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兹凡,女,汉族,1966年7月21日出生。1983年-1989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英语班。1991年-1997年在第四军医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2003年赴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曾经在哈佛医学院细胞生物系工作近两年,后又在美国爱默瑞大学药理系工作2年。曾经任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助教,讲师2003年7月回国后,提升为副教授;2006年被评为总后科技新星,军队院校育才银奖;2007年破格任命为教授,现任第四军医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副主任。
出要的研究方向是肿瘤生物学,她在哈佛医学院的博士后导师ElizabethD.Hay,是细胞生物学领域的重要人物,是第一位提出上皮细胞向间充质转化(EMT,Epithelia-MesenchymalTransformation)概念的教授,作为哈佛第一位女教授,任细胞生物系系主任18年,她有关EMT的综述是肿瘤转移领域的经典,被广泛引用。卢兹凡在她的实验室,主要针对WNT信号通路如何促进肿瘤转移过程的信号通路及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与Snail、Slug等转录因子的调控有一定相关性。更重要的是在国际一流的大环境中,使她开阔了眼界,在发育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了快速提高,在科研思路方面受到很大熏陶,对她后续的长远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爱默瑞大学药理系,她又师从一位年轻的华裔教授,在近两年的工作中,她同教授一起密切配合,高效率完成了多个课题的工作,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EMBOJ,Nucl.AcidRes.,JBC发表了论文。她们的研究方向是针对有异常表型的动物模型进行的深入分子机制探索,发现当一个功能重要的RNA结合蛋白QKI,上游调控区出现缺失时,其表达水平的降低会引起髓鞘发育的异常,其分子机制是因为QKI可以通过结合多个髓鞘结构蛋白的mRNA而影响其转录后调控;QKI作为Src激酶家族的靶分子之一,磷酸化修饰后其结合调控靶RNA能力减弱,从而产生异常的髓鞘发育。这些研究成果都是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领域,对与髓鞘损伤相关的病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但是此分子在体内的分布广,基因敲除模型出现致死表型,伴有早期胚胎发育异常,说明有关此分子的研究还有很多机制未知同时功能重要的领域有待进一步深入,它不仅有助于开拓和发现新的分子机制,即基因表达中的转录后调控研究,这是后基因组计划中的又一重要前沿领域;同时还可能在造血系统、心血管系统发育、胃肠道上皮系统以及肿瘤生物学等各个领域产生影响。
回国后卢兹凡凝练思路,开展了针对QKI蛋白的转录后调控在血管和上皮系统中的功能探索,初步证明它对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细胞的应激反应性有精细调控,参与并影响肿瘤的发生和转化过程,这些研究结果将会对多个领域产生影响。她的研究课题分别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2项和海外合作基金项目1项资助。另外回国后她带领年轻的研究小组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有BBRC2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