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nankai.edu.cn/pic/003/000/415/00300041528_92841c59.jpg)
“杨振宁先生的父亲杨武之是陈省身先生的老师,而杨振宁先生又是陈省身先生的门生。他们之间有着双重的师生之情,他们的感情和理解之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葛墨林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到陈省身先生去世前,杨先生几乎每年都会来探望,两人之间亦师亦友,其深厚情谊也传为一段佳话。”
![](http://news.nankai.edu.cn/pic/003/000/415/00300041529_be646f69.jpg)
南开大学原校长侯自新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张伟平,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尤建功、唐梓洲等专家****也到现场聆听了讲座。
“陈先生是公认的伟大数学家,他发展了Gauss—Bonnet(高斯一博内)公式,被命名为‘Gauss-Bonnet-陈省身公式’,提出了‘陈氏示性类(ChernClass)’,成为经典杰作。他是杰出的爱国者,为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数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的一生,经历创办了原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南开数学研究所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葛墨林讲道。
1985年,陈省身建立了南开数学研究所(现为陈省身数学研究所)。考虑到数学与理论物理密切结合的特点,1986年秋,陈省身邀请杨振宁在南开数学研究所筹建理论物理研究室。杨振宁提议葛墨林加入南开数学研究所,筹建理论物理研究室。经过三十年切实的工作,该研究室在量子可积系统,杨---巴克斯特方程、量子群、纽结理论等及其物理应用方面做出了优异成绩。
![](http://news.nankai.edu.cn/pic/003/000/415/00300041530_22488cf7.jpg)
在葛墨林看来,“陈先生的睿智、深邃、幽默,对后辈的关怀,一生铭记。他办研究所的原则是九个字:‘少开会,无计划,多做事’。问起理论物理研究室的研究方向,他回答得很简练:‘就做振宁的方向,谁不做,谁就走’。”
而自1977年便与杨振宁先生认识、共事的葛墨林,对杨先生在物理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充满了肯定与敬意。
“他提出的杨-密尔斯(YM)规范场,开创了非阿贝尔规范场新天地,在数学方面引发SDYM方程求解与几何结构的热潮,促进了物理与拓扑的联系。在物理方面,颠覆了人们对原有局限于电磁场(U(1)规范场)的认知,引发了标准模型、渐进自由,非阿贝尔场的重整化,动力学QCD等,使基本粒子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他提出了杨-Baxter方程,其后被扩展成数学物理巨大领域,形成用BetheAnsatz求解非线性可积模型的基础。他引发了孤子量子化理论,导致spinor被预言并观测到;他在数学方面促进了辫子群、量子群(包括Yangian)的出现……这些都是物理的宝贵财富!”
学生的成绩离不开老师的培养。葛墨林表示,“陈先生常常有独到见解。比如我们同他谈话时常说‘培养学生’‘教好学生’。他说:‘学生不是靠教出来的,好学生是学出来的。’教师帮助学生成长,好学生要自己好学,努力学,有悟性。同陈先生谈多了,我们总结出他有关成才的‘公式’:兴趣—勤奋—悟性—创造—机遇—成才。”
“杨振宁先生是一位十分忠厚的长者,什么事都可以和他辩论。我们那时候同学们上课,互相‘争吵’、质疑、讨论是常态。”一谈起两位先生,葛墨林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http://news.nankai.edu.cn/pic/003/000/415/00300041531_e67007b4.jpg)
“无论是陈先生还是杨先生,他们一生在做学问过程中,都始终严行严律。”葛墨林语重心长道,“‘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是陈先生在创办南开(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时提出的办所方针,三十多年来,一代代南开人始终坚守着这十二字方针。希望现在刚刚步入南开园的你们,能够继续沿着前辈们的脚步,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真正为国家发展作出你们这一代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