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5-21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创建于1939年,是全国建系较早、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理科地质学系之一。建系初期,一批知名地质学家不畏艰险云集于当时因国难而迁居至陕西城固山区的西北联合大学(后改为国立西北大学),创建了地质学系。他们中有著名地质学家王恭睦、谌亚达、殷伯西、郁士元、李善堂、张伯声、蔡承耘、曾繁、白超然、霍世诚、张惠远等教授。1948年,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出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为地质学系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尔后,著名学者谢家荣、王恒升、张更、杨杰、王永炎、袁耀庭等相继来校讲学和任教,促进了地质学系的发展和成长。地质学系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1952年国家高校院系调整中,她是全国综合大学中保留的仅有的两个地质学系之一,当时为适应新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急需,克服困难开办了石油地质和矿产地质两个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地质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地质学系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全系教职员工团结奋斗,依靠前辈们艰苦创业奠定的良好基础,紧紧抓住每一次机遇,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使地质学系现今发展成为一个师资力量雄厚、条件设备良好、教学和科研体系比较完整、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地质学系。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现设有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察工程、勘察技术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具有地质学(包括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化学、第四纪地质学和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5个二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包括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3个二级学科)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 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地质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和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设有四个****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其中,构造地质学科特聘教授高山博士和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学科特聘教授舒德干博士已经国家批准受聘上岗)。地质学专业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8年度基地检查评估中,在地质学类基地中综合得分排名第一,1999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二、三批45个理科基地中期检查评估中名列前茅,两次都被评为“优秀基地”。“中国中西部山盆动力学及资源环境效应”是国家批准立项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构造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与地层学),6个陕西省重点学科。大陆动力学实验室1995年成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000年获准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现有教学、科研人员共68人,其中教授30人,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22人,副教授28人,另有双聘教授(院士)3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31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25人,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青年专家)8人,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者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者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者2人,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者3人,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11人,陕西省科技新星1人。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现有在校生531人,其中博士生33人,硕士生71人,本专科生427人。

  “九五”期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1项,其中国家“863”、“973”、“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九五”科技攻关等国家级项目56项,科研经费到款2809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805篇,出版专著23部,编写教材16部;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24项,其中国家级教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入选1999年度和2000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地处西北,南临秦岭造山带,北依黄土高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难得的天然实验室,经过几代人60年来的艰苦创业,已在构造地质、前寒武纪地质、造山带与盆地、新生代地质与环境、古植物地理区系、早期生命演化、含油气盆地地质、油层物理和油藏地质以及黄土研究等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为国家培养了6000多名本专科生和200多名博士、硕士生,为我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为祖国的石油勘探与开发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的第一批石油地质专业人才就是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走出去的。据统计,曾一度在全国十四个大油田中,有十三个油田的局长或总地质师均由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毕业生担任。正如美国《华侨日报》所说“西北大学在石油地质方面,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科技人员,对中国能源工业有相当大的贡献”。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也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

  进入21世纪以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正借着“211工程”建设的东风,依托地质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部开放实验室,以其长期形成的特色、优势、雄厚实力、良好学风以及团结拼搏精神,在新的世纪中,为我国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为满足能源、资源、改善环境、减灾防灾等国家重大需求和西部大开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