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辅导员张鹏雁认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全景报道,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讲述了人民群众身边生动的改革故事,让她对改革这一伟大历史征程有了整体的认识,深深地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改革的决心和毅力所感染。“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改革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团委书记陶陶说:“面对越多的矛盾、越大的困难,国家将改革进行到底,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拿出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应将改革创新的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以理论的彻底性、对象的针对性和教育的先进性为着力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守住‘生命线’的重要地位。”她认为,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锲而不舍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
政策法规研究室冯帆认为,公平体现的是过程正确,正义体现的是结果正确,二者都需要稳固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驾护航。人类社会告别蛮荒时代、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时,要求更为高级的制度法规体系与之相匹配,在制定导向上侧重正义、在执行层面坚持公平,唯如此,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一体两翼。今年我校开展大规模的规章制度修订工作,就是为了使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让全体师生员工享有科学合理、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增加在公平正义中的获得感。
学报编辑部张晓昕说:“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等学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也有责任增强广大青年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骨气和底色。撸起袖子加油干。在这场不断推陈出新的伟大实践中,只有坚持正确的导向,善于汲取民族文化的思想精华,才能带领广大青年学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解决好新长征中的新问题,才能将改革进行到底。”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郭永园说他是一名生态文明研究者,对他触动最大的是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中所展示的生态法治思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系统挖掘、整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法治思想,就是在提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中国经验’和展示现代国家生态治理的‘中国魅力’,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人事处任蕊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庆幸我们的国家,我们党,让我们看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治理生态环境的决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我们的周围悄然改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水质、放心食品等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真实而迫切。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让我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家园。”
校团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媛媛表示,作为一名共青团干部,要继续落实好共青团改革要求,做好“接通与青年学生紧密联系的这根‘地线’”,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围绕我校“165”总布局总任务,扎根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改革前沿,奉献青春智慧,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高校共青团,不断把改革事业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研究生张媛表示,作为改革浪潮中的新一代,我们更应积极关注改革,思考自身与国家的关系,投身国家的改革发展事业,必须把党的理论作为压舱石、定盘星、指南针,更加深入系统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掌握立场观点方法,培养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经济学院学生解智坚表示,将用实际行动为祖国的伟大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一起为了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作为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做起,学好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团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乐于奉献,敢于创新,做更加优秀的当代大学生。经济学院学生王涛则希望利用能源经济学专业知识,带动创新驱动力发展,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从而将改革进行到底,为新一代改革能量注入新鲜活力。

7月24日,法学院组织辅导员和留校学生集中观看了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会教师紧紧围绕司法体制改革——司法责任制发言,认为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探索的司法体制改革脉络,展现了改革者的思考、探索和实践,“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解决了“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顽疾,做到了“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极大地促进和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法学专业学生,站在未来法律人的角度,对司法责任制改革感到振奋的同时,更加坚定自身的历史责任感与紧迫感,同学们表示要励志勤学,刻苦磨练,夯实专业,德法兼修,全面深入学习与领会改革精神与伟大实践,学以致用,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宣传者和接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