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震首先向师生们介绍了胡笳从词源上的解释,其泛指管身、管哨、管簧均为芦竹质地的游牧民族的吹管乐器,并均称之为“胡笳”,即胡人吹葭(笳)。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的用法依然被使用。在演奏中,利用实音与泛音的关系,通过三个音孔完成音阶的演奏。但由于胡笳的演奏与持琴的特殊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普及。之后,刘震详细介绍了“胡笳”这件古老乐器的历史背景、形制及其制作。并通过视频、音频,以及现场演奏等多种方式,生动地展示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包括彝族、蒙古族、图瓦人、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阿塞拜疆等,对于胡笳及其音乐的认知。


讲座最后,刘震向师生们介绍了另外一种主要流行于欧洲国家的民间乐器——风笛。它的种类包括有苏格兰风笛、爱尔兰肘风笛、低地风笛、诺森博兰风笛、意大利风笛等。他还兴奋地向大家展示了由他的工作坊制作的第一架国产化风笛,并进行了现场演奏,引来师生们的阵阵掌声,无论是胡笳还是风笛,都引起了现场师生的浓厚兴趣。
刘震是中国葫芦丝巴乌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乐器学会会员,雨辰民族管乐工作室创始人,乐器工艺师。能制作、演奏多种乐器,如巴乌、笛、箫、口弦等。2007年创建国内首家苏格兰风笛工作室,并制作生产了第一架国产化风笛。
此次讲座,师生们了解了胡笳这一古老乐器的制作过程,为大家的音乐学习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