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授权点类别和批准时间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成立于1956年8月26日,是新中国最早创建的神经外科单位之一,是我国最早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1981年),并于1986年被国务院学委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是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组成学科。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人才梯队合理,专业结构齐备的综合学科,医、教、研总体实力在全军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处于先进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二、主要研究方向
1.颅脑损伤的基础与临床救治研究;
2.立体定向与功能神经外科学研究;
3.颅脑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4.脑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研究;
5.脑血管病基础及临床研究;
6.颅底肿瘤基础及临床研究;
7.微侵袭神经外科基础及临床研究。
三、主要科技成果
“八五”以来,共获国家、军队及省级二等奖以上科研成果11项,三等奖15项,全军重大科技成果奖2项。主编或参编专著16部,发表论文350篇,其中国际刊物18篇,国家一级杂志216篇。研制成功的大型脑立体定向仪、高性能磁性导针在全国400余家单位推广使用。近年发明的“脑胶质瘤化疗囊”、“内放射治疗囊”和“永磁型旋磁异极磁疗机”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1995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评为科研先进单位。
四、师资力量及研究生导师情况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其中教授、主任医师4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人,讲师、主治医师8人,博、硕士研究生导师共5名。
易声禹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是国内外著名神经外科专家,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工作者。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北五省(区)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国际脑水肿研究会、国际垂体瘤学会委员或成员。担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等15种杂志的主编、副主编、编委等。1986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及省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8项。曾多次赴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十余国家考察与学术交流,他所进行的颅脑损伤基础与临床救治研究、巨大脑肿瘤手术治疗以及脊柱裂合并尿失禁手术治疗等达国际领先水平。
章翔,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是我国著名的中青年神经外科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擅长于颅底外科、激光神经外科及脑血管病的显微手术治疗。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为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被国家人事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他的先进事迹曾在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中华学人”栏目中播出。现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会员、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会员、国际脑水肿研究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生命科学部评委、全军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陕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陕西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西北五省(区)神经外科学会常委兼秘书长、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Chinese J Traumotology》、《J Med Coll of PLA》、《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等12种杂志编委。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研究课题6项及陕西省等研究课题5项。1986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及省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1991年以来先后赴奥地利、德国、美国、日本及香港地区留学、考察及学术交流。
李安民,硕士生导师,教授,现任西安市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神经外科学会陕西省分会常委、全军医学专业技术考试委员会委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会员、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军队课题等共9项,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在期刊源杂志发表论文14篇。1995~1997年先后赴德国、阿根廷、美国进修学习颅底外科。
费舟,硕士生导师,教授,现任中华神经外科学会陕西省分会常委兼秘书,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特约编辑,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会员。承担国家教委科研基金、军队攻关课题等共3项。1993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三等奖各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5篇,国家期刊源论文38篇。1994~1995年先后赴英国、加拿大、法国留学、考察与学术交流。
张志文,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现任国际脑研究组织、日本神经外科协会,国际脑水肿研究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陕西分会等会员。承担出国留学人才基金1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三等奖各1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1994年以来,曾多次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五、所属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情况
学科下属实验室及研究室4个:①全军神经外科研究室,②脑血管病研究室,③神经病理实验室,④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500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仪器30余件,包括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显微镜、超低温冰箱、二氧化碳孵箱、诱发电位仪、图象分析仪等。
六、培养研究生情况
自1964年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以来,已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42名,博士研究生16名,博士后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