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授权点类别和批准时间
本学科是全国第一批硕士(1978年)和博士(1981年)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组成学科之一,国家级重点学科,1995年建立了“梁銶琚脑研究中心”。
二、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
研究方向:神经生物学
研究内容:
(一)镇痛机制的神经学基础研究
1.1977~1994年,通过神经解剖学的系统研究发现了下列三个突破口:①盆腔脏器初级传入和坐骨神经躯体传入在骶髓后连合核的汇聚;②下行抑制系统与外周初级痛传入通路在脊髓后角(或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的汇聚;③Ⅸ、Ⅹ脑神经内脏初级传入与三叉神经躯体初级传入(或下行抑制系统)在孤束核的汇聚,证明了外周痛传入信号与非痛信号传入的通路及其汇聚,搞清了传递这些信号的活性物质及其受体,共发表论文近300篇。
2.以上列三个汇聚点为模型,在形态学工作的基础上,从1995年开始开展脑薄片及膜片钳工作。在细胞膜离子通道水平,研究一些主要活性物质的受体跨膜信号转导机制,为在细胞内分子水平探索镇痛机制的本质打好基础。
3.计划在细胞膜离子通道和跨膜信号转导的研究基础上,开始向细胞内分子水平的工作进军,争取到2000年取得分子水平的科研成果,并通过科研工作的进展带动整个学科学术水平上一个台阶,完成学科从单纯形态学向综合的神经科学转变。
(二)三叉神经领域本体觉中枢传递通路研究
在以往的研究中,已发现了由三级和四级神经元分别构成的三叉神经领域本体觉中枢传递通路。现正用多种方法进一步验证此通路,并对本体觉的产生和调控机制开展系统研究。
(三)病理性痛的神经机制研究
在最接近临床实际的长时程持续性病理性痛方面,新设计了有效的动物模型,并有诸多新发现。现正在用多种方法并结合临床实际进一步开展更深入的探索。
三、师资力量与研究生导师情况
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主系列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8人;实验人员10人,其中有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学历的5人。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人。
李继硕教授,是本学科的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首批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本校专家组组长。从1941年4月至今一直从事本专业工作,1977年以来领导本学科由教学型向学术型转变,确定了集中全学科人力、物力开展以“镇痛机制”为中心的神经解剖学科研方向。近年来又领导全学科由单纯的形态学向综合的神经科学的方向转变。李继硕教授为培养青年学术人才甘当人梯,不遗余力,先后送出21人32人次出国深造,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使教研室结束了师资队伍青黄不接和学术水平偏低的历史。积极开展国际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发展。由香港著名实业家梁銶琚先生捐赠500万港元,建立了“梁銶琚脑研究中心”;由日本森田木尾太郎博士出资1000万日元,设立奖学金,资助青年同志去日本深造。李继硕教授长期担任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兼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全国神经解剖学学术活动,并从1981年以来筹划和主办了14次神经解剖学新技术讲习班、经验交流会;1985年筹划和主编了《神经解剖学杂志》(国家批准的公开发行刊物,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源期刊),对我国神经解剖学的发展起到了众所公认的组织和推动作用。1994年统一的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成立,他担任筹备委员又被选为常务理事,还曾担任全国或地方以及军队的专业学会、专业杂志的多项职务。
施际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校专家组成员,《神经解剖学》杂志副主编。1950年大学毕业后即从事本专业工作,从事神经解剖学研究三十余年。他治学严谨,刻苦钻研,在中脑中央灰质的传入和传出联系、冠状回向三叉神经脊束核的投射、无脑儿的中枢神经系统、上丘的纤维联系等方面有所发现,撰写和发表了多篇学术论著,参加了我国第一部《神经解剖学》的编写工作。
李云庆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中国解剖学会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神经解剖学杂志》、《中国神经科学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委,陕西省解剖学会副理事长。1984年大学毕业后考入本学科攻读硕士学位,因成绩优异提前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在日本京都大学深造一年半,又先后多次赴京都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工作。李云庆教授获中、日两国医学博士学位,熟练掌握英、日两国语言,获军队科技进步奖(第一作者)两项,发表学术论文80篇,其中近半数用英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1993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年被评为硕士生导师;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和“总后科技新星”称号;1998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四、所属实验室及主要仪器设备情况
本学科拥有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神经科学科研“基地”,仪器总值约1000万元(人民币),“基地”由5个实验系列16个实验室组成:
1.神经形态学实验系列:包括传统神经解剖学技术实验室,HRP标记技术实验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验室。
2.电生理学实验系列:包括一般电生理学实验室,脑薄片技术实验室,膜片钳技术实验室,脑薄片膜片钳技术实验室。
3.分子神经生物学实验系列:包括分子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原位分子杂交实验室,细胞培养实验室。
4.影像实验系列:包括电子显微镜室(1,2),光学显微镜室(1,2),图像分析室。5.辅助实验系列:包括显微照相洗印暗室,动物手术及饲养室,制冰制水室。
5.辅助实验系列:包括显微照相洗印暗室,动物手术及饲养室,制冰制水室。
主要仪器有:电子显微镜2台(大型Philips 100 CM,小型Hitachi H-300);从低倍照相显微镜到万能显微镜配套的光学显微镜;Leica 500 MC图像分析仪2部,从超薄切片机、振荡切片机到超薄切片机配套的切片机;配套的最新型电生理学仪器,最新的、配套的脑薄片、膜片钳和脑薄片膜片钳实验仪器,配套的分子生物学实验仪器等。
五、培养研究生情况
截至1998年底共招收博士研究生25人,已毕业22人;共招收硕士研究生54人,已毕业3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