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教授从思维和转化两个层次为我们再现了台湾当代音乐的创作过程,给了我们很大启发。
首先,潘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创作者内在思维的形成。她认为,创作思维与创作者的背景和经历息息相关。一般而言,台湾当代音乐创作者首先都会在台湾接受西方的音乐教育,然而当作曲家们踏出国门时才发现自己身上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于是更多的作曲家在创作风格上还是继续延用了源于传统的素材。
接着,潘教授为我们讲解如何进行“转化”。她讲到,“创作”的过程,通常是外在事物的刺激被创作者个人内在特质转化吸收后,激发创作者产生的个别反应,进而形成具有独特性的内在思维与逻辑。在内、外兼具的情形之下,形成创作的原始动力,这才是完整的“创作过程”。就“转化”这个话题,潘教授与我们分享了她在创作《祭·悸》这部合唱作品的过程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激发了灵感、如何转化等等。为我们再现了一部作品进行创作的过程,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潘教授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讲解深深地吸引着每位同学。最后,同学们从不曾的层面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潘教授也为大家仔细的做了讲解。此次讲座使作曲系师生掌握了更多的创作技巧和创作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