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谢涌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7-10


Profile

谢涌 (Yong XIE)
Department: School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Nanotechnology
& Key Laboratory on Wide-Gap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 宽带隙半导体国家工程中心

Contact Information
Address: 西电北校区东大楼219A, 西电南校区G618
Email: yxie@xidian.edu.cn
Tel: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re welcome to join our group, please direct contact Dr. Xie (yxie@xidian.edu.cn)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http://sie.xidian.edu.cn/School_of_International_Education.htm


Education & Work Experience
谢涌,副教授,山东潍坊人,硕士生导师,陕西省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欧人才项目“入选者(2017-2020年4年间 全国仅49位入选者)。
自2005年来,长期从事新型半导体材料及微电子芯片技术研究工作。
2014年-至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 & 半导体国家工程中心&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师
2017-2019年,美国凯斯西储大学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访问****(博士后),合作导师Philip X. -L. Feng教授(美国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获得者,任2021年IEEE MEMS大会主席)
Nov. 2017 - Nov. 2019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Cleveland, USA. Visiting researcher/Postdoctoral researcher.

2013年-2014年,中航工业自控所,导航系统部, MEMS传感器工程师
Apr. 2013 - Jun. 2014 Xi\\\\\\\\\\\'an Flight Automatic Control Research Institute, Xi\\\\\\\\\\\'an, China. MEMS Engineer/Project Manager.
2006年-2013年,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博士,导师:介万奇教授、Klaus Thonke教授
Apr. 2013 PhD in Materials Scienc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China,
Advisors: Profs. W. Jie, Xi\\\\\\\\\\\'an (Materials) and K. Thonke, Ulm (Physics)
Thesis: Growth,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Wide-bandgap ZnO (Best Ph.D. Thesis Award of Shaanxi Province, top 3%)

2007年-2010年,德国乌尔姆大学,半导体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Rolf Sauer教授、Klaus Thonke教授
2007 - 2010 Joint training PhD student in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 physic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s. K. Thonke and R. Sauer, Universitat Ulm, Ulm, Germany
2002年-2006年,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本科,导师:介万奇教授(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第十八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主席)
Jun. 2006 B.Sc (Hons, GPA top 1%)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China
谢涌博士是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Communicaiton、Applied Physics Leter、Chemistry of Materials、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 Technoogy B、 Applied Physics A、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http://orcid.org/0000-0001-7904-664X

Research Interests
谢涌博士长期从事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工作。在半导体材料外延、缺陷表征、器件工艺技术方面具有持续的积累,擅长半导体材料中缺陷对半导体器件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Major Research Thrusts):
?新型低维半导体材料(二维半导体-MoS2、WSe2、h-BN等)及其纳机电系统(NEMS)、光电子器件
Advanced low-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2D semiconductors -MoS2, WSe2, h-BN, etc.) and their nan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NEMS), optoelectronics.
?宽禁带和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Oxide 、III-N与光电、电子器件
Wide-band and ultra-wide-banded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Oxide, III-N) and optoelectronics, electronic devices.
?微机电系统(MEMS)/纳机电系统(NEMS)在量子技术、时间方面应用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nan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NEMS) and their quantum technologies applications
https://mp.weixin.qq.com/s/B_102aHs1IjCSNsaKNC6bA

?人工智能与先进半导体测试技术(CL、EBIC 、 DLTS 等)的结合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advanced semiconductor characterization technologies (CL, EBIC, DLTS, etc.).

(eg. Identify the position of p-n junction in a device using EBIC)
目前谢涌老师刚从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EECS系回国,欢迎感兴趣的同学联系报考研究生,直接联系谢涌老师邮箱yxie@xidian.edu.cn。
Dr. Yong Xie is just back from EECS of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group link http://nano.case.edu) at the moment.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our research,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contact me by email: yxie@xidian.edu.cn. Our group is very welcome students from abroad, we have super good English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


Group NEWS
• 祝贺课题组谢涌老师在海棠8号书院的“雪球计划”项目中,表现突出,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 祝贺课题组的白艳同学的“应变工程调节原子层厚度过渡金属硫化物半导体材料及器件”项目和胡文帅同学的“微机电系统执行器应变调控二维半导体光电探测器”项目获得材料学院2021年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 祝贺!
Our master students Ms.Yan Bai and Mr. Wenshuai Hu got the graduate innovation project for this year (2/15)!Congratulations!
• 祝贺谢涌、王浩林、张鹏老师指导的本科生创新团队(闫正杰、付照棋、孟天宇)“融合折纸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多模态纸基应变传感器”获得微电子学院答辩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祝贺!
• 谢涌老师作为负责人,王浩林、周雪皎、张鹏老师参与的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Program No.2021KW-02) 于近日获得立项,祝贺!
Our proposal for the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Shaanxi (Program No.2021KW-02) was approved recently! Congratulations!
• Our paper was selected by 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 as an inner front cover. Congratulations!
我们最近发表的文章被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 选为内封面。

• 课题组发表在Nanotechnology上的文章被IOP出版社选为2020年“高被引文章奖”,今年的的“高被引文章奖”是从共90多本IOP Publishing旗下期刊及合作期刊2017-2019年的所有发文中选出的被引用前1%文章,以及被引用最多的10篇综述文章。共计213篇文章获奖。

详见链接:
https://ioppublishing.org/china-top-cited-paper-award/
https://ioppublishing.org/china-top-cited-paper-award/china-top-cited-paper-award-materials/
•谢涌老师参加"IFAM 2020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

• 为深入落实书院学院共同育人,着力学生科研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海棠8号书院依托6个学院的优势学科背景,结合相关教学科研资源,现面向全校师生推出“雪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该计划是书院在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的全新探索。
谢涌老师的项目 二维半导体"原子乐高"搭建类脑视觉传感器 获得立项! 详情见链接:https://bksy.xidian.edu.cn/info/1004/10191.htm
• NSFC China-Euro Talent Project lead by Dr. Yong Xie was approved recently! Congratulations! Link (in Chinese): http://bic.nsfc.gov.cn/Show.aspx?AI=1370
谢涌老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作交流项目“中欧人才项目”喜获批准。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欧盟委员会(EC)双边合作协议,2020年双方共同资助“中欧人才项目”,着眼未来合作,面向国际人才培养。批准通知见链接:http://bic.nsfc.gov.cn/Show.aspx?AI=1370
•祝贺我们组的本科生生纪宁(组员:张子越、耿泽卿、范铮岩、牟云琪等)同学(指导教师:谢涌、林杰、李智敏)、闫正杰(组员:付照棋、侯文杰、孟天宇)同学(指导教师:谢涌、周雪皎、王浩林)组织的“互联网+”队伍获得学校的铜奖
• Our master student Mr. Chenyang Liu got the graduate innovation project!Congratulations!
恭喜我们组的硕士研究生刘晨阳获得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祝贺!
• [2019.10] Paper lead by Dr. Yong Xie entitled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Phononic Crystal Waveguides" has been accepted by ACS Photonics (中科院1区)! Congratulations!
• [2019.02] Paper lead by Dr. Yong Xie has been accepted by Transducers 2019 as an oral presentation! "Transducers" is the top conference in the field of Solid-State Sensors, Actuators & Microsystems (https://transducers-eurosensors2019.org/)! Congratulations!
• [2018.12] Our collaborated paper entitled "Beta gallium oxide nano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 for dual-modality solar-blind ultraviolet light detection " was published (online) by APL Materials. This APL Materials invited paper (on beta-Ga2O3 dual-modality MUV detection) has been selected and highlighted as an “Editor’s Pick” article. https://aip.scitation.org/doi/abs/10.1063/1.**
•[2018.07] Mr. Tang Nan and Ms. Ruixue Wu graduated! They did very good work in our group. Congratulations!
•[2018.03] Our two papers published at Nanotechnology were chosen as "Highlights of 2017" (These articles were selected on the basis of a range of criteria including referee endorsements, presentation of outstanding research and popularity with our online readership. ) and they are now free for one year. Congratulations!
link: http://iopscience.iop.org/journal/0957-4484/page/Highlights%202017
•[2017.12] Mr. Zhan Wang, the PhD candidate in our group, got theNational Scholarship (国家奖学金)Congratulations!
•[2017.10] Our research on MRS fall meeting been approved. Congratulations!
•[2017.09] NSFC Project lead by Dr. Yong Xiehas been approved. Congratulations!
•[2017.07] Shaanxi provinceProject lead by Dr. Yong Xie has been approved. Congratulations!
• [2017.05]Dr. Yong Xie attended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lidification Processing Forum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and give a talk.

[2017.05] Our paper entitled "NaCl-Assisted One-Step Growth of MoS2-WS2
In-Plane Heterostructures" wasacceptedby Nanotechnology.
•[2016.12] Our paper entitled "Controllable growth of monolayer MoS2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via close MoO2 precursor for electrical and optical applications " was published (online) by Nanotechnology. http://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361-6528/aa5439/meta
•[2016.12] Dr. Yong Xie,Dr. Haolin Wang and Mr. Zhan Wangattended “2nd Symposium on two-dimensional mateirals and devices (第二届新型二维材料及器件青年科学家论坛)"

•[2016.08] Dr. Xie attended 3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Physics of Semiconductors (ICPS2016) and gave a talk! http://www.icps2016.org/

•[2016.04] Jinjin Li, Xiaoyao Yan and Xin Yu in our group got the highest score in the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 Undergraduates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Congratulations!
•[2016.04] Dr.Xie got the award of "Excell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Award of Shaanxi Province (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Congratulations!
•[2015.12] Dr.Xie attended “Symposium on solidification technology"and gave a talk.

•[2015.12] Prof. Ma , Dr.Xie and Mr. Z. Wangattended “Symposium on two-dimensional mateirals and devices (新型二维材料及器件青年科学家论坛)" link:http://www.nanoctr.cn/xwdt/zhxw/201512/t**_**.html
•[2015.09] Dr.Xie attended ICNS-11 (http://www.icns-11.cn/, 11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itride Semiconductors )




Profile

谢涌 (Yong XIE)
Department: School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Nanotechnology
& Key Laboratory on Wide-Gap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 宽带隙半导体国家工程中心

Contact Information
Address: 西电北校区东大楼219A, 西电南校区G618
Email: yxie@xidian.edu.cn
Tel: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re welcome to join our group, please direct contact Dr. Xie (yxie@xidian.edu.cn)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http://sie.xidian.edu.cn/School_of_International_Education.htm


Education & Work Experience
谢涌,副教授,山东潍坊人,硕士生导师,陕西省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欧人才项目“入选者(2017-2020年4年间 全国仅49位入选者)。
自2005年来,长期从事新型半导体材料及微电子芯片技术研究工作。
2014年-至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 & 半导体国家工程中心&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师
2017-2019年,美国凯斯西储大学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访问****(博士后),合作导师Philip X. -L. Feng教授(美国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获得者,任2021年IEEE MEMS大会主席)
Nov. 2017 - Nov. 2019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Cleveland, USA. Visiting researcher/Postdoctoral researcher.

2013年-2014年,中航工业自控所,导航系统部, MEMS传感器工程师
Apr. 2013 - Jun. 2014 Xi\\\\\\\\\\\'an Flight Automatic Control Research Institute, Xi\\\\\\\\\\\'an, China. MEMS Engineer/Project Manager.
2006年-2013年,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博士,导师:介万奇教授、Klaus Thonke教授
Apr. 2013 PhD in Materials Scienc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China,
Advisors: Profs. W. Jie, Xi\\\\\\\\\\\'an (Materials) and K. Thonke, Ulm (Physics)
Thesis: Growth,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Wide-bandgap ZnO (Best Ph.D. Thesis Award of Shaanxi Province, top 3%)

2007年-2010年,德国乌尔姆大学,半导体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Rolf Sauer教授、Klaus Thonke教授
2007 - 2010 Joint training PhD student in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 physic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s. K. Thonke and R. Sauer, Universitat Ulm, Ulm, Germany
2002年-2006年,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本科,导师:介万奇教授(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第十八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主席)
Jun. 2006 B.Sc (Hons, GPA top 1%)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China
谢涌博士是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Communicaiton、Applied Physics Leter、Chemistry of Materials、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 Technoogy B、 Applied Physics A、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http://orcid.org/0000-0001-7904-664X

Research Interests
谢涌博士长期从事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工作。在半导体材料外延、缺陷表征、器件工艺技术方面具有持续的积累,擅长半导体材料中缺陷对半导体器件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Major Research Thrusts):
?新型低维半导体材料(二维半导体-MoS2、WSe2、h-BN等)及其纳机电系统(NEMS)、光电子器件
Advanced low-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2D semiconductors -MoS2, WSe2, h-BN, etc.) and their nan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NEMS), optoelectronics.
?宽禁带和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Oxide 、III-N与光电、电子器件
Wide-band and ultra-wide-banded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Oxide, III-N) and optoelectronics, electronic devices.
?微机电系统(MEMS)/纳机电系统(NEMS)在量子技术、时间方面应用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nan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NEMS) and their quantum technologies applications
https://mp.weixin.qq.com/s/B_102aHs1IjCSNsaKNC6bA

?人工智能与先进半导体测试技术(CL、EBIC 、 DLTS 等)的结合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advanced semiconductor characterization technologies (CL, EBIC, DLTS, etc.).

(eg. Identify the position of p-n junction in a device using EBIC)
目前谢涌老师刚从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EECS系回国,欢迎感兴趣的同学联系报考研究生,直接联系谢涌老师邮箱yxie@xidian.edu.cn。
Dr. Yong Xie is just back from EECS of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group link http://nano.case.edu) at the moment.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our research,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contact me by email: yxie@xidian.edu.cn. Our group is very welcome students from abroad, we have super good English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


Group NEWS
• 祝贺课题组谢涌老师在海棠8号书院的“雪球计划”项目中,表现突出,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 祝贺课题组的白艳同学的“应变工程调节原子层厚度过渡金属硫化物半导体材料及器件”项目和胡文帅同学的“微机电系统执行器应变调控二维半导体光电探测器”项目获得材料学院2021年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 祝贺!
Our master students Ms.Yan Bai and Mr. Wenshuai Hu got the graduate innovation project for this year (2/15)!Congratulations!
• 祝贺谢涌、王浩林、张鹏老师指导的本科生创新团队(闫正杰、付照棋、孟天宇)“融合折纸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多模态纸基应变传感器”获得微电子学院答辩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祝贺!
• 谢涌老师作为负责人,王浩林、周雪皎、张鹏老师参与的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Program No.2021KW-02) 于近日获得立项,祝贺!
Our proposal for the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Shaanxi (Program No.2021KW-02) was approved recently! Congratulations!
• Our paper was selected by 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 as an inner front cover. Congratulations!
我们最近发表的文章被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 选为内封面。

• 课题组发表在Nanotechnology上的文章被IOP出版社选为2020年“高被引文章奖”,今年的的“高被引文章奖”是从共90多本IOP Publishing旗下期刊及合作期刊2017-2019年的所有发文中选出的被引用前1%文章,以及被引用最多的10篇综述文章。共计213篇文章获奖。

详见链接:
https://ioppublishing.org/china-top-cited-paper-award/
https://ioppublishing.org/china-top-cited-paper-award/china-top-cited-paper-award-materials/
•谢涌老师参加"IFAM 2020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

• 为深入落实书院学院共同育人,着力学生科研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海棠8号书院依托6个学院的优势学科背景,结合相关教学科研资源,现面向全校师生推出“雪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该计划是书院在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的全新探索。
谢涌老师的项目 二维半导体"原子乐高"搭建类脑视觉传感器 获得立项! 详情见链接:https://bksy.xidian.edu.cn/info/1004/10191.htm
• NSFC China-Euro Talent Project lead by Dr. Yong Xie was approved recently! Congratulations! Link (in Chinese): http://bic.nsfc.gov.cn/Show.aspx?AI=1370
谢涌老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作交流项目“中欧人才项目”喜获批准。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欧盟委员会(EC)双边合作协议,2020年双方共同资助“中欧人才项目”,着眼未来合作,面向国际人才培养。批准通知见链接:http://bic.nsfc.gov.cn/Show.aspx?AI=1370
•祝贺我们组的本科生生纪宁(组员:张子越、耿泽卿、范铮岩、牟云琪等)同学(指导教师:谢涌、林杰、李智敏)、闫正杰(组员:付照棋、侯文杰、孟天宇)同学(指导教师:谢涌、周雪皎、王浩林)组织的“互联网+”队伍获得学校的铜奖
• Our master student Mr. Chenyang Liu got the graduate innovation project!Congratulations!
恭喜我们组的硕士研究生刘晨阳获得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祝贺!
• [2019.10] Paper lead by Dr. Yong Xie entitled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Phononic Crystal Waveguides" has been accepted by ACS Photonics (中科院1区)! Congratulations!
• [2019.02] Paper lead by Dr. Yong Xie has been accepted by Transducers 2019 as an oral presentation! "Transducers" is the top conference in the field of Solid-State Sensors, Actuators & Microsystems (https://transducers-eurosensors2019.org/)! Congratulations!
• [2018.12] Our collaborated paper entitled "Beta gallium oxide nano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 for dual-modality solar-blind ultraviolet light detection " was published (online) by APL Materials. This APL Materials invited paper (on beta-Ga2O3 dual-modality MUV detection) has been selected and highlighted as an “Editor’s Pick” article. https://aip.scitation.org/doi/abs/10.1063/1.**
•[2018.07] Mr. Tang Nan and Ms. Ruixue Wu graduated! They did very good work in our group. Congratulations!
•[2018.03] Our two papers published at Nanotechnology were chosen as "Highlights of 2017" (These articles were selected on the basis of a range of criteria including referee endorsements, presentation of outstanding research and popularity with our online readership. ) and they are now free for one year. Congratulations!
link: http://iopscience.iop.org/journal/0957-4484/page/Highlights%202017
•[2017.12] Mr. Zhan Wang, the PhD candidate in our group, got theNational Scholarship (国家奖学金)Congratulations!
•[2017.10] Our research on MRS fall meeting been approved. Congratulations!
•[2017.09] NSFC Project lead by Dr. Yong Xiehas been approved. Congratulations!
•[2017.07] Shaanxi provinceProject lead by Dr. Yong Xie has been approved. Congratulations!
• [2017.05]Dr. Yong Xie attended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lidification Processing Forum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and give a talk.

[2017.05] Our paper entitled "NaCl-Assisted One-Step Growth of MoS2-WS2
In-Plane Heterostructures" wasacceptedby Nanotechnology.
•[2016.12] Our paper entitled "Controllable growth of monolayer MoS2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via close MoO2 precursor for electrical and optical applications " was published (online) by Nanotechnology. http://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361-6528/aa5439/meta
•[2016.12] Dr. Yong Xie,Dr. Haolin Wang and Mr. Zhan Wangattended “2nd Symposium on two-dimensional mateirals and devices (第二届新型二维材料及器件青年科学家论坛)"

•[2016.08] Dr. Xie attended 3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Physics of Semiconductors (ICPS2016) and gave a talk! http://www.icps2016.org/

•[2016.04] Jinjin Li, Xiaoyao Yan and Xin Yu in our group got the highest score in the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 Undergraduates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Congratulations!
•[2016.04] Dr.Xie got the award of "Excell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Award of Shaanxi Province (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Congratulations!
•[2015.12] Dr.Xie attended “Symposium on solidification technology"and gave a talk.

•[2015.12] Prof. Ma , Dr.Xie and Mr. Z. Wangattended “Symposium on two-dimensional mateirals and devices (新型二维材料及器件青年科学家论坛)" link:http://www.nanoctr.cn/xwdt/zhxw/201512/t**_**.html
•[2015.09] Dr.Xie attended ICNS-11 (http://www.icns-11.cn/, 11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itride Semiconductors )




科学研究
总体情况:
摩尔定律接近极限,急需新型半导体材料来拓展硅基材料的功能,从而实现“超越摩尔”。加入西电后,结合自身宽禁带半导体和硅基半导体研究背景,开展新型二维层状半导体MoS2材料及光电探测器件、和β-Ga2O3 超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及深紫外探测器的研究工作,在材料学院从无到有建设实验室,在硅基半导体方向,尤其是芯片上应变调控方面,做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工作,具备了独立科研能力。
----------------------------------------------------------------------------------------------------------------------------------------------------------------------
科研方向1: 二维半导体材料及器件
课题组从事新型半导体材料来拓展硅基半导体器件的功能,该方向结合新型半导体材料、硅基MEMS、硅基光子学,与欧洲、美国知名课题组合作,进行创新性课题研究,与国外有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机会。

承担科研项目: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欧人才项目",, 片上应变工程调控二维半导体光电器件,2020/09-2022/02, 在研,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持续光电导机理及其超临界流体调控研究, 2018/01-2020/12, 在研,主持。
3.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7JQ5015, 二维晶体材料异质结构CVD制备、性能表征及其器件研究, 2017/01-2018/12, 主持,已结题。
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JB151404,二维半导体的制备、性能表征及器件研究,2015/09-2017/09, 主持,已结题。
1.凝固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SP201612, 二维半导体材料的制备、性能表征及器件应用研究,2016/06-2018/05, 主持, 已结题。
----------------------------------------------------------------------------------------------------------------------------------------------------------------------
科研方向2: 超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及器件
课题组从事超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及深紫外探测器的研究工作, 目前已经购置MOCVD从事超宽禁带氧化物半导体研究工作,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企业合作,重点解决制约我们国家宽禁带半导体领域“卡脖子”的重大问题。
承担科研项目:
3. 国家重点项目,2021/01-2022/12,在研,子课题。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F0404,高效AlGaN基深紫外LED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2017/01-2021/12,在研,子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F0404,Si基GaN增强型电力电子器件研究,2016/01-2020/12,在研,参与。

----------------------------------------------------------------------------------------------------------------------------------------------------------------------
----------------------------------------------------------------------------------------------------------------------------------------------------------------------
如何做研究?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
关于如何选题,请参考以下文献(How To Choose a Good Scientific Problem):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6418?via%3Dihub
如何做研究:
Hamming 《你和你的研究》节选
一是要做重大的事情。Hamming多次强调,要做那种能够用你的名字命名的工作,要让很多人能够站在你工作的基础上前进。Hamming认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须有的一种气质,就是勇气,要有信心能够做出重大贡献。
二是要足够的投入。Hamming讲的投入,不是投入金钱和其他资源,而是投入足够的感情,以及足够的专注度。Hamming一再强调,要把时间用到刀刃上,用在重大工作的关键步骤上。
三是要充分的原创。Hamming举了一个悲剧的例子。他说在Bell实验室,有一个很聪明的搞物理的家伙,老在图书馆呆着,看所有的资料,最后成了文献王——有任何文献问题都可以问他。这个家伙也在《物理评论》发了些文章,但最后成了一个副教授,很优秀,但是不杰出,没有特别重要的工作。Hamming认为这是因为他“成天研究别人怎么做的,就会按照别人的老路子思考”。
再说三小。
一是要避免七年之痒。Hamming说千万不能沉迷于原来的成功,不能老呆在一个熟悉的方向里面,因为在一个比较成熟的方向再做出重大的贡献可能性不太大了(当然,不同领域不一样,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特别快,所以Hamming觉得呆10年还能做出开创性的工作不太可能,其他方向不一定)。Hamming提出了避免思维和研究方向钝化、老化的简单方法,就是最多每7年换一个方向。
二是要懂得宣传自己工作。现在对于学术界而言,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工作如果没有很好的表述和推广,很容易被文献的海洋湮没掉。Hamming认为科学家必须要懂得通过更好的表述(撰写更容易理解的论文,把论文的价值说清楚,故事讲漂亮)、演讲(在学术会议和公众演讲中推广自己的研究)和交流(和学术同行小范围讨论)去贩卖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成果。
三是不要为名所累。Hamming 认为出名和更好的科研条件根本无助于产生更好的科学成果。他举了一些身边的例子来印证这个观点。
----------------------------------------------------------------------------------------------------------------------------------------------------------------------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朱清时(南方科大创校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
刚才,李荣蓬(教改实验班物理系学生,南科大首届学生会主席)介绍说,我每年的新生都讲这个题目,今年不一样,刚才他说了,这是我最后一次。另外,今年讲的时候经过了南科五年的奋斗,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今天这一个多小时想讲的,是努力想把自己真心感悟到的东西告诉大家,希望大家听了有收获。
如果南科大成立是为了回答钱学森之问,那么钱学森之问包含的内容是什么?2005年,温家宝总理去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学森先生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民国从1911年到1949年,38年战乱,大学生很少,但是中国迄今为止最高科技成果奖的获得者,几乎都是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学生。民国以后60多年了,我们现在大学生人数是美国大学生人数的6~7倍,但是为什么没有一个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学森随后问温家宝总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这个问题问出了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中国现在花在教育上的经费是很多,而且难过的是什么呢?中国的青年人为教育付出的代价可能也是全世界最高的了。大家中小学、高考,各个时期的学习付出的代价够大的了,这么多钱、这么大规模,这么大代价,结果发现我们的培养的学生没有很高的创新能力,这就是钱学森的问题。
这问题触到了整个社会的痛处,各阶层的人有共识,都觉得他说对了。大家都有自己看法,很不统一。今年5月28号美国的副总统拜登,在美国的一所军官学校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说中国现在每年有6~8倍于美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毕业,但是我敢说,你们说不出任何一项创新项目、创新变革,以及创新产品是来自中国。我第一次看到这段话是在凤凰卫视,我们中国人自尊心都一下子受到很大的打击。但是仔细想,这个跟钱学森刚才说的问题不是一样吗?只不过拜登说的更犀利,而且更锋芒毕露,更不留情面。想想近代世界上的创新项目、创新变革、创新产品,我们能够理直气壮的说哪一个是来自中国?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所长,专门研究中国问题的一个专家郑永年在北京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讨论会的时候,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教育有了大力发展,但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非常低下,在教育费用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教育所能给学生带来的价值却在迅速减少。在大量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企业却越来越找不到所需要的技术工人。随后他又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了,中国的产业升级异常缓慢,东亚及其他经济体,包括早期的印度和后来的四小龙、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在其经济发展过程的早期每隔十来年就会有一次产业升级。中国尽管仍然处于工业化的早期,但在过去的30年来还没有明显的产业升级。他讨论了中国教育的众多问题之后,说了一段话,比拜登更刺激,他说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中国文明正在复兴,相反,文明正在衰落的证据到处可见。郑永年的这个话大家听到心里头肯定不高兴,我也是心里头很不高兴,但是我在想我们怎么能去反驳他,得拿出事实来。
他说教育的这种怪现象,几十年培养不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上升到文明的衰落的高度。郑永年下边就开始说中国大学的问题是什么?他就说中国大学以利益为本,以培养了多少亿万富翁为荣,唯独缺少的就是规定大学本质的专业主义。用我们中国话来翻译,应该说是学术至上的这种人才,把本专业搞得精而求精的。所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他的回答道理很简单,中国大学的目标不是培养大师。他说中国的教育最令人悲观的是,因为有权利和利益的支撑,大学里边甚至教育界里边很多个体,无论是官员还是教师,都感觉到自己在发展和上升,但是他们都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处的整体教育制度正在快速的衰退。这段话我想大家听了之后也会很有感触。
前边钱学森的问题,拜登和郑永年的话,把这个问题就讨论地很清楚了。下面我来举个例子,同学们都是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大家来想想看,你要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不久前,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就邀请了中国跟美国两个国家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参与,美国邀请了美国的高中生中获得美国总统奖励的12个人,这些高中生想读任何大学都没有问题。中国邀请北大、清华跟香港大学的也是12个人,中间一个环节考察价值取向,主持人出了一个题目,如果现在在你面前有个选择,你一生只能选择一项,你是选择智慧还是选择权利,还是选择真理,还是选择金钱还是选择美
美国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惊人一致,他们都是选择的真理和智慧。他们的解释就是只要有了真理和智慧,你就会得到财富和其他的东西,所以真理和智慧是更重要的。中国学生的选择几乎都是权力或金钱,只有一个,我猜想是女学生,选择了美丽,个人的权利。所以同学们自己想想,我们在座的同学,你扪心自问,在你们一生中间,如果这几样东西只能选一个,你选什么?如果我们真是像《对话》节目里头,中国的12个尖子学生,他们所选择的都选择权利财富的话,就说明中国学生价值观应该培养的异化了。都直奔主题,人生就是要得这两个东西,当大官发大财,其他都可以不要。所以大家看了这个之后自己想想,如果你们发现这个节目有道理,你们自己就证明了中国的教育是出问题了。
好,下面我就进入第二个问题,给大家讲讲什么是创新人才?李荣蓬刚才也讲过,我每次都讲这个故事,为什么讲这个故事?这是我一生印象最深的故事。我70年代开始做科研,79年到美国,那时候科技界很多人津津乐道这个故事。
50年代初,全世界有个重大的科学问题:都知道有基本粒子,但是怎么观测基本粒子?那个时候对物理学家科学家是个很大的挑战。伯克利的一个老牌教授阿尔瓦雷茨,50多岁了,专门做实验物理的。那次他在纽约开美国物理学会年会,美国人开这种大型学术会,跟我们国内的大型学术会议完全不一样,他不管食宿,自己去订纽约的旅馆,每个人你去报到就发一个厚厚的会议目录,哪天、什么会场、什么人做报告,自己去听,完了之后吃饭也不安排。大家开了会之后都自发的聚在一起去吃午饭、吃晚饭,他们开会一起吃饭,跟我们概念也不一样,绝不是亲朋好友聚一起吃饭,而是专门找陌生人一起吃饭。
老科学家专门找年轻人一起吃饭,因为可以听到不一样的思想。对他们来讲,学术发展最关重要是新思想。这次阿尔瓦雷茨吃午饭的时候,他旁边坐了一个人,是一个他不认识的27岁的一个博士后格拉斯,吃饭时候博士后就跟他说,我现在很焦虑,我的报告给我安排在最后一天的最后一个报告,我担心我讲的时候没有人听了,阿尔瓦雷茨就说,我也听不了,因为回去飞机票买早了,你讲什么呢?
格拉斯就跟他讲说我现在有个主意,能够探测基本粒子。我喝啤酒的时候发现,拿起来一摇啤酒就冒气泡。啤酒冒气泡的原因是啤酒有气体过饱和地溶解在液体中间。一旦条件有变化,马上气体就从溶解状态析出来变成气泡。如果我拿高度挥发的液体放在观察室里用高压,在高压跟低温下它保持液态,基本粒子只要一进到液体中间,液体经过的那个地方电荷就会发生变化。因为热力学的相变,马上就可以形成很多气泡。看这一堆气泡,就知道这基本粒子出现了。
格拉斯跟他说,他现在正在用乙醚,低温下高压,想用乙醚做一个探测器。阿尔瓦雷茨一听就受启发,他回去之后就组织他实验室的全体人开始做气泡室,他知道格拉斯的不足,阿尔瓦雷茨是个搞物理实验非常厉害的专家,他就用液氢来做,而且不是做个小的室,做一个房间全部密封低温高压,又用各种自动化的技术读数据,做出来了之后很快就观察到了基本粒子,但是1960年的诺贝尔奖只给了格拉斯一个人,为什么?因为诺贝尔奖只授给原始思想的提出者,创新思想的人,而不在乎你的技术。
阿尔瓦雷茨很受打击,因为他的工作量,他的技术,这些都是格拉斯不能比的。阿尔瓦雷茨的没有得。阿尔瓦雷茨是到1968年才得奖,因为用气泡室观察到了共振态粒子。他的文献第一个就引用了格拉斯那次会上的报告,阿尔瓦雷茨很诚实,正是因为有这种诚实的精神,国际学术界大家才能够有自由的学术交流。
我讲这个故事也是我们南科大的梦想,希望南科大能够有这种学术交流。这个故事我每年都讲,今年又讲一遍,今年其他内容都是新的,故事是旧的。(观众笑)
好。我已经把这个故事讲完了。那么我们从这个故事就回头来看,什么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我68年大学毕业,中间在青海去当了5年工人,然后在青海一个研究所去工作。从后来改革开放到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麻省理工、剑桥、牛津这些都工作过。遇到过很多人,我知道大家对创新人才的统一的看法,这几条正好跟我在学术界经历的这些大家的共同看法一致。
创新人才都有极强的自学能力,不局限于标准学校教育。标准学校教育再好,教育出来的人,你长的别人也长,你不长的,别人也不长。大家都一个模式的,就像工厂的产品一样,这样的人知识结构很难有创新能力。另外,一个人生绝大多数知识都是靠自学来的,如果学生毕业之后没有自学能力,这样的人很快就枯萎了,就没法发展了。这一点就是我对我们教改实验班最有信心的地方,因为教改实验班缺的就是标准学校教育,但是他们磨练出来的结果,他们就会有很强的自学能力。
第二个所有创新人才都是博闻强识,不只专注一个领域。很现在大家都理解,现在的科技发展都是在交叉学科发展的,如果你只在一个领域,这个领域能够做的事情早都很多人做过了,你要创新就很难。这就是交叉学科要发展。这也是现在中国的大学生为什么没有创新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中国的大学生在太重的课业的压力之下,大家都在拼命奋斗,把标准的课程掌握深化消化,练习好大题,结果没有时间跟精力,后来也没有兴趣去阅读课外书,知识结构都很标准化,大家都在一个个专业里头,你长的别人也长,你不长的,别人也不长。所以中国学生为什么没有创新能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另外就是在面对怀疑和反对时通常坚持己见。为什么?因为你要创新,你的思想一定要走在其他人前头。会有大多数人不理解,如果你想你一开始创新的时候,你的思想一说出来,所有人都理解都拥护,那就不是什么创新了。所以能够创新的人面对怀疑和反对,一定要能够坚持己见。
这样的创新人才,能够产生很多点子,经常出现新思想。我很有经验,我遇到这些同学,我就知道哪些同学创新能力强,遇到问题他脑子里头翻滚出各种思想来,可以出各种主意,这样的人就很有创新能力。我在国外的时候,有一年去拜访肖洛,得诺贝尔物理奖,发明激光的那个人,我们几个人坐着,他就突然出个问题,说想测一下激光管里头温度是多少,激光管是抽真空的,温度计伸不进去,怎么测呢?这时候主意就一个个出来了,测它的光谱、测观察的光什么的。这就是新思想,刚才格拉斯,他得诺贝尔奖就是靠这个。全世界的人都为怎么去观察基本粒子苦恼的时候,他想到啤酒瓶冒气泡的主意,就得诺贝尔奖了。
科技发展,首先是新思想,那么了新思想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这样的人才,一定要能敏锐地判断,哪些点子值得深思,并付诸行动。我刚才说了有不少人遇到困难,主意很多,点子很多,这是好的,但这个还不等于创新能力。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有些人无法判断哪些思想、哪些点子值得深入下去,往往就把精力投到不该做的事上去了。真正有成就的创新人才,他们很容易判断哪些问题值得深思下去,这个话就叫洞察力。为什么南科大自主招生考试,我们考学生想象力、洞察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刚才我说的这些大家也都理解了,想象力就是点子要多;洞察力就是你很多点子的时候,你能准确的判断哪个值得来搞好;记忆力就是你博文强识;注意力,你没有注意,你什么思想都深入不下去。
我讲到这里,大家可能就理解南科大我们招生为什么这样招?然后南科大的教改的基本思路,大家就可以理解了。我专门列了一个自测的题给大家。你扪心自问来回答。
第一个就是你要看看你的价值观,异化没有,你心里头最高的追求是当大官的掌权,当百万富翁有钱,还是很聪明、有智慧,还是你掌握真理?如果是前两个的话,你就别去想做创新人才了,你走其他的路,如果你真心还是追求后边两个的话,就有希望。
第二个就是大家再来想想,你们遇到的问题的时候,你们需要新知识的时候,你们本能的第一个念头,是想叫老师开个课给我讲这些东西,还是你一开始就有能力有信心,知道怎么去自学。我们有很多同学经过中学,大家都训练成那个样子,所有知识都要老师讲了,我才心里头才放心才能接受。自己看书总是无法接受下去,这样的话就说明你创新人才的素质还没有培养起来,创新人才一定要自学能力强。这个请同学们考虑一下。
第三个就是你知识结构中间,标准化的是不是占绝大多数?有多少课外的知识?大家说有些文科知识不需要,其实到今后文科知识不一定不需要。知识结构,实际上是决定你的创新能力。刚才一再说中国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都一个模子出来,都是标准化的专业设置、标准化的课教学大纲、标准化的教材、标准化的教学内容,考题也是标准化的。这些标准化的东西再好,大家都这样了,也就不行了。因为都只会干这些,对吧?所以大家一定要把知识结构、课外知识上升到创新能力的高度来认识。
第四个,大家也仔细想想,你获得的每个知识的时候,你是不是有内在的冲动,想去追问这个知识的依据是什么?我举个很简单例子,说地球是绕太阳转,不是太阳绕地球转。有没有同学追问过为什么地球绕太阳转,而不是说太阳绕地球转?每一点知识都要去想,究竟它根据是什么?有这种冲动的话,你就有创新人才的素质了。还有,大家敢不敢坚持己见?遇到很多问题的时候,能不能产生很多点子跟主意,能不能够敏锐地判断哪些点子值得深思下去并付诸行动?这些同学们自己下来仔细考虑,如果发现有差别就是说我们现在有距离,要成为一个创新人才,还要努力。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我们该如何努力,学校该如何做,社会该如何做?前面我说了,我们今天南科大的实践,是想回答钱学森之问,我这里把钱学森关于如何培养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10月15号的把它找出来,觉得现在的学生太需要知道钱学森问的这个问题,创新人才是怎么培养出来的?理解这个,就理解南科大为什么要做这些事,知道我们在奋斗什么东西。
钱学森就说,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人用人云亦云一般化,没有自己独特东西,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很大一个问题,这就是前面的呼应。大家想到拜登的话,想到郑永年的话,你们就知道这个问题多严重了。钱学森把它说得很温和:他是上个世纪30年代去美国的,开始在麻省理工学学习,他对麻省理工学院印象不是太好,后来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风气弥漫在整个校园。“在加州理工,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都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的老师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就在一次讨论会上,马上就有人说,冯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事情都讲出来,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冯卡门就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我这个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这就是加州理工的作风。”
我在当中国科大校长的时候做过多次演讲,就在讲,现在中国的很多大学,大家都互相保密,不愿意说自己在做什么,生怕有人模仿过去了。有些学生搞化学的,他怕同学知道他在做什么分子,他把用过的试剂瓶标签都撕掉了,就是把这就完全走到另一个极端去了,跟钱学森说的加州理工学院正好相反,对吧?这就是南科大的理想,我们就想造就这样一所学校,钱学森又说了,我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所以他在航空系当研究生,他到物理系也听课,讲的物理前沿,把这些原子弹都讲到了,所以他回来对原子弹也熟悉,他可以去、航空的这些他都是去过。
然后钱学森又特别说了一下,诺贝尔奖得主,L·鲍林晚年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时候作报告,不是讲科学,不是讲学术,就讲维生素C对人身体的好处,他每天要吃一大把维生素C,当初生物医学家有很多人普遍反对,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和整个医学界辩论不止,他自己每天就服用大量维生素C,活到了93岁,据我所知,钱老后来也是每天服用大量维生素C,他很佩服L·鲍林。加州理工学院有很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绝不是怪,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很一般。
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呢?像加州理工学院学术思想高度活跃的,就免不了有这样的怪人。但是一个好的学校、好的社会,会宽容各种思想,尽管你不同意,绝大多数医学家的人都不同意L·鲍林每天吃一大把维生素C。但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照样把他请来给学校做报告,我还去听过,L·鲍林就讲,完了之后我还试过每天吃维生素C就这样的。(观众笑)
为了理解加州理工是什么样的,去年11月份,我们一行到美国去招教授,到加州理工跟戴聿昌教授座谈,他是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个系主任,担任我们学校的顾问,非常有名,搞生物医学的。他用了一个小时就给我们介绍加州理工学院怎么回事,他意思就是你们想学加州理工学院,他很高兴一定支持,但一定要理解加州理工学院怎么回事。
他的全文在2013年12月24号南方科大网站综合新闻中间有,颠覆大家对教学的很多观念。座谈完,我马上就给同行的人说,他的话录音整理,全文登出来。后来整理出来是加工过的,我否决了,不能加工,一定要全文的原文整出来。加州理工学院,全部是280位教授。加州理工最注重的就是研究,我们甚至有的老师不怎么上课,上课也很随便,所以上课学生评价都很差,但只要这个老师只要研究做的好就行,加州理工就是这种精神。
大学本科生900人,研究生1200~1400,博士后500人,他们的规模就是我们南科大梦寐以求想的规模。戴聿昌教授就解释,什么是最好的教学?以后全世界的课堂教学都会成为网上教学,网上课程了。课堂的教学会量化商业化,比如高等数学、微积分,全世界可能讲的最好是普林斯顿数学系,把它放到网上,大家可以网上上课。但是可能要交费,这样的话,全世界大学生以后慢慢都会愿意花钱去上最好的。这就是他说的全世界大学,大家都以后就会量化商业化,就这个意思。
有一天,大家都去上最好的网上课程去了。你大学还有什么用呢?全世界的学生,上的课都会差不多,都听世界最高水平的人网上上课,所以他们的知识都差不多。那么我们的区别在哪里呢?那一天来了之后,世界上大学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呢?存在的价值就是研究,研究是没有办法上网的。所以加州理工学院的未来要怎么走?加入理工学院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做研究,这就是南科大的学生,我们这几年奋斗的,我们教改实验班的学生,他们课程标准化不够,但是他们有条件每个学生都做研究,这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思想。所以我们当初有底气,这个是教育的真正规律。
“美国为什么一直不倒?美国的科技玩了每样科技玩了十几年,二十年都比其他国家抄去了。”这是他的原话。美国每项科技创新赚钱也就是十几二十年,比如像计算机,十几二十年之后,日本就超过他了。网络美国也是玩了十几二十年,现在全世界很多超过了。他告诉我们美国的大学生对网络已经不感兴趣了,美国又在走到下一步,比如说美国的云技术这些东西出来了,他觉得这个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美国是一直在做创新,就是美国的大学一直在发挥核心作用,不停的创新,网络、谷歌、雅虎这些都是学校出来的。他说,可以预见美国一定会在生物医学中间赚疯的。美国的生物医学领先世界至少20年,这个领域现在绝对是美国第一,他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他说亚洲国家卖计算机,辛辛苦苦,赚的钱少于5%,Apple卖 iPhone,它利润就有50%。他说的还多了一点,像我们深圳有很多企业做 iPhone的这些企业,它利润就是5%,只要人民币一升值,它就没有利润空间了。
我们回来梳理一下,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几个方面是什么?
第一个方面,无论是钱学森讲的,戴聿昌讲的,还有前面举的这些,都说培养创新人才的最重要的首要条件是要思想活跃,科技创新的根本是新思想。大家想想格拉斯,27岁发明气泡室,看了啤酒瓶想出来的,得了诺贝尔奖。大家就公认科技发明最主要的新思想,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这种气氛,文化的背景,思想活跃。
钱学森之问,答案其实很简单,中国为什么民国那么多大师,大家冷静想想民国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它特点什么战乱,民不聊生,大学很少,他就像中国的古代的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时候一样。恰好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也是中国大师辈出的时代。所以历史与回顾大家就其实知道钱学森的问题,回答就是你要出大师,一个学校,一个文化,沉闷了不行,一定要大家思想活跃所以今年的开学典礼,我给新同学讲话,就送了一段我的座右铭,其实是很多年鼓舞自己的一段话。帕斯卡尔说过一段话,思想使人伟大。人生就像芦苇一样,很脆弱,但人是有思想的芦苇。他这个话你可以推广,人和动物不一样,人和植物什么都不一样,就是人有思想。所以帕斯卡尔这段话,我们就可以理解说,做人要有自己的思想。至少一个人的一生中要体会一下做人的这种伟大。科学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别出心裁的新思想。一个民族的希望,就是大家都不断想出新鲜的主意,而且大家都包容和鼓励新思想。刚才说的钱学森说L·鲍利吃维生素C这件事在美国的医学界主流都不同意,但是大家都包容,都鼓励他讲出来。因此我们的教育改革要成功,一个学校,我们全社会一定要思想活跃。这一次南科大这几年我们努力在做的事情,是老师同学思想活跃,这一点我就不展开讲了。
第二个就是中国的大学,中国的教育要能培养创新人才的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结构问题要改,中国的大学高度同质化。大家不知道,南科大这5年奋斗,最先奋斗的一个,就是冲破一个规章——教育部的高校设置暂行条例,一个学校学生要超过5000人,才能叫学院。要叫大学本科生一定要超过8000,你们看我们写的规划是8000,因为我们要申请中国科,南方科技大学,(口误,观众笑)对吧?你写都不写8000,你怎么能够申请到?
同质化的另一个体现是所有学校都想建成同一类型的大学,都想变成中国的综合大学。北大原来是理科很好,后来建文、理工科;清华是工科很好,后来又把文科理科建设都建医学院都建;人民大学原来文科很好的,也变成理科、工科文科。中国的大学都往同一个模式走了,所有大学里专业设置都相同,为什么?因为教育部有个标准目录,你能设什么专业,你一定要是目录上有的,就像我们有些专业实际上都是目录上去套,套相近就赶快写,如果你目录上没有他马上卡就不行了。然后每一个学校的同一专业的课程设置也都相同,开什么课?教育部还有专门有评估,就是评估你们遵不遵守规定,标准化程度高不高?教学大纲和教材也都很相似,大家都很理解。
我们的教育部,我们的很多部门还津津乐道我们管得很严,多负责任。殊不知就是这样一来使中国的大学生没有创新能力,因为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就成了高教流水线上的产品,知识结构都趋同,长度和短处都一样,这样的学生还能怎么有标新立异呢?大家知不知道中国学生的知识?就总量来说,不比国外任何大学的学生少,他们开的课都没有我们多,是吧?
我们很多知识是灌输式的,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原因,国外的大学,每个大学要竞争新生来入学,他们标榜的就是我这个学校的特殊专业是什么?特殊的课程设置是什么?要想自己学校跟其他学校都不一样,你在我的学校,你跟其他学校学生不一样的是什么?靠这个竞争。
我们全都是靠大家怎么接近标准化来竞争,准化可能是标准的东西,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但是大家都去成非常好的人就完了,是吧?所以中国学生一到国外去,竞争力就开始出来了。因为跟在国内知识结构相同,在国外就不一样了。为什么?我从79年出国到现在,看了很多中国留学生,为什么中国留学生到国外他就很有创新能力了?因为跟国外全世界大学生比,他有知识结构并不标准,他有特长。改革的根本是要给大学办学自主权,这句话大家都听烦了,但是我要说这段话的关键,我们国家教育部的权太大了,如果一个行政部门权太大,他要按照自己理解的考虑来要求大家,就会管的死死的。大家理解这个话了吧?我就不多说了(观众笑)。
我就说,现在其实像我这样在国外工作过很长时间都很清楚,中国的大学教学跟国外大学教学差别很大,国外一个年级系的学生,一学期也就是三四门课,那么我们的学生都是十几门课,好,我们就说这学生不多学了,不是,多学了,但是每一样东西都没有学透。如果你到国外去看他们的大学课程,不光有课堂讲课,而且还有课外自己读论文,课堂做设计、项目写报告、上台讲演,他们每门课的强度都比我们大两三倍。所以真正在美国像麻省理工,同学们你们就要知道你们现在的状况就是这个样子,因为灌输式教育的结果,你们有大量知识,但是大量知识都是碎片化的,一片片只是碎片化,没有连串起来
那么现在教育大家都有共识,任何碎片化的知识都必须比理性梳理,并且建构起系统化的秩序,才有知识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学生这么辛苦学了这么东西,创新力量不足,因为碎片化的知识还没有力量,我就不多说了。
爱因斯坦说的太生动了,爱因斯坦临去世前一个月给他的传记作者回忆,他1986-1900年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学习生活。他考苏宁工业大学,第1年没有考上,第2年考上。“进了大学之后,我很快就发现我能成为一个有中等成绩的学生,就该心满意足了。要做一个好学生,必须有能力去很轻快的理解所学习的东西,要心甘情愿的把精力完全集中于人们所教给你的那些东西上,比方遵守纪律,把课堂上讲解的东西笔记下来,然后自觉地做好做作业,遗憾的是我发现这一切特征,这是我最欠缺的。对于像我这样爱好沉思的人来说,大学教育并不总是有益的,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爱因斯坦的这段话很生动,说当初的欧洲教育灌输式教育的弊病,大家听了之后想想,我们现在教育不还是这个样子吗?对吧?这就是为什么教育必须改革,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创新人才?
好。南科大的理想就是做改革,我给大家放这一段,就是我们生物学科有个教授***,他给教改实验班学生开了一门课叫结构生物学,他就很别出心裁,他在NATURE、SCIENCE上就顶级杂志上发表的20来篇文章,然后印出来分给每个同学,让大家每人负责仔细读其中一个。读完有问题问他,他回答。都理解了之后让学生一个个讲,他在中间指导,这些学生把用很短时间把结构生物学搞学学清楚了。他们参加国际基因工程大赛,亚洲赛区又得了一金一银。他的这种讲学方法就是南科大刚建校的努力追求,这就是一个例子。
我再简单地说一下南科大实行的改革方法。
去行政化,回答刚才郑永年说这个话,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人才,因为中国大学的目的就不是培养大师的,我们的、大学都高度行政化,行政权力在决定运作,所以大学的整个运作都不是朝着培养大师的方向走。所以高校改革一定要去行政化,我们实行能力素质跟知识并重的选拔机制,这个我不多说了。
我们的学生4年制,前两年上宽口径的基础、课后两年自选专业,这样的学生只要他基础课过关了,他以后适应各种交叉学科的发学科的发展都很强。我们课堂教学我刚才说了,我们没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我们的本科生,我们力求都能够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通过研究来学习。
我们努力把南科大建成一种研究型大学,我们学校实现书院式管理,尽管我们现在条件还很有限制,但是我们起码初步让老师和学生能够充分交流,我最后讲一部分,我因为在大学工作了几十年,今天南科大我回顾我们的目标就是回答钱学森之问,我来讲讲钱学森先生给我写的信。钱学森大家可能都知道,对吧?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偶像。他当时在加州理工学院,就是美国的火箭,就是分级动力学的创始人,美国的火箭专家,后来回国了之后,他把中国的火箭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筹建起来,到现在中国成为航天强国,所以它是中国的导弹之父。我们这一代人的偶像,我希望他也成为你们的偶像。
他去世是2009年10月31号,这一天是南科大真正开始筹备的一天。我是9月10号来的,但是南科大开始,因为教育部的前面的那个部长坚决反对,所以一直没有进展。正好在10月31号这一天,钱老逝世,教育部的部长换人(观众大笑)。很巧,中国科大现在大家知道很牛,在合肥那个地方,中国科大为什么跟其他学校不一样?中国科大实际上五八年就是在钱学森的一手创立起来的。钱学森这个人他不追求行政职务,他原来是五院的院长,后来他主动要求免掉当副院长,自己让出去,就这么个人,他从来不追求行政职务。
58年的时候他还是北京中科院物理所的理学所的所长,他们几个人有个想法,就建所大学科学院自己来培养人才,就他后面给我的信中间说的,所以他们是5月份提出建议,结果很快就批准了。8月份中国科大就招生了,所以中国科大筹建比南科大还快,完全是从0开始,边招老师,边招学生,边筹建搞起来的。那么筹建5年以后,63年我就进校当学生了。钱学森是近代力学系主任,我是近代物理系的学生,他只给研究生上课,还没有直接给我们上课。但是钱老师我们崇拜的偶像,虽然每一次到中国科大来给中国科大的活动演讲,我们都要去,那个时候他不认识我。
1998年我当中国科大校长了。这个时候有人就转达他意思告诉我,就他对中国科大培养的学生,第一个学生当科大校长很高兴,鼓励的话,然后大家建议我要给钱老写一封信,我就给钱老写了一封信,就没想到写了信不久,他就亲手给我回了一封信,他说如何办好中国科大?现在我把这封信送给大家,就电子版本。(鼓掌)
看了这封信,我心里有震撼,他当初87岁高龄,你看他写字手都抖了,但是,他不是让秘书给写,写了整整两页,他给我讲,信收到我十分感谢你,对我过奖了,我不敢当。
我写了很多中国科大对他如何崇拜,如何感谢的话,他说不敢当,这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的作风。
“回想40年前创建中国科大的时候,国家制定了12年科学技术长远规划,要执行此规划需要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人才。电子计算机是半导体物理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航空航天技术是工程与力学的结合,所以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段话他回忆40年,然后他马上就转到今天了。实际上今天告诉我中国科大应该怎么办,但他写的很客气,大家都要学这些老一辈知识分子的这种风度,他又转过来,”今天这种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范围更大了,涉及到差不多全部科学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如国家已成立信息产业部,这是为了在我国推进信息技术革命第5次产业革命,还有初露的第6次产业革命及农业产业化革命,是推进农业今日农业的白色革命、微生物农业,即蓝色农业、海洋农业并举,这一新发展需要知识面更广的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不要为这一21世纪的需要做准备吗?他实际上这段话就在告诉我,中国科大应该怎么建,下一步就要做这个事。为了这一新发展,我和我的合作者提出了“集大成得智慧”的概念,这一概念引起了你校的注意。你校曾邀请我的一位合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钱学敏教授到你校作报告,讲大成智慧,这你一定知道。请你参照这一概念,考虑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上,此致敬礼,钱学森,1998年9月9号。”(鼓掌)
我在中国科大十年,那个时候钱学森你的问题还没出来,但是他提出这些问题,他的教育思想我们都很理解,很接受。所以到南科大来以后,我早就想到给他写信,可惜就来了一个月他就去世了。我相信我们南科大要做的事就是回答钱学森之问,他知道了他会更也会很高兴。(鼓掌)
我再给大家一封信,是华罗庚先生让他助手给我写的,当时我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数学青年,当时想了很多,就给他写了一封信,但华罗庚收到之后,当然他没有直接给我写,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中学生,但他让他的助手给我认真写了一封回信,写得很详细,我就不念了。
最后我这一点片子就是我在南科大最难忘的时刻,这是我们的第一届教改实验班的学生入校,教改革实验班的学生,他们是学校自授文凭的学生,自授文凭这件事对中国教育很重要,就在于中国的教育,搞大学的文凭全都是教育部发国家文凭,这实际上是个大锅饭。为什么,大家想想?是因为各个学校都发国家文凭的话,有很多学校他就不去追求提高质量和内涵,他靠专光靠卖文凭就会有源源不绝的学生,所以中国大学没有内在动力。唯一一个内在动力就是要打碎大锅饭,开始自授文凭。
这些学生经过了将近4年的学习,我对他们很有把握,这些学生他们在标准化的课堂教学上有不足,但是他们通过研究学习的这种经历、培养出的能力,是任何其他大学都不能比的。
所以这张照片我一直保存着,这就是我们第一届学生入学的时候,也是南科大的第一届学生,我们南科大那次会议就是我们的校风,我们就把学生都放在前头,所有领导包括人大政协副主席这个人都站在后面,我们希望照片代表了我们南科大的梦想。(鼓掌)
这是教改实验班的学生到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参加IBM竞赛的时候,他们在波士顿给我寄回的明信片。他们到波士顿看到麻省理工学院,知道世界上的很多新东西很兴奋,我也把它收藏在这了。这些同学教改实验的同学半年后就都要毕业,他们中间有很多很优秀的,在国内外的大竞赛中间得了一系列的奖,比例在国内任何高校按学生来平均比例,我们学校教改实验班都是很出色很强的。最后把教改实验班学生在我欢送我退休那天会上送给我礼物,我也把它放给大家。他们在学校最困难,那个时候他们自己印了一件T恤,把我的头像印在上面,这次他们找了一件,然后全体同学签名送给我,这就是我在南科大这5年里很好的经验。
好,谢谢大家。





2021
40. Yan Bai‖, Chenyang Liu‖, Haolin Wang, Xiaohua Ma, Peixian Li, Yong Xie*, Strain engineering of CVD grown single- and bi-layer WSe2 crystals, To be submitted,(2021).
2020
39. Yong Xie*, Jausung Lee, Yanan Wang, Philip X.L. Feng*, Nan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Straining and Tuning Atomic Layer Nano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via Comb-Drive MEMS Actuators (Adv. Mater. Technol. 2/2021), https://doi.org/10.1002/admt. 文章被选为内前封面!
38. Yong Xie*, Jausung Lee, Yanan Wang, Philip X.L. Feng*, Straining and Tuning Atomic Layer Nano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via Comb-Drive MEMS Actuators, 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 6, ** (2021).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t.。
37. Y. Zhao, J. Li, J. Huang, L. Feng, L. Cao, Y. Feng, Z. Zhang, Y. Xie, H. Wang, Controlled Growth of Edge-Enriched ReS2 Nanoflowers on Carbon Cloth Using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for Hydrogen Evolution,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 (2020) .
36. Z. Wang, J. Sun, H. Wang, Y. Lei, Y. Xie, G. Wang, Y. Zhao, X. Li, H. Xu, X. Yang, L. Feng, X. Ma, 2H/1T′ phase WS2(1−x)Te2x alloys grown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with tunable band structure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504, 144371(2020) .
2019
35. Yong Xie*, Jaesung Lee, Hao Jia, Philip XL Feng*, Frequency Tuning of Two-Dimensional Nano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Via Comb-Drive MEMS Actuators,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lid-State Sensors, Acutuators and Microsystems & Eurosensors XXXIII (Transducers & Eurosensors XXXIII), DOI: 10.1109/TRANSDUCERS.2019.**.
34. Y Wang, J Lee, XQ Zheng, Y Xie, PXL Feng,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Phononic Crystal Waveguides, ACS Photonics (中科院1区) 6, 3225 (2019)
33. E Mercado, Y Zhou, Y Xie, Q Zhao, H Cai, B Chen, W Jie, S Tongay, Passivation of Layered Gallium Telluride by Double Encapsulation with Graphene, ACS omega 4 (19), 18002-18010 (2019)
32.Y Wang, V Zhou, Y Xie, XQ Zheng, PXL Feng, Optical contrast signatures of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on a device platform, Optical Materials Express 9 (3), 1223-1232 (2019)
31. Xu-Qian Zheng, Yong Xie, Jaesung Lee, Zhitai Jia, Xutang Tao, Beta gallium oxide (β-Ga2O3) nano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 for dual-modality solar-blind ultraviolet light detection, APL Materials (编辑推荐文章)7, 022523 (2019)
2018
30. MS Islam, SK Singh, J Lee, Y Xie, CA Zorman, PXL Feng, S Mandal, A programmable sustaining amplifier for flexible multimode MEMS-referenced oscillators,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 (中科院1区) 66 (4), 1405-1418 (2018)
29. Mohammad Islam, Ran Wei, Jaesung Lee, Yong Xie, Soumyajit Mandal, Philip Feng, A Temperature-Compensated Single-Crystal Silicon-on-Insulator (SOI) MEMS Oscillator with a CMOS Amplifier Chip, Micromachines, 9(11), 559 (2018)
28. Yong Xie, Xiaohua Ma, Zhan Wang, Tang Nan, Ruixue Wu, Peng Zhang, Haolin Wang, Yabin Wang, Yongjie Zhan, Yue Hao, NaCl-Assisted CVD Synthesis, Transfer and Persistent Photoconductivity Properties of Two-Dimensional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MRS Advances 3 (6-7): 365~371(2018).
2017
27.Yaohui Guo, Qiyi Zhao, Yongjie zhan, Xinlong Xu, Yong Xie*Experimental study on an evaporation process to deposit MoO2 microflakes,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2017, 687:14~18
26. Haolin Wang, Yajuan Zhao, Yong Xie, X.M. and, X. Zhang, Recent progress in synthesis of two-dimensional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2017, 38 (3): 031003-14 (Review).
25. Zhan Wang‖, Yong Xie‖, Haolin Wang, Ruixue Wu, Tang Nan, Yongjie Zhan, Jing Sun, Teng Jiang, Ying Zhao, Yimin Lei, Mei Yang Weidong Wang, Qing Zhu, Xiaohua Ma, and Yue Hao, NaCl-Assisted One-Step Growth of MoS2-WS2 In-Plane Heterostructures, Nanotechnology 2017, 28(32): 325602. ("Highlights of 2017" http://iopscience.iop.org/journal/0957-4484/page/Highlights%202017) 已被引用61次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24.Manfred Anton Madel* , Florian Huber, Raphael Mueller, Bruno Amann, Martin Dickel, Yong Xie, Klaus Thonke, Persistent photoconductivity in ZnO nanowires: influence of oxygen and argon ambient,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17,121(12): 124301. 已被引用25次
23.Yong Xie, Zhan Wang, Yongjie Zhan, Peng Zhang, Rruixue Wu, Teng Jiang, Shiwei Wu, Hong Wang, Ying Zhao, Tang Nan, Xiaohua Ma*, Controllable growth of monolayer MoS2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via close MoO2 precursor for electrical and optical applications, Nanotechnology, 2017, 28 (8): 084001. ("Highlights of 2017" http://iopscience.iop.org/journal/0957-4484/page/Highlights%202017 ) 已被引用55次
2016
22.Shiwei Wu, Hong Wang, Jing Sun, Fang Song, Zhan Wang, Mei Yang, He Xi, Yong Xie, Haixia Gao, Jigang Ma, Xiaohua Ma, Yue Hao, Dissolvable and Biodegradable Resistive Switching Memory Based on Magnesium Oxide,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2016, 37 (8): 990-993.
21.Xuejiao Zhou, Shouwu Guo*, Peng Zhong, Yong Xie, Zhimin Li, Xiaohua Ma*, Large scale production of graphene quantum dots through the reaction of graphene oxide with sodium hypochlorite, RSC Advances, 2016, 6 (60): 54644-54648.
20. Q. Zhao, T. Wang, Y. Miao, F. Ma, Y. Xie,X. Ma, Y. Gu, J. Li, J. He, B. Chen, S. Xi, L. Xu, H. Zhen, Z. Yin, J. Li, J. Ren, W. Jie, Thickness-induced structural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layered gallium telluride,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2016, 18: 18719-18726. 已被引用36次
19. Yong Xie*, Manfred Madel, Martin Feneberg, Benjamin Neuschl, Wanqi Jie,Yue Hao, Xiaohua Ma, and Klaus Thonke, Oxygen vacancies induced DX center and persistent photoconductivity properties of high quality ZnO nanorods, 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 3, 045011 (2016).
18. Zhu Jie-Jie, Ma Xiao-Hua, Chen Wei-Wei, Hou Bin, Xie Yong, and Hao Yue,Comparative study on interface and bulk charges in AlGaN/GaN 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s with Al2O3 , AlN, and Al2O3 /AlN laminated dielectrics,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55 (5S), 05FH01 (2016).
17.Teng Jiang, Sheng-rui Xu*, Jin-cheng Zhang, Yong Xie,and Yue Hao,Spatially resolved and orientation dependent Raman mapping of epitaxial lateral overgrowth nonpolar a-plane GaN on r-plane sapphire, Scientific Reports 6, 19955 (2016).
2015
16. Bin Hou , Xiao-Hua Ma*, Wei-Wei Chen , Jiejie Zhu , Sheng-Lei Zhao , Yonghe Chen , Yong Xie , Jin-Cheng Zhang , Yue Hao, Using in-process measurements of open-gate structures to evaluate threshold voltage of normally-off GaN-based 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s, Appl.Phys.Lett.107 (16), 163503(2015).
15. M. Madel*, J. Jakob, F. Huber, B. Neuschl, S. Bauer,Y. Xie, I. Tischer, K. Thonke, Optical gas sensing by micro-photoluminescence on multiple and single ZnO nanowires, physica status solidi (a), 212(8), 1810-1816 (2015). (DOI:10.1002/pssa.)
14. Jiejie Zhu, Xiaohua Ma, Yong Xie,Bin Hou,Weiwei Chen, Jincheng Zhang, Yue Hao, Improved Interface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AlGaN/GaN MIS-HEMTsWith PEALD-Grown AlN Gate Dielectric ,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62(2), 512 - 518 (2015) (DOI: 10.1109/TED.2014.**).
13.YuzhaoWang*,YongXie,TianleiZhang,GuoqiangWu,GangWang,CaijiaYu,QualityFactorMeasurementforMEMSResonatorUsingTimeDomain
AmplitudeDecayingMethod,MicrosystemTechnology,21(4), 825-829(2015). DOI :10.1007/s00542-014-2161-4
2012
12.YongXie*,ManfredMadel,ThiloZoberbier,AntonReiser,WanqiJie,BenjaminNeuschl,JohannesBiskupek,UteKaiser,MartinFeneberg,and KlausThonke,Enforcedc-axisgrowthofZnOepitaxialchemicalvapordepositionfilmsonaplanesapphire, Appl.Phys.Lett.100(18), 182101(2012).
11.YongXie*,ManfredMadel,YujieLi,BenjaminNeuschl,WanqiJie,MartinFeneberg,andKlausThonke,Polarity-controlledultraviolet/visiblelightZnOnanorods/p-Siphotodetector, J.Appl.Phys.112(12),123111(2012).
10.YongXie*,ManfredMadel,BenjaminNeuschl,WanqiJie,UweRoeder,MartinFeneberg,andKlausThonke, Silicon-On InsulatorbasedZnOnanowirephotodetector, JournalofVacuumScience&TechnologyB, 30(6),061801(2012).
9.YongXie*,WanqiJie,AntonReiser,MartinFeneberg,IngoTischer,MichaelWiedenmann,ManfredMadel,ReinhardFrey,UweRoeder,andKlaus
Thonke, SuppressionofgalliuminhomogeneityinZnOnanostructuresonGaNusingseed la[ant]yers, Mater.Lett.(2012).
8.YongXie*,WanqiJie,TaoWang,MartinFeneberg,andKlausThonke,Growthinducedstackingfaultsof ZnOnanorodsprobedbyspatialresolvedcathodoluminescence,ChinesePhysicsLetters,(2012)
7.JunningGao*,WanqiJie,YanyanYuan,TaoWang,YongXie,YabinWang,YuhongHuang,JunliTong,HuiYu,andGuoqiangPan,One-stepfastdeposition ofthickepitaxialCdZnTefilmon(001)GaAsbyclose spacedsublimation,Crystengcomm14(5),1790(2012).
6.JunningGao*,WanqiJie,YongXie,XinZheng,HuiYu,TaoWang,andGuoqiangPan,Towardsthe costeffectiveepitaxyofhillocksfreeCdZnTefilmon(001)GaAsbyclose spacedsublimation, Mater.Lett.78(0),39(2012).
5.谢涌*,介万奇,王涛,崔岩,高峻宁,于晖,王亚彬,非催化剂法制备ZnO纳米线阵列的近带边高分辨变温光致发光性能研究功能材料,44(8).
Pre 2012
4.ManfredMadel*,YongXie,IngoTischer,BenjaminNeuschl,MartinFeneberg,ReinhardFrey,andKlausThonke, CatalyticgrowthofhexagonallyalignedZnOnanorods,PhysicaStatusSolidi(B)248(8),1915(2011).
3.FerdinandScholz*,SaradBahadurThapa,MohamedFikry,JoachimHertkorn,ThomasWunderer,FrankLipski,AntonReiser,YongXie,
MartinFeneberg,KlausThonke,RolfSauer,MichaelDuerrschnabel,LideYao,andDagmarGerthsen,EpitaxialgrowthofcoaxialGaInN-GaNhetero-nanotubes, 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6, 012002 (2009).
2.SaradBahadurThapa*,JoachimHertkorn,ThomasWunderer,FrankLipski,FerdinandScholz,AntonReiser, YongXie,MartinFeneberg,KlausThonke,RolfSauer,MichaelDuerrschnabel,L.D.Yao,DagmarGerthsen,HolgerHochmuth,MichaelLorenz,and
Marius Grundmann,MOVPEgrowthofGaNaroundZnOnanopillars, J.Cryst.Growth,310, 5139-5142 (2008).
1.ZewenWang*,WanqiJie,YongXie,andHaoliangWang,CharacterizationofHgMnTecrystalsgrownbyverticalBridgmanmethod,
J.Cryst.Growth,305,104–108 (2007) .




科研团队及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
我们注重培养能力全面的研究生,突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工作能力, 秉持“从严、重导、求新的思路 (参见http://www.cas.cn/zt/rwzt/2019qmj/zyh/jnwz/201904/t**_**.shtml),让学生在半导体材料、工艺及测试的某个方面有专长、同时全面了解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胜任芯片等国家急需行业的核心能力需求。
期待你的加入!
科研团队
指导教师:谢涌老师、王浩林老师(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半导体所)、周雪皎老师(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博士研究生:王湛获得国家奖学金
硕士研究生: 2018级 王冠飞
2019级 刘晨阳、白艳
2020级耿龙飞、胡文帅、梁瑜
2021级 党紫薇、杨海涛、李浩然
2021年本科毕业设计:彭艾盈(保送华南理工大学)、魏杭东(保送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李政坤(保送东南大学)、李浩鑫(保送中国科技大学)
本科生国创(大三):纪宁(材料)、牟云琪(材料)、张子越(电院)
本科生国创(大二):闫正杰(微电子)、付照棋(微电子)、侯文杰(微电子)、孟天宇(微电子)
研究生人才培养情况:

课题组本科毕业生优良率达到87.5%
-----------------------------------------------------------------
课题组毕业生:
2021年:谢涌老师和西工大王涛老师联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赵清华,在欧洲博士毕业后,入职西北工业大学。
2021年:王冠飞就职于西安紫光国芯半导体有限公司。
2020年: 王湛就职于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2020年:本科毕业论文 孙东博(保送中国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周伟凡(保送苏州纳米所)、马亚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周圣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
2018年: 南瑭(中兴通讯)、吴瑞雪(格科微电子)
2016-2017年 本科毕业论文:李金金 (保送至同济大学)、于欣欣(京东方工作)、夏禹(KTC工作)
2016年本科大学生国创: 李金金、于欣欣、严肖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
2015年 谢涌老师在德国指导的硕士研究生Manred Madel (硕士毕业于乌尔姆大学 Tutor:Yong XIE,然后在同组进行博士研究工作, 2015年博士毕业)成功入职UMS Ulm, UMS Ulm (United Monolithic Semiconductors (UMS), http://www.ums-ulm.de/hr/index_en.php) 是一家是位于德国乌尔姆和法国维勒邦的德法集团。该集团成立于1996年,是泰雷兹THALES和空客AIRBUS Defence and Space的合资企业。 公司专长在于砷化镓/氮化镓半导体技术的开发以及电信,汽车,国防和太空应用的相应组件的生产。公司提供广泛的标准化产品和定制解决方案。
课题组部分生活和科研活动:
课题组2020年终聚餐
课题组部分活动
课题组部分活动
谢涌老师与丁肇中教授合影
谢涌老师与克劳斯·冯·克利钦教授合影
郝跃院士、马晓华教授、张进成教授、孙华锐教授、谢涌老师与Martin Kuball教授合影
谢涌老师在德国的Farewell Party
谢涌老师和Rolf Sauer教授
谢涌老师与巴斯大学Coleman教授
---------------------------------------------------------------------------------------------------------------------------------------------------
培养研究生,导师应先学生之忧而忧 (转自科学网)


培养研究生,导师应先学生之忧而忧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卫
研究生教育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无疑承担着重要责任。青年导师在自己科研事业起步的同时,面对研究生培养,有诸多困惑。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开设了 “相辉导师学校”,通过提升导师指导能力、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来提升导师质量。近日,中科院院士杨卫,就青年导师可能会面临的困惑给出了自己的经验。
对每一位大学老师来说,最值得自豪的事情莫过于桃李满天下,这是对一位****的最高褒奖。给本科生上大课,固然会面对很多学生,但真正和学生有深入接触,还是在指导研究生阶段。
我从1985年开始独立招收研究生,至今36年,我的学生中已获得学位的研究生有43人,目前在学界的30位,在企业的13位。我的最大体会是,对青年导师来说,你所指导的第一批学生往往是自己投入最大的学生,导师与这些学生的关系最密切,同时他们也将决定你的未来。对于导师来说,永远都要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
招学生、出成果,导师永远面对数量和质量的取舍
数量和质量,永远是导师会面对的困惑,不论是招收学生时,还是在追求科研成果的过程中都是如此。
就我的经验而言,导师招收研究生的数量应尽量少而精,这样可以对每个学生悉心指导。团队规模应根据导师研究课题的性质来决定,如果研究课题必须通过组建团队方式才能有效解决,那就可以考虑组成团队式的构型。如果研究课题的重点是提炼问题,或者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有独创性的贡献,那么导师就应该少招一点学生,依次指导。
数量和质量,哪个重要,并无一定之规。我在布朗大学工学院读书时的导师,他指导的学生很少。至今,他带的学生总数还没有我带的学生多。包括我在内,他指导的学生只有20个左右。所以我们这些学生辈常开玩笑说“我们师门这一脉是质量重于数量”。
科研产出同样如此。当时布朗大学化学系有两名同时进入准聘期的教师,六年后,只能留一位进入长聘教职。在这六年中,一位教师发表了4篇论文,另外一位发表了20篇论文,期刊的档次都相当。最终布朗大学化学系留下了那位发表了20多篇论文的教师,他确实发展得不错。
那位只发表4篇论文的教师没有获得布朗的长聘教席,却被招到耶鲁大学。因为耶鲁大学的化学系主任是他的评委之一,他发现这四篇论文的研究已具大师气象,而且自成一派。这位教师就是昂萨格,他到耶鲁大学后没多久就获得1968年诺贝尔奖。这件事成为布朗大学化学系的最大遗憾。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数量不重要,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一个领域的成果数量多了以后,工作才有集群效应,引用也会多,尤其是热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引用数量会非常高,这同样也是一名优秀****的标志。所以不能盲目的批判数量,也不能盲目的相信数量,而应取决于对研究的推进效果。
青年导师,该“深挖坑”还是“广织网”?
对青年教师来说,还会遭遇的困惑是团队采用什么样的结构。这取决于导师是希望自己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独立作战的能力,还是希望成员组成“雁阵”,共同推进科研。两者的利弊同样明显。因为在“雁阵”中,肯定会有一两名学生特别突出,其他学生则未必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而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都是导师必须予以考虑的。
换言之,作为青年导师,你可以担任“深挖坑”的角色,带领团队在某一个方向,共同把研究的“坑”越挖越大,越挖越深。也可以担任发散型“广织网”的角色,这类导师培养的学生,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新方向,学生慢慢从导师的方向转向培育的新方向,然后把新方向越做越大。
青年导师同样会面临的困惑是究竟跟着一位资深的导师往前走,还是单干?其实,正如跑马拉松时,最开始往往是有经验的人带着没有经验的人跑,然后进入了互助、交替跑的阶段,再往后,年轻人会找到新的方向自己单独跑。这就意味着,学术界并非把年轻人教好了,资深的导师就没饭吃,而是说,年轻人在发展的起始阶段要借力。
不仅年轻导师和资深导师之间如此,导师培养学生同样如此。在你的潜意识中,是希望学生比你强,还是跟你差不多,还是不如你?不同的传道之心会决定你的学生培养质量。
我的导师曾经对我说过,“我们学无先后,你要有足够的自信,我们是一日为师,终生为友”。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影响。
身为教师,我们把学生培养好,桃李天下,是一世功德,也是传承。导师要期待并且接受学生比自己强。说实话,我自己的学生中有几位,现在学问就比我强。
我从1978年开始在清华大学任教。我所在的专业是固体力学,我们专业的祖师爷是张维先生,他的学生是黄克智先生,也是我的硕士导师。余寿文老师是我的硕士生副导师,后来曾经担任过清华大学的副校长。与我同龄的郑泉水老师、方岱宁老师等后来都当选为院士。当时我们学科曾获全国教学特等奖——有关高质量博士生的规模培养奖项。这个二级学科培养了13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可说是全国最高纪录。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我们的学生现在全世界相关领域的学校担任教职。希望若干年后,类似的一批顶尖学科可以具有培养世界水平师资的能力。这也是一流学科的最核心指标。
学术的创新和传承同等重要。2000年左右,是我培养学生最多的时期。当时我的小团队中有10位学生,其中有如今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担任教授的朱廷,在宾州大学担任教授的张宿林,在埃默里大学担任医学教授的吴筱益,也有美国马里兰大学担任教授的李腾。李腾现在也是科学传播界的流量明星,微信公众号粉丝众多。还有两位学生转行后,现在都是亿万富翁。他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又有了创新,所以导师和学生一起,最好的状态是共同传承,同时又不断创新。
美好理想和骨感现实之下,青年教师如何抉择
年轻导师在科研起步阶段往往比较艰难,总会觉得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很骨感。我的建议是,科研起步阶段最好是从小切口导向大问题,然后慢慢前往科研的核心路段。很多时候,青年导师所谓的条件之惑,并非自己能力不够,而是思路不够开阔。其次,导师必须认识到,进入研究生阶段,导师培养学生更多的是提供条件和服务以及适当的指导,而不是让学生跟着你的指令发展。
比如,给学生选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课题,导师要花费时间精力与学生讨论。当学生有兴趣、有能力,他们很快会进入和科研契合的状态;而当有些学生的设想太宏大,但又实现不了时,就需要导师和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或者给学生更多支持。
我曾经有一个学生,他是我在浙大带的第三个学生,非常聪明。他执著地想从事量子力学的基础研究,目标是探究一门时空量子动力学理论。他不分白天黑夜全身心地投入这个课题。我放手让他做了三年,但没能出结果。此时,我找他谈话,建议他先把博士毕业要求的常规条件都完成,然后再做时空量子研究。学生花了一年多时间达到了博士毕业的要求。为了继续时空量子的兴趣,他选择做博士后,现在已经是第三轮博士后,他在这三轮博士后的工作中,都完成了必须要完成的课题。不久前,这名学生告诉我,时空量子的研究已经完成了40%,但还需要5到10年才能结题。对这样的学生,应该尽力地满足其好奇心驱动的研究意愿。
而我在浙大带的第一个学生,则是想法特别多,在读研究生时就参加了挑战杯之类的比赛。成为新教师后不久,他开始从事有关软体机器鱼的研究。课题结束后,他提出希望到马里亚纳海沟去进行极端条件下的软体机器鱼测试。我给他联系了实验室,联系有关科研机构给他150万元经费支持。今年3月4日,他的论文在《自然》杂志发表,并且是封面导读,这可能也是浙江大学第一次在《自然》正刊上发表封面论文。所以当学生有很多新想法的时候,导师只需要提供服务。
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每一位导师都应该有一种意识,那就是培养好学生,不论是手把手教,还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导师都应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但同时,导师还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好目标,确保学生奔着自己的目标始终努力。
为学生把好每一道培养质量关
对导师来说,有学生之后,要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为人师者,最简单的道理就是要培养出好学生,而学生创造的知识、荣誉也都与团队息息相关。于是就要为学生把好每一道培养关。
比如,对学生的工作是否信任?学生的实验数据是否可靠?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窍门。学生的论文,导师必须精心修改每一处。比如英语论文,若学生写出的论文初稿,有的地方英语表达疙疙瘩瘩,有的地方却特别流利,这个时候,就要特别当心流利之处——很有可能是摘抄了别人的文字。同时,导师必须和每一位学生充分交流,这样才会非常清楚学生的科研情况,也就比较容易察觉学生提供数据中的瑕疵。
如何组织学生开组会?导师组织学生开组会,最糟糕的是“一言堂”,导师布置任务,讲演一通,布置完任务就散会。其次是“两言堂”,就是学生轮流讲,然后老师轮流评论。这样的组会既不利于课题组互相交流,激发灵感,发动头脑风暴,也不利于导师发现优秀学生。开组会时,往往也是导师发现学生的时候。在讨论最激烈的时候,哪些学生总是有话语权,他们则往往是最厉害的学生。有的学生在刚开始讨论时,问题不太熟悉,但是讨论一阵后,他的话语权越来越大,那他应该是比较好的学生。而组会的深度往往取决于学生做完报告后开展的持续性讨论,对某一个话题持续讨论的时长和深度,也代表组会成功的程度。
最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协作。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他当研究生时,70%的东西是跟同学互学的。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时候就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者是前面的成员与后面的成员的接力。同学之间虽然也有竞争压力,但也是一种进步的动力。作为导师,就是要及时了解学生是否正处在某个关口,并及时给他帮助。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课程教学
本科课程:
1. 《人工智能变革材料科学》 通识课 (2019-2020春季学期,2020-2021秋季学期)
2. 《颠覆未来的半导体科技》通识课
3. 本科生《学业指导》(2018年至今)
海外引课/双创周:
1. 《人工智能应用于科学研究导论(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scientific problems)》
2. 《二维材料及器件(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and Devices)》
研究生教学:
1. 《晶体生长原理》 32学时 (2019-2020秋季学期,2020-2021秋季学期)
---------------------------------------------------------------------------------------
自我提升:
为了能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传授给学生,本着“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的原则,谢涌老师自学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数据科学中的统计学》、《生活中的数据分析》、《使用Python进行机器学习》等课程,经过不懈努力取得证书。这几门课程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更深入系统并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人工智能等课程的基础和核心知识,更有利于人工智能领域海外课程的引入。同时也能更好掌握开启学生思考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招生要求
~~~~~~~~~~~~~~~~~~~~~~~~~~~~~~~~~~~~~~~~~~~~~~~~~~~~~~~~~~~~~~~~~~~~~~~~~~~~~~~~~~~~~~~~~~~~~~~~~~~~
每年计划招收本科生若干(本科生最好提前联系,很多优秀的同学大二开始就提早进入实验室了!)、2-3名硕士研究生和1-2名博士研究生, 男女生不限,欢迎同学们保送和报考!
希望进入本组的同学具有良好的数学、英语基础,英语四、六级成绩优异者予以优先考虑;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掌握相关分析、设计软件,竞赛优异或者有相关科研和实践经历者予以优先考虑。
报考的考生,可以自己评估下,然后参考这个帖子: https://zhuanlan.zhihu.com/p/**。请重点描述下你和其它学生相比,自认为比较独特的地方,也就是你自己的特长。
2021级研究生招生已经开始,拟报考和申请免试的学生,请准备一份个人简历和个人陈述 (请在此说明你读研动机和读研究生想达成的目标发送至谢老师邮箱:yxie@xidian.edu.cn;
本课题组隶属于国家工程中心(全国宽禁带半导体领域唯一,http://nercwbs.xidian.edu.cn/About_us.asp?id=12) 宽带隙半导体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 (http://kdx.xidian.edu.cn/Scientific_research_team.asp?id=28 ), 本课题组从事的课题结合了前沿探索工程应用 (毕业生就业情况请参考科研团队处信息),希望对半导体材料及微电子工艺、微纳机电系统、凝固与晶体生长、人工智能等感兴趣的同学联系报考, 实验室经费充足,我们都有相关的课题去支撑你的成长。本课题组与美国、欧盟(德国、西班牙等)、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大学均有合作关系,特别支持学生进行和国外的联合培养等合作研究(目前硕士研究生已经有和欧洲联合培养的名额,欢迎联系。)。课题组在读硕士研究生保证1次及以上(视个人努力和研究表现)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博士研究生1次及以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本课题组实验条件优越(设备先进、承担国家重大课题)、鼓励创新和合作,与国内的中科院微系统所、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武汉大学等知名大学和研究所也有合作培养机制,选拔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工作。
2021年已经推荐一名硕士毕业生周子良(本科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成功赴复旦微电子/香港读博。
~~~~~~~~~~~~~~~~~~~~~~~~~~~~~~~~~~~~~~~~~~~~~~~~~~~~~~~~~~~~~~~~~~~~~~~~~~~~~~~~~~~~~~~~~~~~~~~~~~~~





荣誉获奖
谢涌老师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欧人才项目”(2017-2020年4年间 全国仅49位入选者) http://bic.nsfc.gov.cn/Show.aspx?AI=1370
谢涌博士获得2015年西北工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谢涌博士获得2015年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 链接http://news.nwpu.edu.cn/info/1002/32133.htm
优博内容介绍,链接: https://sanwen.net/a/orcooqo.html
谢涌老师曾获国防科工委(现工信部)优秀毕业生、陕西省高等数学竞赛一等奖等荣誉。





新增栏目0
点击网页顶部"添加栏目"可以添加其他栏目
把鼠标放在栏目标题处,尝试拖动栏目。


新增栏目1




Profile
Yong Xie
Department: school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nanotechnology
& Key Laboratory on Wide-Gap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ntact Information
Address:
Email: yxie@xidian.edu.cn
Tel:

新增栏目5


Education
Apr. 2013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NPU), Xi'an, China PhD in Materials Science
Advisors: Profs. Wanqi Jie, Xi'an (Materials) and Klaus Thonke,Ulm (Physics)
Thesis: Growth,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Low Dimensional ZnO (grade: "very good")

Oct. 2007 - Apr. 2010 Universitat Ulm, Ulm, Germany, Joint training PhD student in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 physic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s. Klaus Thonke and Rolf Sauer

Jun. 2006 B.Sc (Hons),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China, MSE
Advisor: Prof. Wanqi Jie
Thesis: Growth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ngle Crystal HgMnTe


新增栏目4

Research Interests
1. Transition me[ant]tal Dichalcogenides (MoS2, WS2 etc) & realtated devices

2. Wide band gap semiconductors(III-N、ZnO)& realtated devices

3. Advanced semiconductor characterization technology
(eg. Identify the position of p-n junction in a device using EBIC)




Research
目前研究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




Papers
2020
39. Yong Xie, Jausung Lee, Yanan Wang, Philip Feng, Straining and Tuning Atomic Layer Nano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via Comb-Drive MEMS Actuators, 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 (2020).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t.
38. Y. Zhao, J. Li, J. Huang, L. Feng, L. Cao, Y. Feng, Z. Zhang, Y. Xie, H. Wang, Controlled Growth of Edge-Enriched ReS2 Nanoflowers on Carbon Cloth Using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for Hydrogen Evolution,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 (2020) .
37. Z. Wang, J. Sun, H. Wang, Y. Lei, Y. Xie, G. Wang, Y. Zhao, X. Li, H. Xu, X. Yang, L. Feng, X. Ma, 2H/1T′ phase WS2(1−x)Te2x alloys grown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with tunable band structure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504, 144371(2020) .
2019
36. Y Wang, J Lee, XQ Zheng, Y Xie, PXL Feng,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Phononic Crystal Waveguides, ACS Photonics (中科院1区) 6, 3225 (2019)
35. E Mercado, Y Zhou, Y Xie, Q Zhao, H Cai, B Chen, W Jie, S Tongay, Passivation of Layered Gallium Telluride by Double Encapsulation with Graphene, ACS omega 4 (19), 18002-18010 (2019)
34.Y Wang, V Zhou, Y Xie, XQ Zheng, PXL Feng, Optical contrast signatures of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on a device platform, Optical Materials Express 9 (3), 1223-1232 (2019)
33. Xu-Qian Zheng, Yong Xie, Jaesung Lee, Zhitai Jia, Xutang Tao, Beta gallium oxide (β-Ga2O3) nano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 for dual-modality solar-blind ultraviolet light detection, APL Materials (编辑推荐文章)7, 022523 (2019)
2018
32. MS Islam, SK Singh, J Lee, Y Xie, CA Zorman, PXL Feng, S Mandal, A programmable sustaining amplifier for flexible multimode MEMS-referenced oscillators,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 (中科院1区)66 (4), 1405-1418 (2018)
31. Mohammad Islam, Ran Wei, Jaesung Lee, Yong Xie, Soumyajit Mandal, Philip Feng, A Temperature-Compensated Single-Crystal Silicon-on-Insulator (SOI) MEMS Oscillator with a CMOS Amplifier Chip, Micromachines, 9(11), 559 (2018)
30. T Wang, Q Zhao, Y Miao, F Ma, Y Xie, W Jie, Lattice Vibration of Layered GaTe Single Crystals, Crystals 8 (2), 74 (2018)
29. T Wang, J Li, Q Zhao, Z Yin, Y Zhang, B Chen, Y Xie, W Jie, High-Quality GaSe Single Crystal Grown by the Bridgman Method, Materials 11 (2), 186(2018)
28. Yong Xie, Xiaohua Ma, Zhan Wang, Tang Nan, Ruixue Wu, Peng Zhang, Haolin Wang, Yabin Wang, Yongjie Zhan, Yue Hao, NaCl-Assisted CVD Synthesis, Transfer and Persistent Photoconductivity Properties of Two-Dimensional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MRS Advances 3 (6-7): 365~371(2018).
2017
27.Yaohui Guo, Qiyi Zhao, Yongjie zhan, Xinlong Xu, Yong Xie*Experimental study on an evaporation process to deposit MoO2 microflakes,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2017, 687:14~18
26. Haolin Wang, Yajuan Zhao, Yong Xie, X.M. and, X. Zhang, Recent progress in synthesis of two-dimensional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2017, 38 (3): 031003-14 (Review).
25. Zhan Wang‖, Yong Xie‖, Haolin Wang, Ruixue Wu, Tang Nan, Yongjie Zhan, Jing Sun, Teng Jiang, Ying Zhao, Yimin Lei, Mei Yang Weidong Wang, Qing Zhu, Xiaohua Ma, and Yue Hao, NaCl-Assisted One-Step Growth of MoS2-WS2 In-Plane Heterostructures, Nanotechnology 2017, 28(32): 325602. ("Highlights of 2017" http://iopscience.iop.org/journal/0957-4484/page/Highlights%202017) 已被引用53次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24.Manfred Anton Madel* , Florian Huber, Raphael Mueller, Bruno Amann, Martin Dickel, Yong Xie, Klaus Thonke, Persistent photoconductivity in ZnO nanowires: influence of oxygen and argon ambient,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17,121(12): 124301.
23.Yong Xie, Zhan Wang, Yongjie Zhan, Peng Zhang, Rruixue Wu, Teng Jiang, Shiwei Wu, Hong Wang, Ying Zhao, Tang Nan, Xiaohua Ma*, Controllable growth of monolayer MoS2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via close MoO2 precursor for electrical and optical applications, Nanotechnology, 2017, 28 (8): 084001. ("Highlights of 2017" http://iopscience.iop.org/journal/0957-4484/page/Highlights%202017 ) 已被引用52次
2016
22.Shiwei Wu, Hong Wang, Jing Sun, Fang Song, Zhan Wang, Mei Yang, He Xi, Yong Xie, Haixia Gao, Jigang Ma, Xiaohua Ma, Yue Hao, Dissolvable and Biodegradable Resistive Switching Memory Based on Magnesium Oxide,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2016, 37 (8): 990-993.
21.Xuejiao Zhou, Shouwu Guo*, Peng Zhong, Yong Xie, Zhimin Li, Xiaohua Ma*, Large scale production of graphene quantum dots through the reaction of graphene oxide with sodium hypochlorite, RSC Advances, 2016, 6 (60): 54644-54648.
20. Q. Zhao, T. Wang, Y. Miao, F. Ma, Y. Xie,X. Ma, Y. Gu, J. Li, J. He, B. Chen, S. Xi, L. Xu, H. Zhen, Z. Yin, J. Li, J. Ren, W. Jie, Thickness-induced structural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layered gallium telluride,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2016, 18: 18719-18726.
19. Yong Xie*, Manfred Madel, Martin Feneberg, Benjamin Neuschl, Wanqi Jie,Yue Hao, Xiaohua Ma, and Klaus Thonke, Oxygen vacancies induced DX center and persistent photoconductivity properties of high quality ZnO nanorods, 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 3, 045011 (2016).
18. Zhu Jie-Jie, Ma Xiao-Hua, Chen Wei-Wei, Hou Bin, Xie Yong, and Hao Yue,Comparative study on interface and bulk charges in AlGaN/GaN 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s with Al2O3 , AlN, and Al2O3 /AlN laminated dielectrics,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55 (5S), 05FH01 (2016).
17.Teng Jiang, Sheng-rui Xu*, Jin-cheng Zhang, Yong Xie,and Yue Hao,Spatially resolved and orientation dependent Raman mapping of epitaxial lateral overgrowth nonpolar a-plane GaN on r-plane sapphire, Scientific Reports 6, 19955 (2016).
2015
16. Bin Hou , Xiao-Hua Ma*, Wei-Wei Chen , Jiejie Zhu , Sheng-Lei Zhao , Yonghe Chen , Yong Xie , Jin-Cheng Zhang , Yue Hao, Using in-process measurements of open-gate structures to evaluate threshold voltage of normally-off GaN-based 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s, Appl.Phys.Lett.107 (16), 163503(2015).
15. M. Madel*, J. Jakob, F. Huber, B. Neuschl, S. Bauer,Y. Xie, I. Tischer, K. Thonke, Optical gas sensing by micro-photoluminescence on multiple and single ZnO nanowires, physica status solidi (a), 212(8), 1810-1816 (2015). (DOI:10.1002/pssa.)
14. Jiejie Zhu, Xiaohua Ma, Yong Xie,Bin Hou,Weiwei Chen, Jincheng Zhang, Yue Hao, Improved Interface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AlGaN/GaN MIS-HEMTsWith PEALD-Grown AlN Gate Dielectric ,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62(2), 512 - 518 (2015) (DOI: 10.1109/TED.2014.**).
13.YuzhaoWang*,YongXie,TianleiZhang,GuoqiangWu,GangWang,CaijiaYu,QualityFactorMeasurementforMEMSResonatorUsingTimeDomain
AmplitudeDecayingMethod,MicrosystemTechnology,21(4), 825-829(2015). DOI :10.1007/s00542-014-2161-4
2012
12.YongXie*,ManfredMadel,ThiloZoberbier,AntonReiser,WanqiJie,BenjaminNeuschl,JohannesBiskupek,UteKaiser,MartinFeneberg,and KlausThonke,Enforcedc-axisgrowthofZnOepitaxialchemicalvapordepositionfilmsonaplanesapphire, Appl.Phys.Lett.100(18), 182101(2012).
11.YongXie*,ManfredMadel,YujieLi,BenjaminNeuschl,WanqiJie,MartinFeneberg,andKlausThonke,Polarity-controlledultraviolet/visiblelightZnOnanorods/p-Siphotodetector, J.Appl.Phys.112(12),123111(2012).
10.YongXie*,ManfredMadel,BenjaminNeuschl,WanqiJie,UweRoeder,MartinFeneberg,andKlausThonke, Silicon-On InsulatorbasedZnOnanowirephotodetector, JournalofVacuumScience&TechnologyB, 30(6),061801(2012).
9.YongXie*,WanqiJie,AntonReiser,MartinFeneberg,IngoTischer,MichaelWiedenmann,ManfredMadel,ReinhardFrey,UweRoeder,andKlaus
Thonke, SuppressionofgalliuminhomogeneityinZnOnanostructuresonGaNusingseed la[ant]yers, Mater.Lett.(2012).
8.YongXie*,WanqiJie,TaoWang,MartinFeneberg,andKlausThonke,Growthinducedstackingfaultsof ZnOnanorodsprobedbyspatialresolvedcathodoluminescence,ChinesePhysicsLetters,(2012)
7.JunningGao*,WanqiJie,YanyanYuan,TaoWang,YongXie,YabinWang,YuhongHuang,JunliTong,HuiYu,andGuoqiangPan,One-stepfastdeposition ofthickepitaxialCdZnTefilmon(001)GaAsbyclose spacedsublimation,Crystengcomm14(5),1790(2012).
6.JunningGao*,WanqiJie,YongXie,XinZheng,HuiYu,TaoWang,andGuoqiangPan,Towardsthe costeffectiveepitaxyofhillocksfreeCdZnTefilmon(001)GaAsbyclose spacedsublimation, Mater.Lett.78(0),39(2012).
5.谢涌*,介万奇,王涛,崔岩,高峻宁,于晖,王亚彬,非催化剂法制备ZnO纳米线阵列的近带边高分辨变温光致发光性能研究功能材料,44(8).
Pre 2012
4.ManfredMadel*,YongXie,IngoTischer,BenjaminNeuschl,MartinFeneberg,ReinhardFrey,andKlausThonke, CatalyticgrowthofhexagonallyalignedZnOnanorods,PhysicaStatusSolidi(B)248(8),1915(2011).
3.FerdinandScholz*,SaradBahadurThapa,MohamedFikry,JoachimHertkorn,ThomasWunderer,FrankLipski,AntonReiser,YongXie,
MartinFeneberg,KlausThonke,RolfSauer,MichaelDuerrschnabel,LideYao,andDagmarGerthsen,EpitaxialgrowthofcoaxialGaInN-GaNhetero-nanotubes, 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6, 012002 (2009).
2.SaradBahadurThapa*,JoachimHertkorn,ThomasWunderer,FrankLipski,FerdinandScholz,AntonReiser, YongXie,MartinFeneberg,KlausThonke,RolfSauer,MichaelDuerrschnabel,L.D.Yao,DagmarGerthsen,HolgerHochmuth,MichaelLorenz,and
Marius Grundmann,MOVPEgrowthofGaNaroundZnOnanopillars, J.Cryst.Growth,310, 5139-5142 (2008).
1.ZewenWang*,WanqiJie,YongXie,andHaoliangWang,CharacterizationofHgMnTecrystalsgrownbyverticalBridgmanmethod,
J.Cryst.Growth,305,104–108 (2007) .




Honors
点击网页顶部“添加栏目”可以添加其他栏目
把鼠标放在栏目标题处,尝试拖动栏目。




Team
团队教师




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




Teaching
目前本人承担的教学任务:

课件下载 示例




Admission
~~~~~~~~~~~~~~~~~~~~~~~~~~
关于研究生招生的信息:
~~~~~~~~~~~~~~~~~~~~~~~~~~





new part 0
?[2015.12] Dr.Xie attended “ Symposium on solidification technology"and gave a talk.
?[2015.12] Prof. Ma , Dr.Xie and Mr. Z. Wangattended “ Symposium on two-dimensional mateirals and devices (新型二维材料及器件青年科学家论坛)" link:http://www.nanoctr.cn/xwdt/zhxw/201512/t**_**.html
?[2015.09] Dr.Xie attended ICNS-11 (http://www.icns-11.cn/, 11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itride Semiconductors )


new part 1


相关话题/纳米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