
柴立和. 多尺度科学研究进展. 化学进展,2005, 17(2): 186-191
柴立和. 形状科学研究进展及建立形状科学的尝试. 自然杂志, 2004, 26(5): 300-304
柴立和, 杨战. 复杂性科学几大学派及其研究特点. 现代物理知识,2004,16(6): 25-30
吴承泽,柴立和. 清洁生产的热力学循环分析,天津理工大学学报(已接受发表),2004
陈黎明, 柴立和. 生物膜废水处理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机理探讨. 自然科学进展(已接受发表),2004
王俊博, 柴立和. 具有时滞效应的三物种食物链混沌行为研究. 自然科学进展(已接受发表),2004
陈黎明, 柴立和. 生物膜动力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力学进展(已接受发表),2005
柴立和, 李慧博,吴承泽. 清洁生产技术理论框架的热力学分析. 天津大学学报(已接受发表),2005
柴清和, 柴立和. 微电子器件散热控制及设计的一个理论模型. 仪器仪表学报(已接受发表),2005
柴清和, 柴立和, 邱传飞. 基于沃尔什函数的信号采样与恢复. 仪器仪表学报(已接受发表),2005
柴清和, 柴立和, 邱传飞. “智能尘埃”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仪器仪表学报(已接受发表),2005
柴立和. 漫谈重整化方法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现代物理知识,2005,17(2): 25-30
陈黎明,柴立和. 生命是什么:一个基于新物理学原理的回答,医学与哲学(已接受发表),2005
柴清和, 柴立和. 从形状科学与工程前沿谈几何教学的改革.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已接受发表),2005
李慧博,柴立和.复杂性科学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科技导报(已接受发表),2005
柴立和. 非平衡态统计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现代物理知识,2005,17(5):110-115
陈黎明,柴立和.科学时空观的几次重要变革及展望. 现代物理知识(已接受发表),2005
国内会议论文
柴立和, 彭晓峰. 浓度边界层中成长汽泡的界面特性. 工程热物理传热传质会议,1997,重庆。
柴立和, 彭晓峰, 王补宣. 沸腾系统中的分岔和突变现象. 工程热物理传热传质会议,1998,合肥。
柴立和, 彭晓峰, 王补宣. 沸腾传热基础理论的拓展. 工程热物理传热传质会议,1999,苏州。
文东升,柴立和,王补宣,彭晓峰. 传热传质对Taylor稳定性的影响. 高校工程热物理年会. 2000,北京。
柴立和. 复杂性科学与美学. 自然、科学与美研讨会. 2003,北京。
陈中智,郎铁柱,张凤,柴立和. 具有超级传染事件的流行病传染动力学模型. 空间信息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2003,北京, pp. 57-61。
柴立和, 彭晓峰. 汽泡相互作用对沸腾模式转变的影响. 工程热物理传热传质会议,2004,吉林。
柴立和, 马德刚. 污泥干燥过程的分形特性. 工程热物理传热传质会议,2004,吉林。
陈黎明,柴立和. 生命是什么:一个基于新物理学原理的回答,生物学哲学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2005
陈黎明,柴立和. 发展非平衡统计力学的一个新方法:I理论及生物膜结构应用. 工程热物理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会议,2005
李慧博,柴立和. 研究复杂系统的一个新方法:I理论. 工程热物理传热传质会议,2005
李慧博,柴立和. 研究复杂系统的一个新方法:II应用. 工程热物理传热传质会议,2005
李慧博,柴立和. 给水网络的分形生长特性. 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会议,2005




相关话题/天津大学 环境科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邓娜
    基本信息学历:职称:副教授专业:系别:电子邮箱:denglouna@tju.edu.cn电话:通讯地址: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邮编:300072)主要研究方向能质调配与转化技术:地源热泵、高温热泵及有机朗肯循环低温发电技术;固体废弃物清洁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建筑能耗模拟分析和建筑节能技术;自然能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9-13
  •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龙正伟
    基本信息学历:博士职称:副教授、硕/博士生导师专业:系别: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电子邮箱:longzw@tju.edu.cn电话:通讯地址:主要研究方向通风技术、污染物监测与净化技术、室内舒适性环境营造、CFD仿真技术教育及工作经历主要学术经历08/2014-至今,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02/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9-13
  •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赵靖
    基本信息学历:博士职称:副教授专业:系别:建筑环境系电子邮箱:zhaojing@tju.edu.cn电话:通讯地址: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建筑系统节能改造技术及评价体系研究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技术研究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建筑节能激励政策及制度研究人体热舒适以及极端环境下人体热耐受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9-13
  •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关春峰
    基本信息学历:博士职称:副教授专业:系别:环境科学与生态系电子邮箱:chunfengguan@tju.edu.cn电话:通讯地址:主要研究方向土壤修复,污染物归趋及在生物体内吸收代谢机理招生专业环境科学(学硕),资源与环境(专硕),遗传学(学硕)教育及工作经历教育经历2006.03-2009.03: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9-13
  •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郑雪晶
    基本信息学历:博士职称:副教授专业:系别:建筑环境系电子邮箱:zhengxuejing@tju.edu.cn电话:通讯地址:天津大学环境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供热系统优化、区域能源规划、建筑能效诊断教育及工作经历主要学术经历:2005.032008.03天津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博士20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9-13
  •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李宁
    基本信息学历:博士职称:副教授专业:系别:环境工程系电子邮箱:liningec@tju.edu.cn电话:通讯地址:天津市津南区雅观路135号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第43教学楼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2.多功能纳米材料研发及其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3.膜改性与膜污染控制水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9-13
  •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钟磊
    基本信息学历:博士职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专业:系别:环境科学与生态系电子邮箱:Lei.zhong@tju.edu.cn电话:通讯地址:主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壤氮循环,土壤修复,生物炭制备技术研究领域和兴趣:主要从事土壤氮循环的微生物机制研究,生物炭制备及土壤修复技术的开发。专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9-13
  •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丁研
    基本信息学历:博士职称:副教授专业:系别:电子邮箱:dingyan@tju.edu.cn电话:通讯地址:主要研究方向建筑负荷预测与优化设计、建筑能源系统优化及人工智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教育及工作经历天津大学专业:建筑环境系研究兴趣:建筑负荷研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研究兴趣:建筑节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9-13
  •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赵迎新
    基本信息学历:博士职称:副教授专业:系别: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邮箱:yingxinzhao@tju.edu.cn电话:通讯地址:主要研究方向地下水污染修复、污水处理技术、环境功能材料开发与应用教育及工作经历教育背景2004.09-2008.0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环境工程专业    学士学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9-13
  •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裴晶晶
    基本信息学历:博士职称:副教授专业:系别: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电子邮箱:jpei@tju.edu.cn电话:通讯地址:天津大学环境学院14楼244主要研究方向建筑环境;室内空气质量;气态污染物净化研究领域和兴趣舒适性建筑及工业建筑(如电子洁净厂房)室内VOC、甲醛、酸性、碱性气体污染物净化;建筑通风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