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我院舞蹈系成功召开了“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该系列项目研究是舞蹈系“十三五”期间的重点规划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重点研究课题、也是北京社科基金研究基地项目“京津冀舞蹈特色资源调研与文化产品策划”的子课题之一。本次活动分为“津沽秧歌风格性教学组合展示”和“天津地区民间舞蹈挖掘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两个部分,以课堂教学组合为主要展示内容,涵盖了回族武高跷、宝辇跑落、飞镲、法鼓、百忍京秧歌、杠箱、八蜡庙高跷七个天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舞种,共22个教学组合,收录了31个津沽秧歌的基本动律。兼有实地采风资料和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学术支撑,是本项目在课堂教学和舞蹈学两个层面研究成果的阶段性展示,同时也是项目研究组成员与各地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交流的平台。此次展示的“津沽秧歌风格性教学组合”是天津舞蹈领域当中,首次将本地区传统民间舞蹈挖掘、整理、编创成作为课堂教材的专业教学组合,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以北京舞蹈学院的潘志涛教授、邓佑玲院长为首,京津冀地区近三十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展示与研讨会,观看了舞蹈系师生带来的课程展示。专家们对该项目组成员的举措表示了由衷的钦佩,对该项目的发展前景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并针对课程体系化、风格突出化、道具原生化等层面的问题提出了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天津市专家还称这是一件“天津舞蹈工作者应该做,却从未做成的事情”,而经过八年的努力,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做到了。诸多专家表示,希望能够加入到该项目的研究团队之中,与舞蹈系密切合作,为保护和发展天津地区民间舞蹈贡献一份力量。
我院舞蹈系对于天津地区民间舞蹈进行挖掘研究始于2009年,舞蹈系师生曾多次深入天津市红桥区、南开区、河北区等各个老城区以及武清、津南、滨海新区等地的村镇进行实地采访与田野考查,通过录音、录像、资料收集等手段,采集了大量的演出视频及传承人口述等影像资料。并组织学生深入民间老会,亲身向民间艺人学习技艺,掌握了诸多第一手的原生态舞蹈动律。到目前为止,项目组成员累计采风时间已达70小时以上。2009年到2013年期间,基本完成了对于天津地区民间舞蹈的综合性研究,开始转向分类研究。至今已经形成了十五万字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于2013年推出了由“糖人”、“太平鼓”、“快板”、“泥人张”、“百忍京秧歌”等天津的文化元素构成的《津沽风情》舞蹈专场晚会。本次展示的“津沽秧歌风格性教学组合”的研究和编创始于2016年,其中对天津各类民间舞种风格性动律的挖掘和教学组合的延展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和创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除此之外,舞蹈系对于窑洼秧歌、中幡、重阁、旱船秧歌等其他具有代表性舞种的挖掘与研究也将在后续的研究中逐步启动。
天津地区民间舞蹈作为天津文化对外传播的艺术载体,有着重要的挖掘价值和发展意义。对其深入的挖掘研究,是对天津地区艺术研究领域的拓展,是对天津本地民俗艺术保护与发展的促进。本次展示与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为我院舞蹈系在此方面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确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为天津地区民间舞蹈的全面保护和发展营造了更为积极的氛围。日后,舞蹈系将会继续在“深入挖掘与研究天津地区民间舞蹈”的正确道路上前行,并扎实走好每一步,愿能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领域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