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杨克虎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6-27


基本信息
杨克虎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导/博导
博士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
硕士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 
工作单位:通信工程学院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
电子邮箱:yang001@xidian.edu.cn
办公电话:
办公地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ISN重点实验室 科技楼3层B304C室



个人简介
杨克虎,1962年生,博士,教授, 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IEEE通信学会和信号处理学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系,获学士学位,分别于1985年和1995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硕士学位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1994年9月—1998年11月,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承担了*科研项目*“稀布阵综合脉冲孔径雷达演示系统”的主要模块的研制工作并参加了在这一期间该项目的外场实验的工作。1998年12月—2002年5月作为访问研究员在位于日本京都的国际电信环境适应通信研究所(Adaptive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Laboratories, ATR International)从事无线通信信号处理的研究工作。2002年6月—2002年10月作为高级研究员在中兴通讯西安研究所从事WCDMA的智能天线的研究工作。2003年4月—2003年9月承担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UT斯达康公司合作项目“PHS智能天线的数字信号处理模块”的研究工作。在阵列信号处理和无线通信信号处理领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相关信息
杨克虎教授:好教授是大学的名片http://xdo.xidian.edu.cn/html/xiaonaxinwen/2009/1222/1347.html

主要研究方向
1.基于传感器网络的信号与信息处理
2.基于多输入多输出的无线通信信号处理




基本信息
杨克虎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导/博导
博士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
硕士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 
工作单位:通信工程学院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
电子邮箱:yang001@xidian.edu.cn
办公电话:
办公地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ISN重点实验室 科技楼3层B304C室



个人简介
杨克虎,1962年生,博士,教授, 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IEEE通信学会和信号处理学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系,获学士学位,分别于1985年和1995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硕士学位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1994年9月—1998年11月,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承担了*科研项目*“稀布阵综合脉冲孔径雷达演示系统”的主要模块的研制工作并参加了在这一期间该项目的外场实验的工作。1998年12月—2002年5月作为访问研究员在位于日本京都的国际电信环境适应通信研究所(Adaptive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Laboratories, ATR International)从事无线通信信号处理的研究工作。2002年6月—2002年10月作为高级研究员在中兴通讯西安研究所从事WCDMA的智能天线的研究工作。2003年4月—2003年9月承担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UT斯达康公司合作项目“PHS智能天线的数字信号处理模块”的研究工作。在阵列信号处理和无线通信信号处理领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相关信息
杨克虎教授:好教授是大学的名片http://xdo.xidian.edu.cn/html/xiaonaxinwen/2009/1222/1347.html

主要研究方向
1.基于传感器网络的信号与信息处理
2.基于多输入多输出的无线通信信号处理




科学研究
研究背景:
(1)阵列信号处理在通信中的应用是最近几年的一个研究热点, 其主要目的是研究使用多天线(或天线阵列)发射和/或接收对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性能和服务质量改善的方法。
(2)与单天线(单传感器)接收系统相比,阵 列(或传感器阵列)接收系统可获得更多的空间信息。然而,传感器网络可获得比阵列接收系统更多方位的空间信息。我们的目的是研究在给定应用背景条件下,传 感器网络对目标的检测、跟踪和识别方法。
目前研究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型载波系统和智能无线媒体接入技术”(项目编号:**;起止时间:2004.7.至2008.6.)的研究人员之一,是该项目子课题“MIMO 空时编码技术”负责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1~2007.12)“低空微弱目标信号的传感器网络检测与跟踪方法”负责人




学术论文
[1] Kehu Yang, Takashi Ohira, Yimin Zhang, and Chong-Yung Chi,
"Super-exponential blind adaptive beamforming",
IEEE Trans.Signal Process., vol. 52, pp.1549-1563, Jun. 2004.
[2] Kehu Yang and Takashi Ohira,
"Realization of space-time adaptive filtering by employing Electronically steerable passive
array adiator antennas",
IEEE Trans.Antennas and Propaga., vol. 51, p.p. 1476-1485, Jul. 2003.
[3] Yimin Zhang, Kehu Yang, and Moeness G. Amin,
"Adaptive Array Processing for Multipath Pading Mitigation via Exploitation of Filter Banks",
IEEE Trans.Antennas and Propaga., vol. 49, pp505-516, Mar. 2001.
[4] Kehu Yang, Yimin Zhang, and Yoshihiko Mizuguchi,
"A Signal Subspace-Based Subband Approach to Space-Time Adaptive Processing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IEEE Trans. Signal Process., vol. 49, pp401-413, Feb. 2001.




荣誉获奖
1994年9月—1998年11月,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承担了*科研项目*“稀布阵综合脉冲孔径雷达演示系统”的主要模块的研制工作并参加了在这一期间该项 目的外场实验的工作。
1998年12月—2002年5月作为访问研究员在位于日本京都的国际电信环境适应通信研究所(Adaptive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Laboratories, ATR International)从事无线通信信号处理的研究工作。
2002年6月—2002年10月作为高级研究员在中兴通讯西安研究所从事WCDMA的智 能天线的研究工作。
2003年4月—2003年9月承担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UT斯达康公司合作项目“PHS智能天线的数字信号处理模块”的研究工作。在 阵列信号处理和无线通信信号处理领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科研团队
团队教师




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




课程教学
目前本人承担的教学任务:

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 无线通信信号处理新进展 (课号:**)




招生要求
~~~~~~~~~~~~~~~~~~~~~~~~~~
关于研究生招生的信息:
~~~~~~~~~~~~~~~~~~~~~~~~~~
(1) 希望有意报考本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同学在报考前与本人(手机:**)取得联系
(2) 为避免垃圾邮件,电子信箱地址中@被换成#,使用时请自行改回


相关话题/通信工程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