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亮,男,汉族,1957年8月出生,山西灵石人。1988年在第四军医大学获博士学位。1989年赴美国ThomasJefferson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随后留校分别任助教授(1993)、副教授(1997)和教授(2002)。现为ThomasJefferson大学急诊医学系研究中心主任、终身教授(Professorwithtenure),美国NIH、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AmericanJournalofPhysiology编委,NatureMedicine、Circulation等十多种国际著名期刊的评审专家;第四军医大学兼职教授、教育部****讲座教授等。
马新亮教授主要从事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损伤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近年在一氧化氮(NO)、硫氧还蛋白、脂联素等心血管活性物质与心肌保护的研究中获得多项重要发现:其中1992年关于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内皮细胞NO生成减少是促进中性粒细胞粘附导致再灌注损伤的发现,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发表于Circulation的单篇论文已被引用500多次;发现硝酰基阴离子(NOˉ)参与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及蛋白质亚硝基化修饰保护缺血心肌机制的工作得到9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Ignarro教授的高度评价,并先后两次推荐其工作发表于PNAS(1999,2005)。上述发现对于阐明NO与心肌缺血的关系以及更有效防治缺血性心脏病具有重要意义,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重视。
近五年马新亮教授主持了美国NIH基金、AHA和ADA研究基金、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发表SCI论文180多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PNAS、Circulation等国际著名期刊(影响因子>10)二十余篇;他的科研发现不但被同行广为引用(4000余次),并被写入药理学权威教科书中(Goodman&Gilman’s);在美作特邀讲座报告二十多次,获美国急诊医学会(SAEM)杰出研究者奖等。马新亮教授因其在一氧化氮及心肌缺血/再灌注领域的杰出研究成就在国际心血管领域享有较大国际影响,是目前美国生物医学领域活跃的、有较大影响的年轻华裔学者之一。
马新亮教授还非常关心母校的建设和发展,1998和2003年分别被聘为第四军医大学名誉教授和讲座教授。近年来,马新亮在学术交流、基金申请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为我校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全校师生作学术报告十多场,为我校培养的多位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目前已成为多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对学校心血管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得到学校师生的广泛赞誉和钦佩。此外,马新亮教授目前还兼任海外最大中文学校华夏中文学校总校(注册学生6300余人)董事长,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为表彰马新亮教授为陕西省科技和文化交流做出的杰出贡献,200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三秦友谊奖”----这是陕西省政府给予国际友人的最高荣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