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宏伟向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会员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一行参观了“天音六十年”校史图片展。

参观后,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一行与我院师生在图书信息楼学术三厅展开了交流座谈。座谈会上,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嘉绥,首先介绍了延安鲁艺成立的历史背景,作为“中国革命文艺摇篮”的历史地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之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和血脉传承。同时结合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以及安波创作演出《兄妹开荒》的实例,强调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论述对于文艺工作者的重要指导作用。
校友会会员张蕾结合在天津学习生活的亲身经历,希望天津音乐学院要追根溯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延安精神、鲁艺精神,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文艺人才。校友会会员黄庆年,以秦咏诚《我和我的祖国》、劫夫《我们走在大路上》的创作为例,讲述了沈阳音乐学院践行“我们都是鲁艺的学子”的理念,注重扎根民间、深入生活、走向社会,在教学中走出了自己的风采。校友会会员靳凯华,以满怀深情的语言,回顾了鲁艺学员燃烧着万丈豪情的光辉岁月和《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的创作背景,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分享了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人民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的深刻感悟。
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会长马海莹介绍了鲁艺校友会成立的历史和发展情况,有感于不少鲁艺前辈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追随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用高水准和旺盛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感染人民,他们的奉献精神体现了鲁艺人的伟大,作为下一代传承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当仁不让地应该有情怀、有担当。马海莹寄语青年学生:艺术从人民中来、从生活中来,成功的道路已经通过无数老艺术家、老前辈探索出来了,不要忘了艺术为了人民的宗旨,牢记人民是活生生的人,艺术才有生命力。
座谈会尾声,校友们和我院师生就“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如何贴近时代和社会进行创作”“如何看待艺术作品娱乐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校友们提出的“冼星海观点——民歌是人民的歌”“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通向劳动人民心里的桥”“对经典作品要有敬畏之心”等观点,引起了师生的强烈共鸣。

唐悦奇在总结发言中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讲话中提到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之一是“延安精神”,而鲁艺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一部分,秉承什么样的精神,为谁创作、歌唱,各位前辈的讲述给我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音乐党课。天津音乐学院站在新的百年起点上,将继续秉承鲁艺精神,扎根人民、扎根传统,以更高的历史担当,为国家和社会贡献音乐人的力量。

会后,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会员们前往北校区参观,并在王莘先生雕像前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