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概况
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学科是1985年在全军率先建立的新兴学科。1992年被总后勤部卫生部正式批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所设有一个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担负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和对国内外开放研究任务。
二、学科授权点类别和批准时间
神经生物学是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是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组成学科之一,是国家计委批准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经10多年建设,形成了学科、研究所与实验室同步发展的格局。
三、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
1.发育神经生物学-中枢神经再生
2.神经放射生物学-γ刀神经放射生理学
3.神经内分泌学-垂体调节
4.神经生理学-慢性痛机制、神经信息物质、神经元放电
5.神经免疫调节学-脑免疫调节部位自96年以来,共争取各课题17项,经费46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85万元;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100万元(含追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项140万元;军队基金3项35万元;协作课题1项100万元。
四、主要科技成果
该学科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八五”军队重大成果奖1项,军队成果贡献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奖1项。
学科共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发表于国际刊物198篇,在国际上被用1100次以上。
五、师资力量及研究生导师情况
学科共编制45人,现有34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导师4人,主系列博士以上学位(含同等学历)占68%。主要学术带头人及博士导师有:
鞠躬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一级教授,全军一代名师,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全军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内外知名的神经科学家。曾多次参加和主持国际、国内重要的学术会议和在国际会议上作专题报告。担任国际著名杂志《Neuroscience》编辑。已招收硕士研究生28名,博士研究生24名,博士后4名,送出国培养22人次。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及何梁何利奖、全军重大科技成果贡献奖。
饶志仁教授,人体解剖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形态学研究室主任。专业特长为神经解剖学。现任《解剖学报》编委、《神经解剖学杂志》编辑。招收硕士研究生13名,博士研究生7名。完成科研项目6项,获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05篇,其中国内刊物80篇,国际刊物25篇。目前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地方协作基金1项。先后两次出国讲学,提出了“延髓内脏带”这一机能结构区的新概念。
胡三觉教授,生理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生理学研究室主任。专业特长为神经生理学。现学术任职为陕西省疼痛学会副主任委员。发表文章96篇,撰写专著2部。招收硕士研究生11名,博士研究生5名,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最早发现下行抑制刺痛和吗啡镇痛中的主要作用和交感神经及阿片类受体等因素对痛感觉器的调制作用,目前正在从事“神经元放电非线性特征”的研究,将对破译神经信息编码有重要意义。
张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军科技新星。从事神经生物学研究,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66篇,国际会议摘要21篇,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在垂体前叶激素分泌调控及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活性物质变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国际学术交流活跃是本学科的特点。本学科人员曾12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或专题报告(包括3次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应邀赴12国42所院校作报告49次,在论文及学术报告的基础上建立了本学科的国际学术地位。本学科聘请了瑞典Karolinska学院的Tomas Hokfeltl教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成员,曾任副主席,同时任瑞典、美国等6国科学院院士)为本学科名誉所长,并有长期科研合作项目。与香港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此外还和国际上一些知名单位或教授有合作交往和合作研究课题。
六、所属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情况
目前建有神经形态学研究室、超微结构学研究室、神经生理学研究室、细胞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室、神经免疫调节研究室及脊髓创伤修复研究中心。仪器设备总值750万元。实验室面积4000平方米。主要仪器设备有:电子显微镜、图像分析与处理装置、膜片钳装置、各类显微镜、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用全套设备。实验室设置全面,实验技术先进,能适应神经科学综合性研究需要。
七、研究生培养情况
先后招收研究生56名,其中博士生24名,博士后4名。出国培训18名,培养军内外进修生3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