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沃晓静副处长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多年来从事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管理工作的经验。针对教师个人,她提出三点意见。一是申报项目类型要结合自己的科研情况进行选择;二是选择学科研究方向时,个人应依托于团队,学院应做好学科发展规划,为教师的个人规划提供依据与基础;三是做好选题与论证工作,切忌糊弄心态。针对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她提出,要为老师们做好科研服务,并在项目申请书的填写、结项成果的预评估、经费的使用管理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做法。她表示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也将与我校联合起来,为我校申报国家项目的老师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如“一对一诊断式”辅导、“沙龙式”的小型专家研讨会以及相互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等等。
王丛虎教授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智库的发展情况与运行模式,重点根据个人经历,阐述了决策咨询报告的写法与特点,并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他提出,教师们的课题研究可以转换为决策咨询报告;咨询报告的写法需直白性、时效性,观点要清晰,对策要明确。他还说明了智库建设的重要性,智库建设与科研团队建设、国家项目的申报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
卫建国校长在会上做重要讲话。他介绍了我校近年来科研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希望通过搭建与中国人民大学沟通交流的桥梁,进一步推动我校国家基金项目的申报与新型智库的建设。他强调智库建设的使命感与重大意义,要求教师们要时时关心国家大事、社会民生,要锻炼敏锐的洞察力,逐步提升为决策部门建言献策的能力。他要求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智库筹建方案,并希望通过智库的建设发展推动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力的整体提升。(社科处 供稿)。(社科处/文 苏继文/摄)

校长卫建国讲话

副校长王建华主持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沃晓静讲话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丛虎讲话

会议现场