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吴咸中院士畅谈家风_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辅仁网/2017-07-09

1月 22 日,市委书记李鸿忠亲切看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天津医学院院长吴咸中教授。李鸿忠书记在与吴咸中院士亲切交谈时,高度评价吴氏一门两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英恺,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四位医学家,子孙后辈也多效仿前辈走上从医之路,这得益于良好的家风代代传承。书记的一番话在医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为了使广大师生深入了解吴院士良好的家风传承情况,1月24日,我校新闻中心记者特地来到吴院士家中,再次与吴老聊起了“家风”这一话题。



诗书继世,崇尚厚德传家

“我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认为,风气好,家庭的教育严格,是形成家风的关键。”提起家风,吴咸中院士首先提到的是自己的父亲,“父亲接受过高等师范教育,先后执教于小学、中学,因为人宽厚、教学有方被公推为县教育所所长,在当地非常受人尊敬”。

父亲笃信儒学,崇尚礼教,遵照《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意,为孩子取名时都带一个“中”字,长子吴执中,次子吴择中(后易名为吴英恺),女儿吴振中,三子吴维中,吴咸中排名最小。父亲希望孩子们都能诚信公允,承尧舜之风。

“小时候父亲就常教导孩子们,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就一定要读书,读书是成才的必经之路;没有条件也要学取一技之长,努力争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吴院士说,正是在这种诗书继世、忠厚传家思想的影响下,才使自己和兄弟姊妹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了成就。“没有好的家规家风,既难以清白做人,也无法专心做事。”

家国情怀,赓续济世基因

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起于家风的涵养。1943年,吴咸中考取满洲医学大学(先中国医科大学前身),成为这个学校历年来考取该大学的两名佼佼者之一。当时在日伪政权的高压统治下,政治空气令吴咸中感到窒息。

“当时我有一个收音机,白天就关上窗户,躲在被子里听抗战的消息新闻;晚上偷偷看巴金、老舍的书。这些书现在看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这些书代表了进步的思想,尤其是反映了抗战的思想,是被当局严令禁止的。”吴咸中院士回忆说,自己的家就在东三省,经历了日本侵略东三省,兄妹五人的青年时代是在国家战乱中度过的,对山河破碎深有感触,对日本侵略中国深恶痛绝,兄妹不约而同地通过各种方式参加抗战。

1925年,五卅运动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走向高潮,大哥吴执中一面学习医术,一面和同学们进行抗日救亡运动;1943年秋,二哥吴英恺在国外进修即将期满,日本侵华形势十分严峻,但是他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祖国。正是这种高尚的家国情怀使吴咸中院士的家风中始终存有心系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担当。当记者问到兄妹五人最一致的想法是什么时,已然九十三岁高龄的吴老斩钉截铁地说:“爱国!我们这代人亲眼看到了山河破碎,日本人入侵,我们知道当‘亡国奴’的滋味。”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小家与大国同气连枝的家风,深深的爱国情怀与崇尚实干的作风,缔造出了吴家的精英翘楚:除三子专攻农业外,其他皆以医为业,并都攀上了各自的高峰——长兄吴执中后来成为中国职业病学的奠基人;二兄吴英恺成为中国心胸外科的先驱,以多项亚洲第一或中国第一当选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姐姐吴振中成为眼科学家;吴咸中本人则为著名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家。吴咸中与吴执中、吴英恺三兄弟被学界誉为“北三吴”,谱写了中国当代医学史上的传奇佳话。父辈在医界扛鼎若此,儿孙辈也不甘示弱。据吴老讲,吴氏五兄妹的子孙们也是从医者者众,并都以钻研业务,精于医术为最大追求,孙辈中有的也已经是协和医学院或北京301医院的副教授了。

杏林国医,寄语年轻学子

家风家教是家庭生活的规范,好家风有利于培养个人素养。吴院士讲到,虽然每个人的成功途径不尽相同,但每个人的成功起点,几乎都与良好家风密不可分。从良好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不会迷失方向。

在谈到如何将良好的家风传承和延续下去时,吴咸中院士表示,行动是继承家风最好的方式。“我们兄妹五人就是彼此鼓励,做一名好医生的。因此,个人的身体力行和自强不息,家人的相互支持和鼓励有利于良好家风的形成。而良好的家风又会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受益”。吴老最后说,年轻一代要将小家与国家、个人追求与远大理想融合为一;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人民和社会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这也是家风的重要内涵。

特约通讯员:胡颜

相关话题/院士 医学 社会 教育 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