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骅,男,1961年9月出生,1978年考入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并入伍,1983年毕业并考取第四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1991年和1996年先后在第四军医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等职。现任第四军医大学医学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在干细胞、细胞分化的基因调控和分子免疫学等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做出了突出贡献。分化是细胞在内、外因素影响下,因基因组的表达模式改变而产生不同的表型的过程。细胞膜受体Notch及其信号转导途径是调控分化的重要信号途径之一,在从果蝇到哺乳类的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多种人类疾病如胸腺瘤、B淋巴瘤、中风以及老年性痴呆等有关。该同志首次成功地建立了四种Notch受体的共同转录因子RBP-J的可诱导型基因剔除小鼠模型,克服了多种Notch受体之间的代偿,为深入研究Notch的体内功能奠定了基础。通过表型分析首次发现RBP-J在共同淋巴祖细胞选择T/B细胞分化方向中发挥关键作用;Notch/RBP-J信号途径可确定新生B细胞进入脾脏后向滤泡性(follicular)B细胞或边缘带(marginalzone)B细胞的分化;Notch-RBP-J信号途径在皮肤干细胞向角质细胞或毛囊细胞的分化上发挥关键调控作用。在细胞和分子水平证实了核基质蛋白MINT与RBP-J的相互作用,以及MINT是Notch-RBP-J信号途径的主要抑制者之一;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MINT基因剔除小鼠,表型分析见纯合子MINT突变为胚胎致死性,小鼠胚胎在发育至约13.5dpc时死亡,并有明显的胎肝发育障碍,表现为胎肝体积的明显缩小和胎肝细胞数目的明显降低,证实MINT是一个在体内起广泛调节作用的分子;证明了MINT在B细胞的脾脏内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证明MINT可通过调节RBP-J的转录活性而影响淋巴细胞的分化方向。对Notch调控分子KyoT2与RBP-J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KyoT2可以与PcG蛋白RING1及HPC2相互作用,进一步证明PcG蛋白可以通过与KyoT2的相互作用抑制RBP-J的转录激活,因此首次提出PcG可能通过KyoT2在Notch/RBP-J信号通路建立的转录状态的记忆中发挥作用。以上研究对于深入探讨哺乳类发育和干细胞分化的调节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目前已经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973”课题2项,军队基金攻关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1项等课题。在SCI收录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包括《自然免疫》等著名国际刊物发表论文31篇,影响因子总和130,单篇最高为27.5,影响因子5以上7篇,15以上的2篇,引用300余次。申报专利1项。主编专著1部,参编著作8部。于2000年起组建了第四军医大学医学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教研室,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在教研室已经具备较完整的教学和科研人才体系,以及开展现代医学遗传学和分子发育生物学的研究条件。可以承担军队和国家相关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及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和其他教学轨道的医学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教学。开设了本科生的发育生物学和研究生的分子发育生物学课程,并承担其中的教学任务。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0余人。
现任陕西医学遗传学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委员;全军生化与分生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生化与分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分子神经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分化研究室主任。2000年被评为总后科技新星。2004年被评为总后科技银星。2000年获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2002年获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三五人。2006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1),2007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排名第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