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天津体育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_天津体育学院

天津体育学院 辅仁网/2017-07-12

天津体育学院成立于1958年8月,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层次逐步提高,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基本建设投入,一批现代化教学、科研、训练设施相继落成。教学管理日趋规范,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现有17个本科专业,12个硕士研究生专业,2010年,学校还被教育部批准为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的院校;在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体育学一级学科位列全国体育学学科前10%,获得并列第5名的佳绩;2013年7月,我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体育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现有教职工485人,其中专任教师310人;具有正高级职称人员56人,副高级职称人员1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6人、硕士学位的教师167人。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天津市****4人,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3人,天津市“131”人才计划(第一层次)2人,天津市“五个一批”人才4人,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3人,天津市教学名师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0余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5000余人、硕士研究生660余人,博士研究生12人。

2013年3月,学校位于静海区团泊新城西区健康产业园的新校区建设奠基开工。新校区占地面积1115.7亩,规划建设各类校舍建筑总面积46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47亿元。新校区坚持建设“人本、生态、智慧、开放、节能、环保”校园的理念,功能分区合理,教学、科研、生活有机结合,2016年7月实现整体搬迁。新校区将从根本上扩展学校的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的品牌优势,全面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展望未来,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高学校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体育大学而努力奋斗!

2015年学校把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强化“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工作理念,坚持走培养特色人才的发展道路,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深化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确保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教育部及天津市教委要求,现将学校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如下:

一、毕业生基本数据及分析

(一)毕业生人数

天津体育学院2015届各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共计1662人,其中专科毕业生160人,本科毕业生1287人,硕士毕业生215人,截至2015年12月1日,全校总体就业率为90.43%。

全校毕业生性别比例构成分布: 2015届毕业生的男女总体比例为1.22:1。其中,专科毕业生男女比例为0.38:1;本科毕业生男女比例为1.42:1;毕业研究生男女比例为1.15:1。



表1.各学历层次毕业生性别比例构成表









学历

毕业生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专科生

160

44

27.5

116

72.5

本科生

1287

756

58.74

531

41.26

研究生

215

115

53.49

100

46.51

合 计

1662

915

55.05

747

44.95



(二)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率天津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率截至2015年12月1日总体流向专科毕业生共计160人,落实毕业去向的专科毕业生147人,占专科毕业生人数的91.88%。其中,135人落实工作,12人升学读本,13人待就业;本科毕业生共计1287人,落实毕业去向的本科毕业生1160人,占本科毕业生人数的90.13%。其中,1018人落实工作,117人升学读研,4人出国,127人待就业;毕业研究生共计215人,占毕业研究生人数的91.16%。其中,195人落实工作,1人出国升学,19人待就业(见表2)。



表2.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率

就业

状况

毕业生总数

就业率%

签就业协议

签劳动合同

其他录用

应征义务兵

升学

出国

待就业

合 计

1662

90.43

334

15

1006

13

130

5

159

研究生

215

91.16

111

1

83

0

0

1

19

本科生

1287

90.13

219

14

792

13

118

4

127

高职生

160

91.88

4

0

131

0

12

0

13



1.专科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率情况。学前教育、体育教育及舞蹈表演专业就业率均在85%以上,其中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的只有4名毕业生,为学前教育和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保健专业就业率在60%以下(见表3)。

表3.专科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率
专业名称

总人数

签就业协议

签劳动合同

其他录用

待就业

升学

就业率%

学前教育

85

3

0

73

3

6

96.48%

舞蹈表演

27

0

0

21

4

2

85.19%

体育教育

36

1

0

32

1

2

97.22%

体育保健

12

0

0

5

5

2

58.33%

合 计

160

4

0

131

13

12

91.88%



2.本科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率情况。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新闻学、舞蹈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体育和市场营销专业就业率在90%以上,其余专业均在80%以上(见表4)。

表4.本科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率

专业名称

总人数

签就业协议

签劳动合同

其他录用

征兵

待就业

暂不就业

升学

出国

就业率%

教育技术学

23

2

0

12

0

3

0

6

0

86.956

新闻学

31

5

0

19

0

1

0

6

0

96.774

英 语

37

1

0

26

0

4

0

6

0

89.189

运动训练

610

118

6

373

5

78

0

30

0

87.213

民族传统体育

132

13

1

98

4

9

0

7

0

93.181

体育教育

102

21

1

62

0

8

0

10

0

92.156

舞蹈学

107

14

0

78

3

4

0

8

0

96.261

特殊教育

25

8

0

10

0

3

0

2

2

88

应用心理学

21

1

0

11

0

3

0

5

1

85.714

运动人体科学

22

3

1

7

0

3

0

8

0

86.363

运动康复与健康

29

3

0

14

0

3

0

9

0

89.655

公共事业管理

29

5

0

16

0

0

0

8

0

100

社会体育

60

15

1

37

1

2

0

4

0

96.666

市场营销

28

7

2

11

0

2

0

5

1

92.857

旅游管理

31

3

2

18

0

4

0

4

0

87.096

合 计

1287

219

14

792

13

127

0

118

4

90.132



3.研究生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率情况。毕业研究生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率情况。康复医学与理疗、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签约率100%,运动训练硕士就业率在75%,其它专业均在80%以上(见表5)。

表5.毕业研究生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率

专业名称

总人数

签就业协议

签劳动合同

其他录用

待就业

升学

就业率%

体育人文社会学

32

13

0

17

1

1

96.875

体育教育训练学

59

35

1

17

6

0

89.83

民族传统体育学

6

4

0

2

0

0

100

运动人体科学

27

12

0

14

1

0

96.296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2

1

0

1

0

0

100

体育教学硕士

49

26

0

21

2

0

95.918

社会体育指导员

5

3

0

1

1

0

80

课程与教学论

3

2

0

1

0

0

100

运动训练硕士

32

16

0

8

8

0

75

合 计

215

112

1

82

19

1

91.162



(三)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学校毕业生就业单位以中小型其他企业为主,达到41.051%,其次是一般初、中等教育单位比例为29.54%(见表6),就业趋势呈现多元化。

表6.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序号

单位

性质
本 科

专科

研究生

总人数

比例%

1

一般党政机关
33

1

12

46

3.06

2

科研设计单位
0

0

0

0

0.199

3

高等教育单位
97

7

27

131

8.715

4

一般初、中等教育单位

313

45

86

444

29.54

5

一般医疗卫生单位

17

1

3

21

1.397

6

其他事业单位
67

70

4

141

9.381

7

中小型国有企业
41

3

3

47

3.127

8

中小型三资企业
32

0

2

34

2.262

9

中小型其他企业
543

20

54

617

41.051

10

部队
14

0

2

16

1.064

11

城镇社区
3

0

0

3

0.199

12

合 计

1160

147

196

1503

100



(四)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2015届各学历毕业生集中分布在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和山西省,其它省份分布比较分散,如图表所示。

图3.毕业生就业省市区分布


表7.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

地域

专科

本科

硕士

合计

天津

37

401

131

569

河北

15

188

13

216

山东

17

88

10

115

山西

16

84

6

106

北京

0

45

7

52

内蒙

16

39

2

57

河南

9

36

8

53

浙江

9

31

3

43

广东

0

28

3

31

江西

5

27

0

32

辽宁

7

24

0

31

江苏

1

23

3

27

安徽

0

21

0

21

福建

7

16

0

23

甘肃

0

15

2

17

四川

0

12

0

12

湖北

0

12

4

16

黑龙江

8

11

0

19

湖南

0

11

1

12

贵州

0

11

0

11

重庆

0

8

0

8

吉林

0

6

0

6

云南

0

6

0

6

新疆

0

6

0

6

广西

0

4

0

4

陕西

0

4

2

6

青海

0

3

0

3

合计

147

1160

195

1502



1.专科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前三名的省份,天津市37人占总数的25.17%;山东省17人占总数的11.56%;山西省16人占总数的10.88%。2.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前三名的省份,天津市401人占总数的34。57%;河北省188人占总数的16.21%;山东省88人占总数的7.59%。

3.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前三名的省份,天津市131人占总数的67.18%;河北13人占总数的6.63%;山东省10人占总数的5.13%。

(五)2015届毕业生行业流向

学校2015届毕业生在中小型其他企业工作的617人,占就业比例的41.05%,在教育行业工作的575人,占就业比例为38.26%,其他事业单位工作的141人,占就业比例的9.38%。在中小型其他企业和教育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占全体就业人员的79.3%,因此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与近两年大体保持一致,高校、中学、小学、机关事业单位和中小型其他企业是毕业生选择的领域,由于自身专业与教育领域相关,因此在就业中部分同学就业单位是教育行业,从事与自己专业或研究方向相关的工作,并且均是通过人事考试成为教育工作者。

二、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2015年,学校对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邀请或走访用人单位,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会,认真听取各方面的反馈意见。绝大部分毕业生对学校传授的知识、教育教学的管理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比较满意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综合评价比较满意,个别有不满意的反馈。学校每年的就业工作会议上进行讨论分析,为学校调整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三、就业工作主要特点

(一)领导主抓,亲自部署。

全面推动2015年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3月份学校召开201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分析形势,党委副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各系部党总支(副)书记及辅导员参加。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大力推进 “一把手负责制”,发动全校各部门和全体老师一起助力就业工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领导小组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处配合、校系部层层落实、全校共同努力”的就业工作机制,组织力量,完善工作手段,给予就业工作充分保障。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整合资源、完善措施、改进工作,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毕业生满意就业提供良好服务。

(二)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校内开设大学生创业课为公共选修课程,将培育创业型人才与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素养,邀请企业知名人士来校做政策指导和创新创业报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2015年学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项。日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出《关于公布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的通知》,学校推荐的1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部通过教育部审核并获准立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1项、创业训练项目7项、创业实践项目5项。

根据市教委构建国家、市、学校三级“大创计划”实施体系的要求,学校充分调动和发挥优势学科、优秀教师团队、骨干教师的作用,分学生自主申报、院(系)初评和校评审专家组评审三个阶段开展推荐申报工作。2015年共批准42项“大创项目”校级立项,并推荐参加天津市和教育部项目评审。参与学生覆盖学校全部8个院(系)。为进一步确保申报项目质量,学校严把申报材料关,师生共同反复研讨、修订,力争培育出精品项目,申报项目质量得到天津市教委的充分肯定。经天津市教委审核并推荐,学校共有13个项目参加教育部国家级立项评审,全部通过并准予国家级项目立项,另有7个项目获准天津市级项目立项。

下一阶段,学校将按照教育部和天津市教委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十三五”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对大创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发挥其育人的良好效果,培养更多符合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三)顺应大众创新趋势,搭建创业服务平台。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及天津市下发的关于创新创业工作的文件精神,充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体育产业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打造具有体育院校特色的学生创业项目。2015年7月,学校与橙郡众创空间(天津)有限公司共同建立和运营,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综合体育产业服务的大学生公益创业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产业链一揽子基础服务,目标是培育更多成功的青年大学生创业者。众创空间总面积为1650平方米,主要包括:众创空间商务秘书服务区、创客心理辅导中心、大学生创客路演中心、大学生创客办公区、创业团队办公区、大学生创客咖啡、体育专业学生创业多功能区,有效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专业化服务平台。

(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必修1 学分),实行“26+12”(即26课时由学生网上学习,12课时由教师面授)。课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基本要求,实行全程指导。授课以网络课堂教学为主,面授教学为辅,采取教学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等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学以致用,讲求实效。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紧密结合社会现实,联系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最终达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双重目的。同时,为了方便学生自行学习,学校对就业政策进行梳理,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汇编《毕业生就业指南》,向全体毕业生免费发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提升就业工作服务水平,多渠道为大学生就业搭建平台。

1.2015年学校先后选派13人次就业工作人员参加了教育部及天津市举办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培训。学校就业中心还定期召开校内就业工作培训会、交流会,对国家和学校的就业政策、制度和办事程序进行专项培训和相互交流,进一步提高全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技能。

2.就业工作“全员化”。学校要求各培养单位领导、研究生导师及专业教师与每个毕业生建立对应的就业指导服务关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实现就业指导“一对一”、“全覆盖”,形成了“人人关心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工作格局。

3.就业工作“信息化”,发挥网络桥梁作用。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就业工作,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校讯通、QQ 在线新媒体辅助手段等“无形市场”,搭建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就业信息交流的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异地共享和有效配置,完善就业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无间断的“网上就业服务平台”,提高了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

4.学校本着服务毕业生、方便用人单位的宗旨,灵活安排了常态化的系列小型专场招聘会,通过定期举办的招聘双选会,吸引了部分用人单位前来招募英才,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动态化服务毕业生求职就业。在本年度,学校通过整合就业资源,提升服务质量,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共举办了2场供需见面会,召开用人单位宣讲会20次,专场招聘会10余次,进校招聘的用人单位达到80余家,岗位总数600余个,毕业生需求信息相对充足。

5. 做好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大力实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努力帮助困难毕业生和少数民族毕业生实现就业。针对就业困难及家庭困难学生,给予更多关心与关注。为每位困难学生建立了就业档案,即时动态了解他们的就业意向,通过“一对一”帮扶,专人辅导、优先推荐等方面,帮助他们尽早实现就业。设立就业专项援助资金,切实做好经济困难毕业生的经济援助。资助比例为毕业生总数的5%,资助标准为300元/人,办理资助就业困难毕业生79人;按照津人社局发[2015]39号文件,为低保有求职意愿的毕业生办理补贴22人,资助标准3000元/人。重点补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如交通费、简历制作费、招聘会门票费、通讯费等。

6.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的联动机制,对于就业率偏低的专业,根据就业的反馈结果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促进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从源头上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在人才培养各环节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招生促培养、以培养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学校启动毕业生就业工作预警机制,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招生计划,优化专业结构,实行就业与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硬性挂钩,确保招就渠道顺畅。

四、2016年高校毕业生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

(一)从毕业生规模来讲,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人以上,比2015年增加21万人,我校2016年毕业生基本同2015年毕业生持平,增加12人,但毕业研究生人数减少了51%;从经济状态来看,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社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形势趋缓带来的公招性岗位招聘数量大量缩减,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从国家政策来看,2016 年国家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就业市场更趋公平、公开,大学生创业、基层就业、西部计划、入伍等政策优惠力度加大,高校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更加积极,从人财物诸方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毕业生就业观念尚未转变,就业期望值偏高。随着逐年扩招和经济增速趋缓,毕业生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然而,部分毕业生的主观就业思想还没有适时转变,就业定位较高,往往将就业意向投放在效益和福利好的单位,缺乏在择业过程中开阔的视野及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积极创业的观念。客观上,毕业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其教育投入成本较高,所以对自身毕业后的就业期望值偏高,这很容易造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错位,从某种程度制约了毕业生就业的选择。

(四)就业目标狭窄,地域、行业分布不均。从学校2015年毕业生就业地域和行业分布来看,毕业生就业大多分布在京津及周边地区,从行业上讲,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教育行业(高校、中学、小学)和中小型企业,这虽与学校部分专业的师范性质有关,但毕业生过于集中在教育行业和中小型企业,也反映出毕业生就业在政府、事业和企业等单位缺乏竞争力。

综上所述,2016年仍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一年,既要增强就业的主动性和紧迫感,更要增强就业的自信心与主动性。专业特点决定了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相对集中,但提升自身竞争力,积极投身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去,仍然是应对一切就业压力的不变之本。

2015-12-21


相关话题/就业 毕业生 创业 工作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